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方案如何破除秋粮收购中的顽疾
秋收季节,要做到颗粒归仓,离不开粮食收购过程的高效、有序。只有确保粮食收购全流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才能有效对接粮食销售环节对品质的高要求,才能让农户辛苦一年的田间劳作,最终可以顺利通过市场完成价值转换,实现农户增收、收购企业增效。
粮食收购过程,依次由送粮车辆进厂、扦样、质检、称重、入库、结算等主要环节构成。过去,收粮全过程主要是人工操作,如质检环节:取样—编号登记—送样质检—质检结果登记—手动录入电脑系统等,都依赖人工且工作量巨大、效率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多数粮企改由“一卡通”传递信息来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021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就揭露了粮食收购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粮食收购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进场前,黄牛倒号致使送粮车提高了交粮成本。
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秋收时节,在粮食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大量的送粮车集结在收粮企业门口排起长队,排队等候进场交粮的时间一般在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每辆车的排队成本每天约500元。
排队期间,收粮价格也会随行就市而波动。为尽快在高价位交粮入库、兑现收益,送粮人不惜从黄牛手中买进场号,其价格每辆车从几百元到千元不等。这既推高了送粮成本,也助长了内外勾结、倒卖进场号谋利的违纪违规行为,扰乱了粮食收购秩序。
2.进场后,在多个环节通过弄虚作假获利。
送粮车进场后,为冲抵成本或为获得更多收益,一些送粮人会想方涉法与个别工作人员勾结,在扦样、检验、称重等环节作弊,由此衍生出“检甲卖乙”“压级压价”“人情粮”等恶劣行为。如在品质检验环节,即便在检测室安装了摄像头并屏蔽了手机信号,但实际检验过程中,有些监控探头可能突然“失效”;一些粮企虽然采用封闭检验,做到了检验员和售粮者不见面,但当事人还是可以通过给粮食做标记、约定收购时间等方式互通消息来作弊。
目前采用的收粮“一卡通”虽然关联了售粮人车辆、个人等信息,减少了人工输入信息的工作量。但由于“一卡通”卡片和车牌、车辆的绑定均可分离或可交换,在收粮过程中通过“交换卡片”“偷换车牌”等方法牟取利益的行为并非个别,这就直接导致了所收购粮食的品质下降和数量损耗。
可见,仅通过单一技术手段或针对单一业务节点进行整改,难以实现整个粮食收购过程的规范化,更难以保证在收购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高效、保质保量;最终导致企业好价收不到好粮,农户好粮卖不上好价,使农户、企业、国家多方受损。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粮食购销领域反腐提供了利器。
粮食收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1.应用数字技术,确保车、粮、人、标签四者不可分离,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对实际业务操作进行升级,确保业务数据真实且不可替换、不可篡改。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用“磁力车辆电子标签”替代条形码、二维码等粘贴标签。这种磁力标签通过低功耗、多频段无线通信方式,对标签所处的压力、磁场强度等随时随地进行监测,一旦车辆与磁力标签分离,与其相配的智能读取终端就会立刻识别出违规行为,并发出声光报警提示,可以有效防止标签异常移动。
磁力标签与送粮车、人、卡相互绑定,以此作为每辆车在“入场—扦样—质检—称重—入库—结算”全过程的唯一通行“身份证”。这样一来,全过程的信息就具有了唯一性且自动流转,使车辆所载粮食数据(品质、重量)与粮食本身、出售人、检验员、业务结果等信息实现唯一关联,且可追溯至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从根源上杜绝数据互换、作弊的可能性。
2.将物联网技术、复合通信技术与扦样机器人、智能化检验设备、自动化传输设备相融合,构成动态的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粮食收购过程中,扦样、质检、称重等作业,往往在相互远离的不同空间且由人工操作。“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则将这些作业环节在空间上高度集成并在线自动完成,该系统对车辆预约、登记、排队、入厂、扦样、检验、称重、卸粮监管、结算、出厂等所有环节都进行了智能化升级,重点在于减少操作人员,将以往需要几十人的业务流程锐减至几人,且可24小时运转,每日收粮近2万吨,大幅度提高了收粮效率。
如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将人工扦样升级为智能扦样、自动送样。机器人扦样后,粮食落入带有芯片的电子盛样盒中,再通过自动传输系统将样品传递到检验室进行盲检,并关联电子盛样盒。检验合格后,车辆进入“无人值守自动称重系统”,在完全无磅房、无磅员、无摄像头的地磅上,司机根据智能语音提示,就可精准地完成称重作业和相应业务。该系统还有较好的适应性,可按国标完成九种原粮(玉米、大豆、高粱、小麦、大麦、稻谷、大米、糯米、豌豆)的品质检验。
3.数据无纸化快速传递,全过程高效率。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结合,整个收购流程中上千个系统参数实时传递,引导各个业务环节自动流转,并根据厂区道路、地磅、装卸货位负荷情况等,实时智能调度送粮车运行,确保减少等候、高效率出入,真正做到了全流程信息电子化、过程自动化、行为及结果监管智能化和责任可追溯。
由于全过程实现了粮食所有人信息,与检验、称重等信息在物理空间与电子空间的阻断与屏蔽,也就杜绝了作弊的各种可能;检验员的经验则以数据形式沉淀下来,转变成企业可积累、可分析使用的数据资产。
这种转变,不仅有效破除了多年来的作弊顽疾,还大幅度提升了收粮效率,以收购环节的提质增效来保证种粮户、收粮企业都增加收益,也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在保质保量的扎实基础上。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些启示
某企业基于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的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一些特点,值得借鉴。
1.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有明显的“一把手工程”特点,最高管理层重视和顶层设计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要解决粮食收购过程中出现的作弊问题,就需要调整作业方式和业务流程,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这些都需要高层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免全流程的各环节互相扯皮推诿;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还在于对过程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以确保不因为人员更迭而改弦易辙甚至半途而废。如围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人机合作、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应用等都应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围绕此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提高员工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使以往的人与人的合作,能够顺利转化为人与机器合作、与数据沟通,使企业拥有一支能够胜任数字经济时代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
2.实施数字化转型,要注重系统管理,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业务目标作为抓手。
业务环节的作弊,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业务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是利益相关者如操作人员、司机、售粮人、管理者等多方之间的博弈。要解决人为操作的作弊问题,需要最大程度减少人的行为对工作过程的干预。这就需要结合整个收购过程综合考虑作业环境、粮食特性、业务操作标准、效率等等因素,提供“一揽子”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企业领导要有“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从解决业务关键节点的问题入手,谨防大而化之、缺少具体目标的“赶时髦”面子工程。如案例企业就是以消除“人员作弊”“缩短送粮车等候时间”等具体的改革目标为抓手,开启了数字化转型进程。
因此,高层和参与各方都要深入各个业务环节充分调研,发现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用系统管理的数字化思路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效率,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避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碎片化”。
3.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断迭代、调整、升级、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在案例企业中也表现的十分清晰。
2010年,以“磁力车辆电子标签”应用为代表的第一套方案投入使用,主要解决送粮车排队过程的“加塞”、黄牛倒号、粮食调包、长时间等候(有时可能是十天半月)等问题。
2012年,第一代“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在全国首创了利用机器取代人工采样、接样、制样等工作;作业过程还打乱样品顺序、混入标准样品等。该系统与“磁力车辆电子标签”相结合,使样品信息与车辆信息、检验结果实现了自动、唯一且不可更换的关联,有效杜绝了检验环节的弄虚作假,也大幅降低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4年,第三代“粮食收购智能管理系统”,在全国首创杂质自动在线检验和余粮自动处理功能。
201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四代系统覆盖粮食收购全业务流程及收粮园区的物流智能化管理,将千人工厂锐减至百余人,大幅度降本增效,助力该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并借此参与到国家30万吨燃料乙醇战略项目的建设中。
2020年,不断迭代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原辅料采购、MES管理系统、销售业务的全覆盖,并在关联工厂使用,实现了7台地磅无人值守、自动称重业务的组网共享;在检验环节应用双套“粮食自动在线检验及样品检验自动传输系统”,可完成日收购粮食1.78万吨。该系统还针对黑龙江地区高寒气候、冻粮特点整体对软硬件进行优化,其成果获得中国粮油学会评定的科学进步奖。
2021年,该系统又升级实现了多谷物的一站式扦样、测检。即将以往分散的多个业务环节进行更加系统的集成,且可以兼顾多品种谷物如高粱、大麦、小麦、玉米、豌豆、大米、糯米、稻壳等实物传输过程中的特性,可以完成指标更复杂的在线品质检验。
2023年,稻谷“扦、检、称一体化”在集团层面落地实施,实现了针对杂质、水分、出米率等检测的智能化升级。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对减员、增效、止损等具体业务目标的实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优化人员管理、提升绩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智能化系统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基础设施如传输网络及网络安全等具有较大的共通性,企业要做好整体规划以降低建设成本,避免不断推倒重来或重复投资;尤其要筑牢数据安全底座,这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葛建华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白雨桐系阿贝力克科技市场总监)
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增至37个,利好入境游发展
国家移民管理局预计今年下半年外国人来华热度将持续升温。国家移民管理局7月15日发布公告,即日起,在河南郑州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为河南省行政区域;将云南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由昆明市扩大至昆明、丽江、玉溪、普洱、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9个市(州)行政区域。新增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丽江三义国际机场和磨憨铁路口岸等3个口岸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0000断言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木头姐”继续押注科技股
美国10月CPI数据出炉后,美联储“加息结束论”得到进一步支撑。在美国最新通胀数据出炉后,美联储“加息结束论”得到进一步支撑。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价格暗示,未来美联储将政策利率上调至高于当前5.25%~5.50%区间的可能性仅为5%左右,而CPI报告公布前为28%。同时,市场押注,美联储在明年5月进行首次降息的可能性大于50%,且2024年底短期指标利率将比目前低整整一个百分点。锤子财富2023-11-16 17:53:510000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花王提倡 Kirei Lifestyle
对于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可持续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消费者对于花王集团不陌生。这家1887年成立的日本百年企业一直以来始终以消费者为本,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公司所有的事业活动。对于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可持续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一理念也始终贯穿于花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行动中。公司如今进一步强化的ESG战略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而制定的。0001商务部: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领域经贸合作水平
郭婷婷指出,加快推动数字支付、智慧物流等新领域发展,与伙伴国共同提升数字发展能力,共享数字发展机遇。10月10日,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在发布会上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顺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以“丝路电商”为抓手,提升与共建国家数字领域经贸合作水平。0000一个多月暴力拉升一倍多,这些华为概念股业绩能否支撑股价
部分大涨的华为概念股上半年亏损华为概念在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多家公司密集发布风险提示后,股价仍继续狂飙模式。10月12日,欧菲光(002456.SZ)尾盘回封涨停,报收9.36元/股,录得五连板,成交额超96亿元。圣龙股份(603178.SH)也录得五连板,报收17.67元/股。赛力斯(607127.SH)11日下跌后,今日重回升势,上涨1.26%,报收66.54元/股。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