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盘丨沪指再跌破2800点,A股三大指数月线六连阴
1月31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截至收盘,沪指跌1.48%,深证成指跌1.95%,创业板指跌0.66%。
三大指数均收出月线六连阴,沪指本月跌超6%,深成指本月跌超13%,创业板指本月累计跌超16%。
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Wind数据显示,逾4800股下跌,超百股跌停。
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7582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945亿。
盘面上看,行业板块近全军覆没,旅游、房地产服务、网络安全、壳资源等跌幅居前。银行股逆市上涨。
AIGC概念股午后跳水,昆仑万维跳水跌超12%,天娱数科、二六三等跌停,科大讯飞跌超6%。
游戏股午后跳水,盛天网络跌超11%,中青宝、凯撒文化、游族网络跌超7%。
传媒娱乐板块早盘走强,午后回落,中广天择、内蒙新华、时代出版、中视传媒、新华传媒等多股涨停。
华建集团连续两天上演“地天板”。
深南电A尾盘一度跌停,走出“天地板”行情。
受业绩影响,宁德时代全天高开高走,截至收盘,涨超7%。片仔癀盘中跌停,收跌逾9%。
【资金流向】
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37.0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7.58亿元,深股通净买入29.43亿元。
主力资金尾盘持续净流入电力设备、公用事业、传媒等板块,净流出医药生物、房地产、有色金属等板块。
【机构观点】
国盛证券:近期市场持续震荡调整,赚钱效应进入新的冰点期,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做多意愿略显不足。当下仍处于数据和政策“真空期”,没有坚实证据可以扫除此前市场的担忧预期,这种悲观的预期仍然需要更多更大政策力度的提振。随着央行、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多部门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量政策出台预期不断升温,后续政策取向将更加积极,驱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同时国家队的增持和上市公司密集回购,市场多空失衡格局或修复。
银河证券:2月投资者信心有望在波动中重拾。在经过跌宕起伏的2023年后,考虑到当前的A股处于估值底部区域,2024年有望在国内外多方面利好下迎来信心的重拾、吸引资金流入,2024年A股有望迎来震荡向上的修复行情。需耐心等待政策端的催化剂重拾投资者信心。2月配置的投资策略应当聚焦受益于政策助力叠加有政策利好预期板块里的低估值价值股和成长型价值股。2月建议均衡性布局航空、银行、科技、煤炭、电力等板块里的价值股。
中信证券: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并于近日公布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2023年国内储能装机量48.70GWh,高于此前预期,预计2024年国内装机有望超65GWh,增速超过30%。2023年以来多项政策要素演进推动储能商业模式多元化发展进程;需求场景多元和调节资源需求增长推动多种储能形式发展;动力电池价格下降也推动储能经济性成为可能。在储能行业长期发展趋势明确的情况下,建议关注在特定市场不断突破的储能企业,其中包括关键零部件企业、相关材料企业和储能的系统集成商等。
深圳:力争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一批价值链高端品牌
大力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力争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网络通信、现代时尚等领域培育一批价值链高端品牌,通过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巩固供应链集聚优势。9月5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商务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0000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境内王河发生溃口 宽度18米
目前,受威胁群众已全部转移,无人员伤亡。抢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记者从辽宁铁岭市相关部门了解到,进入主汛期以来,由于持续强降雨,降雨总量达到往年的2.4倍,辽河支流王河水位持续上涨,受辽河顶托,堤防长期受到浸泡。6日4时40分许,巡堤人员发现王河右岸范家村段出现溃口险情,溃口宽度18米。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带领专家赶赴现场,成立前方指挥部,组织堤防抢险加固。0000教育部:加大先进制造、双碳、养老托育等领域的专业布点
从专业上匹配产教融合,大力提升产教融合的服务能力。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变革,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82个专业。加大先进制造、“双碳”、养老托育等国家战略和民生重点领域的专业布点。0000一整年的财政观察:“中央出手适度支持”稳定了社会预期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家对经济恢复越来越关注财政政策,财政身上稳增长担子越来越重。这也使得明年财政政策走向变得格外受关注。2022年此时,我还在多方采访来预判2023年财政政策和财政收支形势。那时各项封控措施刚结束不久,大家都艰难地熬过来了。我想2023年经济应该不错,财政收入也自然恢复了,地方财政不会像2022年那么困难。0000三问当前气象:为何“南涝北旱”?还将持续多久?有啥注意事项?
今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偏高,同时受厄尔尼诺影响,南海、西北太平洋海温长期偏高,有利于充沛的水汽输送。近期,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而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又发展迅速,“南涝北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为何会出现“南涝北旱”?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南北方群众应如何应对次生灾害?记者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汛期主班、高级工程师冯爱青。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