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调控风声再起,这次剑指协议存款?
存款调控风声再起。
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央行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对于协议存款等利率相对较高的产品也可以研究进一步强化自律规范。
今年以来,已有多类存款纳入自律上限调整。5月,全国自律机制曾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控制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上限,国有大行不得超过基准利率10个基点,其他银行不得超过基准利率20个基点。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市场风声剑指协议存款,意味着通过自律规范管理压降银行端成本的策略,有望从上半年的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类活期存款进一步向定期类存款蔓延。而这也有利于解决目前银行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困境。
事实上,加强协议存款管控有其必要性。第一财经记者在调查目前市场情况时发现,部分银行的协议存款产品存在利率较高、吸收范围扩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银行存款成本,助推存款定期化趋势。
隐藏的协议存款
与5月纳入自律上限管理的协定存款不同,协议存款通常是央行允许商业银行法人向保险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省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办理的存款。与普通存款相比,协议存款起存金额较高,一般要上千万元,且期限在五年以上。
记者通过查询发现,这类协议存款的利率通常相对较高。例如,某智能类上市公司公告显示,2022年12月该公司购买了某银行1.5亿元定期存款,产品显示为“人民币综合服务业务合作协议”,存款期限为4个月,年化利率为3%。一名此前曾在股份行对公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述应属于协议存款。而在其购买时点,该行单位存款定期挂牌利率中,3个月期挂牌利率为1.25%,6个月期挂牌利率为1.45%。如以此来看,实际3%的年化利率远高于挂牌利率。
此外,据某城商行一名内部人士透露,协议存款理论上应严格按照5年以上(不含5年)期限执行,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但在实践过程中,目前部分机构执行并不严格,期限管理较为混乱。
除利率较高、期限管理并不严格外,银行吸收协议存款范围也有泛化迹象。例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市场上仍存在理财子公司稳健低波产品借保险公司资管计划购买协议存款的情况。
在分析多款市场相对热门的稳健低波产品定期报告后,记者注意到,部分年化收益率在3%左右或以上的理财产品,穿透后的底层资产实际为高息的“他行存款”。例如某款7天期稳健低波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为2.85%,该产品介绍称,主要投资利率债和存款类资产。在其产品定期报告中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投资重仓为某款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占比为98.42%;仅有1.58%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但进一步穿透后,该产品投向银行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比例高达80.21%。前十大资产中有九类资产均为现金及银行存款。
从目前市场利率来看,国有大行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仅为1.65%左右,即便是五年期也仅为2.65%,难以达到2.8%左右的收益率。记者向多位业内人士采访了解到,上述产品其中投资的部分存款资产实际上并不是同业存款,而是嵌套了保险资管计划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等产品,利率比同业存款更高。这也意味着,部分协议存款产品的销售对象实际已超出原定的范畴。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市场确有部分理财产品背后底层资产是银行的长期限协议存款等高利率产品。这种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债市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也进一步推高银行的付息成本,加强了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
在他看来,目前如针对协议存款等产品利率、吸储范围强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有利于银行负债端压降成本。
下一步剑指协议存款?
事实上,对协议存款的调控有其基础。
一方面,对协议存款的调控从去年起就已现雏形。去年2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再次重申对商业银行吸收协议存款的要求,强调协议存款应严格按照5年以上(不含5年)期限执行,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同时协议存款开办对象仅限保险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省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不得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开办协议存款。
另一方面,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虽然今年存款利率不断降低,但银行利息支出仍居高不下,息差空间挑战仍存,进一步加强协议存款自律规范必要性凸显。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今年市场历经两轮降息。6月,6家国有大行集体调整存款利率,从挂牌利率看,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基点),定期存款2年期下调10BP,3年和5年期下调15BP。9月1日,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定期存款挂牌利率1年期下调10BP,2年期下调20BP,3年期和5年期下调25BP。
从最新数据来看,中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有一定压降。记者从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获悉,2023年9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2年期平均利率为2.294%,3年期平均利率为2.695%,5年期平均利率为2.624%,和上个月相比,分别下跌18.8BP、22.8BP和25.3BP,均创今年最大单月跌幅。
但银行息差压力仍然较大,存款定期化困境依旧存在。8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202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NIM)降至1.74%,较2022年全年1.9%以上的水平明显下行。此外,据光大证券统计,2023年上半年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存款成本率分别为2.06%、1.90%,较2022年末分别提升11BP、7BP。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存款成本率分别为1.82%、2.09%,较2022年末分别提升9BP、5BP,国有大行因一般性存款占比高、零售存款占比大,存款成本率受定期化拖累更为明显,并带动综合负债成本率持续走高。例如,工商银行半年报称,截至6月末,该行定期存款增加3.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9%;上半年存款利息支出2847.96亿元,同比增27.7%,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长14.4%,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20BP所致。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协议存款管理是“对症下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并呵护息差空间。
从资金面、政策导向来看,许多机构认为今年存款利率调控仍有升级可能,未来存款利率还有下调空间。
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表示,10月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放量,主要期限国债招标规模也处在高位,政府债缴款对资金面的短期冲击或再现。
结合此次邹澜在上述发布会上指出,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还有充足空间和储备,将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为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刘郁认为,中期来看,货币政策存在加码的可能性,一方面继续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为政府债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预估未来仍可能继续下调存款利率或MPA考核上限。”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上一轮(即9月初)存款降息中涉及品种较少,叠加存款端重定价周期较长等因素,对银行负债成本改善幅度较为有限,且作用时间也将滞后于贷款端。在息差收窄压力较大的下半年和明年初的时间内,对息差难以起到明显作用。
A股将可买“100 1”股,对市场各方影响几何?
优化后投资者可以申报101股、102股、156股等。投资者仍然不能提交1股、2股等不足100股的买入申报订单。近日,沪深交易所提出将优化“交易端”制度。其中,研究将沪市主板和深市的股票及基金等申购数量调整为“1001”,引发投资者关注。根据沪深交易所的公告,研究允许沪市主板股票、深市上市股票、基金等证券申报数量由100股(份)的整数倍调整为100股(份)起、以1股(份)递增。0000龚正市长会见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公会负责人,上海正优化专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集聚培育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培养引进高端专业服务人才。上海市市长龚正今天(12日)会见了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公会全球首席执行官柏瑞·梅兰肯一行。0000收盘丨创业板指跌1%,超导概念股尾盘拉升
板块方面,医药板块领跌,地产深度回调,保险、白酒、银行表现低迷。8月7日,A股三大指数缩量调整,截至收盘,沪指跌0.59%,深成指跌0.83%,创业板指跌1%。农业、超导概念涨幅居前,券商股局部活跃;AI应用题材回暖,CPO、网游方向领涨。医药板块领跌,地产深度回调,保险、白酒、银行表现低迷。具体来看方面,超导概念股尾盘大幅拉升,截至收盘,国缆检测20%涨停,百利电气、创新新材涨停。锤子财富2023-08-07 15:38:210000下周关注丨8月经济数据将公布,这些投资机会最靠谱
8月经济数据将公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将下调;华为、苹果双双举行新品发布会。【重磅新闻】8月经济数据将公布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8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数据。锤子财富2023-09-10 09:34:070000零食很忙集团计划投入10亿元重点开拓北方市场,去年刚与赵一鸣合并
就在不久前的2023年11月10日,“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宣布进行战略合并,组建成了“零食很忙集团”。1月17日,第一财经记者从零食很忙集团公司获悉,公司未来半年计划投入超10亿元,用于全国市场开发,重点布局北方区域,主要加大对加盟政策扶持、竞争市场营销支持、城市核心点位开发、直营店拓展等方面投入。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