吉利神盾电池通过针刺试验,越南造车新势力拟赴美上市 | 第一财经汽车日评
吉利神盾电池通过针刺试验
吉利银河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首次基础安全测试。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出具的试验报告表明:在电池针刺试验中,神盾电池未起火、未爆炸、未冒烟,测试全程最高温度未超过40℃,顺利通过试验;在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三面跌落重击、外部火烧三项试验中,神盾电池同样顺利通过。

一财点评: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消费者对车辆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动力电池的安全正是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所在。为了证实自家电池的安全,各家企业的验证方式也越来越“卷”,针刺试验便是其中用的最多的一种试验方式,此前,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还进行了“枪击试验”。值得一提的是,即将上市的吉利银河L7,是首款搭载吉利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的新能源汽车。
中国产电动车德国市场份额大增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产电动车在德国的市场份额增加了两倍以上。数据显示,德国电动乘用车的注册量为13.2万辆,占据整体汽车市场19.8%的份额,其中,进口的电动汽车中有28%来自中国,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7.8%。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汽车企业出口量达3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持续实现迅猛增长。今年1~4月,我国汽车企业共出口汽车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数量已经超过日本、德国等汽车出口强国。
一财点评:目前,蔚来、长城、比亚迪等多家中国汽车品牌已宣布进入德国汽车市场,此外,由于特斯拉柏林工厂生产处于爬坡之中,德国市场的一部分特斯拉产品,依然来自于特斯拉上海工厂。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车企逐渐打开较为封闭的欧洲汽车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汽车出口数量正处于上行通道。
越南造车新势力计划美国上市
日前,越南首家电动汽车制造商VinFast表示,将通过SPAC模式在美国上市。VinFast和Black Spade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合并后的新实体将拥有约27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和230亿美元的股权价值。这笔合并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VinFast的现有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99%的股份。
一财点评:VinFast成立于2017年,是越南首批自主汽车品牌之一。此前,VinFast曾宣布和宁德时代签订全球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CIIC(宁德时代一体化智能底盘)滑板底盘等项目上开展合作。目前,SPAC已成为多家新车企赴美上市的渠道。此前,法拉第未来、吉利旗下的极星以及亿咖通等企业均通过SPAC模式在美上市。
AH汽车股午后走强,三点理由将催化板块反弹
对于4月车市表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非常乐观,他指出,在去年低基数因素和国内促消费政策的作用下,4月车市有望出现惊人的高增长。4月17日,AH股汽车板块表现亮眼,截至发稿,A股一汽解放、长城汽车涨超5%,江淮汽车涨超4%,塞力斯、中国重汽、长安汽车等纷纷跟涨。港股方面,截至发稿,H股长城汽车涨超7%,郑煤机、蔚来涨超5%,理想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等跟涨。锤子财富2023-04-17 14:45:020000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受贿案一审开庭
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张敬华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主持下充分发表了辩论意见,张敬华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2023年7月27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受贿一案。0000数字人才培养的未来政策取向如何?专家这样说
专家认为,未来数字人才培养的政策取向,要从供给端入手,供需两端齐发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国,不断重塑社会的职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在这一趋势下,数字人才的开发培养应注意哪些方面?在7月6日由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比较》编辑室联合举办的“产业圆桌:创新与人才”研讨会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黄梅研究员分享了对推动数字人才发展的政策取向的一些认识。0000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介绍中美五项共识
杨涛介绍了中美双方达成的五项共识。2023年6月19日晚,外交部美大司杨涛司长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向中外媒体吹风。杨涛介绍了中美双方达成的五项共识。一是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二是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布林肯国务卿邀请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访美,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三是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0000“中字号”称遭“冒名”却难自证,蓝田总公司“陪绑”冤不冤
蓝田总公司可能是“吃了哑巴亏”——很难自证清白。近日,关于一些企业假冒国企央企身份行骗的案例引发舆论关注。假冒央企、国企的案例并非鲜见,比如国务院国资委此前就公开披露过三批共计823家假冒央企名单,但目前仍有大量假冒央企、国企之名的机构充斥市场。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