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抑制通胀过程中是否有“搭便车”行为
著名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1965年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书中提出搭便车行为,即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不付成本(少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经济一体化加深,通货膨胀越来越具有世界“公共品”性质,是否出现过个别国家搭便车行为呢?
许多研究发现,1996年以来,全球冲击是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11个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波动率迅速下降,而通货膨胀波动率比经济增长波动率还小,这说明出现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全球因素”,即“全球经济周期”。

G10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所有国家选择2%所谓最优通货膨胀目标。但一些国家选择通货膨胀目标达成期限是一年内,一些国家选择中期,一些国家选择长期(一般认为是预测区间3年)。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迅速提高。2008年高收入国家CPI4.6%,经合组织4.1%,各国通货膨胀不同程度上升都超过本国通货膨胀目标范围,因此各国央行采取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各国政策差异较大。

2007年次贷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11个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波动差异增大。一些研究发现,因为全球食品能源价格波动、全球冲击、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一致的货币政策,本轮通货膨胀“全球化”程度最高。因为降低通货膨胀一定程度需要全球一致的紧缩性宏观政策,而紧缩货币政策如加息一定程度影响经济增长,出现了所谓的牺牲率,即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2022年高收入国家通货膨胀率提高到7.5%,经合组织8.2%,抑制通货膨胀又成为各国一致的政策选择。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各国措手不及,小型经济体通货膨胀上升最早。加拿大通货膨胀率2021年3月突破上限达到3.39%,而美国2021年4月达到4.16%,英国8月达到3.22%,欧元区9月的HICP突破2%达到3.36%。与次贷危机期间先发制人加息不同,由于认识到本次通货膨胀是“供给”造成,因此各国按照教科书不加息,但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使得各国加息姗姗来迟。英国是第一个加息的国家,2021年12月第一次加息(此时通货膨胀5.4%)。加拿大和美国2022年3月才开始加息(加拿大通货膨胀6.66%,美国8.54%),欧央行直到2022年7月才开始加息(通货膨胀8.87%)。迟到的加息是因为“供给侧”原因导致的“通货膨胀暂时性”呢还是担心存在加息套利?
2024年3月瑞士央行降息,当时通货膨胀1.04%,处在目标范围。5月瑞典降息,当时通货膨胀率3.74%高于目标范围,6月欧元区和加拿大降息。此轮通货膨胀最大经济体美联储9月才开始降息。
针对本轮通货膨胀,各国货币政策决策者放弃了“远期指导”,决策框架大体是“数据依赖”和“逐次会议决定”,评估“即时数据、变化前景、风险平衡”。显然,风险平衡既包括平衡通货膨胀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包括评估世界经济风险和别国尤其是主导国家美国加息减息情况,即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显然,各国在控制通货膨胀过程中尚不存在明显的搭便车行为。一是目前看由于各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悠久的历史声誉、严格责任及其对通货膨胀预期脱锚担心等因素,G10国家尚不存在在别国控制通货膨胀过程中明显搭便车行为;二是作为西方世界“领导型”国家,美国对全球需求和全球通货膨胀控制有主导地位,但美国应对新冠疫情以来的通货膨胀加息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较早加息但对西方其他国家示范效应有限)。而在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成功预测到经济可能从过热转到衰退,降息较早;三是虽然各国不存在加息过程中明显的搭便车行为,但是各国加息时间差别比较大,而降息时间相对集中,也应该有潜在“搭便车企图”。未来,随着通货膨胀世界性因素不断增强(当然如果逆全球化迅速发展可能导致全球因素下降)不排除某些国家出现“搭便车”行为产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全球经济周期和全球通胀共振在过去四十年里没有出现个别国家明显的通货膨胀套利搭便车行为。但是新冠疫情以来,尤其是俄乌冲突发生后,世界经济出现了碎片化的苗头,一些国家过分强调“供应链安全”,不断调整产业链。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美国2022年8月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以削减通货膨胀为名,确保美国产业安全。但是国际社会如欧盟普遍认为“导致不公平竞争、市场封闭,分裂全球供应链”。过去四十年历史证明,全球经济共振明显,但是由于G10各国对内有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通货膨胀套利并没有出现。因此,主要国家要对世界各国“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有信任,相信各国对如全球通胀等公共物品的责任和担当。
(李永宁系天津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陈柯茹系天津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
晶科能源股价大跌12%;蔚来、固德威入股碧桂园孵化企业 | 新能源头条
就在前一晚,晶科能源刚刚交出2023年上半年财报,净利润大增超3倍。晶科能源股价跌超12%上半年成绩单亮眼的光伏企业却在资本市场频频遇冷。8月15日,截至发稿,光伏组件龙头公司晶科能源(688223.SH)股价大跌12%,TCL中环(002129.SZ)股价下跌5.9%,通威股份(600438.SH)下跌3.95%,晶澳科技(002459.SZ)下跌3.68%。万得光伏指数整体下跌近3%。0000辽宁舰赴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练
我国航母辽宁舰在西太平洋某海域,开展了防空、反潜等多课目训练,锤炼航母编队的远海体系作战能力。近日,我国航母辽宁舰在西太平洋某海域,开展了防空、反潜等多课目训练,锤炼航母编队的远海体系作战能力。锤子财富2023-04-21 15:51:440000多家上市公司集中发布股东补充质押公告 证监会发声增加“平仓线弹性”
据Wind数据,截至2月5日,A股市场质押股数约3586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4.51%,市场质押市值为约22770亿元。据一财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今日收盘后新强联、天壕能源、立昂技术、东方材料、永安行、恒星科技、山东章鼓、日辰股份、动力源、东山精密、贵州轮胎、杭萧钢构、精测电子、凯普生物等14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补充质押公告。互动平台方面,今日多家上市公司回应股票质押风险:0000中移动董事长杨杰:以移动云为入口 提供即取即用算力服务
未来三年,移动云将会全力建设由“移动云技术内核3.0”驱动的算力网络,力争突破年营收1500亿。4月25日,中国移动召开2023移动云大会,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了未来三年在云布局方面的战略规划。今日早间开盘,中国移动(600941.SH)股价微涨,截至发稿,中国移动股价报102.06元/股,涨幅1.24%,总市值为21805亿元。锤子财富2023-04-25 14:24:520000中欧投资现新变化:中企开启全球“补链”进程,对欧投资更重质非量
“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重点经历了从产品、技术到品牌的转变。”上周中德中法又一次迎来互动的高潮,在这背后,中欧之间的商贸投资依旧紧密。中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2300亿美元;2022年,欧洲对华投资12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0%,汽车领域继续成为最大热点;同期中国对欧投资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新增投资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锤子财富2023-06-27 15:24: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