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高质量发展需解放思想,充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脉中国经济
编者按:
各种迹象和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内外部环境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复苏的动能也难言强劲。现阶段中国经济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未来经济前景如何?我们特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建言献策,在国庆节期间推出“把脉中国经济”系列评论,试图解答部分疑问。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波动式的艰难的恢复趋势。从好的方面来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和岭鹏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原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联合开发的大数据指数显示,经济的确处于恢复的趋势之中,9月的工价数据更是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从一些生活服务业大平台数据来看,消费的恢复趋势也基本上是确定的。为了有效地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房地产市场复苏、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等一系列举措都在加快推进。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谨慎消费、谨慎投资、缺乏信心的现象似乎仍然不能说得到了根本的缓解。
中国服务业占比依然偏低
人们都说今年是改革大年,各个层面也在说要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之初不同的是,当年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将工作的中心全面转向发展经济,同时破除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当前,社会各界关于要发展经济的目标并没有出现分歧,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似乎也是共识。那么,解放思想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当下的经济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制约呢?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体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人均GDP如果按照去年年底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今年如果再达到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我们的人均GDP将跨越13000美元,这是在国际上划分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如果看GDP中的占比,2021年服务业已经达到53%。去年是因为疫情冲击,服务业占比略有一点下降。2021年服务业就业的占比数据达到48%,从一、二、三产业创造就业的能力来看,一产和二产的就业增长都是负的,只有三产就业是正增长。如果不是因为当前仍然存在户籍制度等一些对于城市化的阻碍,服务业的占比也肯定超过一半。
一段时间以来,“制造强国”被很多人理解为把制造业的比重提高,甚至认为只有制造业才是“实体经济”,把服务业都不认为是实体经济了。事实上,制造业越强,其实制造业比重越低,相反服务业比重越高。为什么呢?有两个驱动力:一是制造强国以后,制造的强大,大量来自于为制造业赋能的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研发、设计、品牌、消费者的服务等。二是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强国带来的结果一定是人们越来越高的收入和越来越多的消费,而消费的升级,会体现为服务消费在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由于以上两个因素,如果算比重,制造强国以后,反而制造业比重变得更低。如果大家一定要强调制造业比重,不妨思考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比重,而不是制造业在本国内部的比重。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的发展阶段相比,服务业占比是偏低的,并不存在“过早的去工业化”。从地方政府的行为来说,也普遍更重视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更容易收税。从体感上来说,我们今天如果想买一个制造业的商品,没有什么是有钱买不到的。人们觉得质量不够好,或者觉得供给不够的,反而是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全是服务业。未来要推进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相互赋能,而不是把二产和三产对立起来,否则,要么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进而不利于制造业,要么不利于消费服务业,进而不利于提振消费内需和改善民生。
传统的思维和政策实施方式需要做出调整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传统的思维和政策实施方式需要做出调整,这恐怕就是当前思想解放的关键问题。
首先,前置的标准化的产业政策需要调整。在工业化时期,制造品的好与不好,在功能上很容易被事先判断,而且在功能上的好与不好,人们的意见较为统一。这时,前置的标准化的产业政策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而且服务(包括制造品附加的服务,如设计)很难事前被界定好坏,即使能事前界定,人们对于好坏的标准也不一致,这时,前置的标准化的产业政策就失去优势了,甚至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比如,在服务业里,如果简单粗暴地定义好与坏,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在对待游戏产业时,人们曾经支持对其进行管制,但事后却意识到,游戏产业里有大量元宇宙的技术。事实上,服务消费是能够推进科技发展的,比如,平台生活服务业能够积累大量大数据资源,医美产业能够大力推进生物医药科技,文化演艺产业能够推进声、光、电等精密仪器的发展。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创新要更多依靠基于法治的政策稳定性和舆情的包容性。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在有些领域已经到了世界的前沿或者越来越接近世界的前沿,创新已经不能再基于模仿了。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接下来新的创新领域吗?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可能只能在大的方向上有一些共识,比如说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但对于什么是可能成功的路径,我们并不知道。
以最近爆火的ChatGPT4为例,哪怕在ChatGPT3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ChatGPT4可以焕发出这么大的生产力,甚至今天ChatGPT4具有的某些功能,连专业的工程师都没有想到。因此,正如OpenAI两位科学家在一本书中所写的那样,“伟大是不能被计划的”。由于创新有很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引领的创新优势往往在企业家不愿意做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民营企业认为投资太大,不确定性太大,看不到回报,这个时候要靠政府推动。而其他大量创新要让位于民营企业,去激发它的创造力,让市场去筛选成功的创新路径,挑选真正成功的创新者。
也正因此,创新需要基于法治的政策稳定性和舆情的包容性,这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判断出现分歧,法治的作用在于,只要在合法的条件下,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收益了,就能够得到法律保护。这样,投资者和创新者才可以基于法治形成对于未来回报的稳定期。此外就是舆情,如果经常对某些特定行业进行“好”与“不好”的评判,也容易对政策导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曾经社会对互联网平台进入社区团购买菜颇有微辞,觉得平台企业应该去努力攻克芯片制造这样的难题。但是,谁又知道在社区团购里积累的大数据日后不是珍贵的生产要素呢?相反,我们又如何让从事生活服务业的企业去造出他们从未涉足的芯片呢?
因此,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里,要防止行政力量凌驾于市场之上,政策管制即使合理,也应仅针对坏的行为和坏的市场主体,而不能针对全行业。前段时间出现的情况是,一些一刀切式的管制政策叠加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以及对于一些全行业的污名化的舆情,导致管制政策产生了全行业的打压。最后,一些行业被打趴下了,造成的反而是供给短缺。
要看到服务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面向未来,社会各界要充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看到服务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与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一些基于平台的生活服务业,因为进入门槛不高,还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期,发挥了稳定就业的“逆周期”作用。
第二,服务业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当前中国存在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较低的现象,服务业相对劳动密集,比制造业更有利于提升劳动收入占比,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服务业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人们经常抱怨城市生活质量不高,我们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正是能够顺应需求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一些新的就业趋势,例如基于平台的网约车、外卖员等,相关岗位的大量产生,正是由于城市居民对于生活便捷度有需求的表现。也恰恰因此,需要持续地呼吁,将从事城市生活服务业,但稳定就业和居住在大城市的人群“市民化”,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第四,服务业发展还有助于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服务业比制造业排放和能耗更少,它是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五,服务业发展特别依赖于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因此,也将驱动人口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的集聚,它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之下,人力资源的空间再配置是人口的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之外的“配置红利”。
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复苏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重视制造业的同时,要摒弃提升制造业比重的惯性思维,看到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新趋势,看到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看到服务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样,才能通过解放思想,顺应现代化趋势和后工业化时代,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体制性结构性调整创造条件。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多面贝卢斯科尼:横跨体坛商界和政界的传奇
意大利传奇政客贝卢斯科尼去世。这是欧洲老派政治时代的终结。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6月12日,意大利前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在米兰去世,终年86岁。锤子财富2023-06-12 22:51:570000大城市人口膨胀结束?专家提醒未来城规应重点考虑这些因素
专家表示,去年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应该是疫情短期因素和生育率走低的长期因素导致的。随着各地人口数据陆续发布,记者统计发现,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增速放缓或出现负增长。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丁金宏向第一财经表示,去年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应该是疫情短期因素和生育率走低的长期因素导致的。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大城市人口可能会再增长。0000业绩快报解读|94家药企年报预告亏损,原因有哪些?
截至1月30日,A股医药板块中,已有230家企业披露了2023年业绩预告,其中预计净利润出现亏损的,数量达到94家,占比四成左右。医药行业的业绩“寒意”阵阵袭来。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A股医药板块中,已有230家企业披露了2023年业绩预告,其中预计净利润出现亏损的,数量达到94家,占比四成左右。锤子财富2024-01-31 18:35:470000大众汽车CEO承认奥迪落后竞争对手,电动车在华缺乏竞争力
奥迪品牌目前落后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Blume)近日在大众汽车集团2023资本市场日上表示,奥迪品牌目前落后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奥博穆还称,奥迪目前的车型阵容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局面——不仅落后于竞争对手,更落后于自己的能力。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