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加码纯电MPV,极氪首次宣称不排除推出增程混动车
近日,极氪汽车推出全新极氪009,新车分为三个版本,包括两驱七座过道版、四驱七座过道版和四驱六座行政版,售价区间为43.9万~46.9万元。总体而言,在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新极氪009增配降价,相比老款49.9万元起的售价,新车的起售价下降了6万元。

与此同时,新款极氪009还针对香港和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右舵版车型,香港市场的极氪009在享受一换一补贴后售价为75.5万港元起(约合人民币70万元)。
对于不同市场的较大差价,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极氪在不同市场的定价,都综合考虑了产品的成本、物流、关税和本地的一些实际情况,香港本身拥车成本比较高,比如丰田埃尔法在香港的价格是76万元左右,所以极氪009目前的定价合理。
今年6月,有消息称,极氪目前也在做增程车项目,将推出009增程版车型。对于进入增程车市场的传言,此前,极氪方面对此都予以否认。但近日,安聪慧首次谈及,极氪汽车未来不排除做增程混动车,这对极氪来说太容易了,但是目前先聚焦在纯电市场。
近两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向突变,虽然纯电市场依旧是体量最大的新能源细分市场,但包括增程在内的插混市场增速已经远超纯电。2023年,插混汽车的销量达到了280.4万辆,同比增长了84.7%,作为对比,当年纯电汽车的销量为668.5万辆,同比增速为24.6%。今年6月,在纯电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为15.8%的背景下,插混汽车销量同比增速达到了近70%。
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理想、问界“如鱼得水”,不少纯电品牌也已经转向了增程市场,如零跑、哪吒。另外,据悉,目前阿维塔、智己、小米也在规划增程车。市场消息称,小米汽车规划的第三款车为增程SUV车型,主打家用,将在2026年上市。
增程/插混风头更盛的市场风向在MPV领域更为明显。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排在前十的MPV均为燃油车或者插混车;纯电MPV销量冠军是小鹏X9,平均月销量也仅为2190辆。而极氪虽然在2024年上半年拿下20万元以上中国品牌纯电销量冠军,但走纯电路线的极氪009月平均销量依旧不到500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短期内,插混/增程市场仍有很大的市场机遇,相反,纯电市场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曾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2~3年时间里,中国市场会形成4:3:3占比的格局,其中40%为混动,30%为纯电以及30%为燃油。
七部门推广深圳经验 低空经济迎行业爆发期
多地致力于发展低空经济,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成为多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选择。其中深圳市目前在该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其发展经验获国家有关部门推广。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22条经验中包括“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0000鼓励“高碳”企业绿色软着陆,上海正制定转型金融目录
朱民认为,目前绿色金融的结构不适合“双碳”所需的融资结构。“目前,我们正在G20金融转型框架下,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研究制定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动员和鼓励金融资本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向低碳转型,这项工作也被列入了今年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0000英国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7%
英国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较前一个月的10.1%有较大下降。当地时间5月24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较前一个月的10.1%有较大下降。自2021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已经加息450个基点,对抑制英国通胀上涨起到一定作用。0000航运大动脉或再阻塞 航运板块逆市走高 运价或呈现大幅波动?
航运板块逆市走强,海通发展、锦江航运、宁波远洋涨停,安通控股、中远海能涨超7%,凤凰航运、中远海控、招商南油等股跟涨。今日A股航运板块逆市走强,海通发展、锦江航运、宁波远洋涨停,安通控股、中远海能涨超7%,凤凰航运、中远海控、招商南油等股跟涨。0001陆铭:高质量发展需解放思想,充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脉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复苏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重视制造业的同时,要摒弃提升制造业比重的惯性思维,看到服务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编者按:各种迹象和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内外部环境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复苏的动能也难言强劲。现阶段中国经济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未来经济前景如何?我们特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建言献策,在国庆节期间推出“把脉中国经济”系列评论,试图解答部分疑问。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