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00

光伏产能过剩与融资热矛盾的背后:“不扩产就等着被超越”

锤子财富2023-07-13 21:12:100
左手是产能过剩,右手是继续融资扩产,这种看似矛盾的背后,光伏企业打的什么“算盘”?

刚刚过去的2022年,光伏装机量创下历史新高。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30GW,同比增长35.3%。欧洲太阳能行业协会SolarPower Europe报告预测,2023年有望成为另一个的光伏“繁荣年”,全年预计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341GW,同比增速在43%左右。

在赛道高景气度的支撑下,光伏企业动作不断,在资本市场掀起“融资热”的同时,也在产业端发动“扩产潮”。

左手是产能过剩,右手是继续融资扩产,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企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量?

“融资热”:60家融资,45家上市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上述亮眼的装机数据下,光伏产业作为双碳目标下高景气度的行业继续高歌猛进,在资本市场掀起一轮“融资热”。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60家企业发起近2000亿元的融资。其中,45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融资1157.69亿元,11家公司发布可转债融资530.68亿元,3只新股上市融资46.59亿元。

此外,冲刺IPO也成为大批光伏新势力融资的重要途径。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光伏设备投资和技术、产线迭代需求的驱使下,光伏企业需要“砸入”大量资金进行产线建设和更新。

2023年上半年以来,爱科赛博、鹿山新材、儒兴科技、华翔翔能、华润电力、科强股份、海达光能、中电建新能源、春晖能源、三晶股份、祥邦科技、昊创瑞通、盛普股份、百佳年代、新特能源、鸿禧能源、永兴股份、阿特斯、华电新能源、时创能源、力高新能、武骏光能、艾能聚、晨泰科技、中润光能、古瑞瓦特、拓邦新能源、华润新能源、双登股份、艾罗能源、润阳新能源、首航新能源、晴天科技、道生天合、正泰安能、朗泰通、永臻科技、天合智慧、美科股份、泽润新能、聚成科技、蜂巢能源、高景太阳能、鑫宏业等45家企业寻求在资本市场上市。

上述排队IPO的企业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特斯。

光伏组件出货量位列第五位的光伏组件企业阿特斯,于今年6月9日登陆科创板,并以69亿元的募资总额荣登今年来已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光伏IPO项目。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IPO融资的先后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扩产和经营能力。从出货量上看,先于阿特斯回A上市的另四家企业——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隆基绿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的出货量处于领先位置。据第三方机构InfoLink2022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数据,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这四家企业的单家出货量均已达40GW以上,共占全球约60%至65%的份额。

什么样的产能过剩了?

“产能过剩”仿佛已成今年以来光伏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5月23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期间把“产能过剩”列为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他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2022年全年光伏主产业的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若加上辅助材料和装备,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高达3.8万亿元。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

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与多家国内头部光伏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后发现,更准确的说法或许应该在“产能过剩”前加上前置定语,比如“老旧产能过剩”、“阶段性过剩”……

“所谓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无效和老旧产能的过剩。”一家A股上市的头部一体化光伏企业高管张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十五年前我进入光伏行业到现在,每隔3~5年就会被问到产能过剩的问题。

“过剩是阶段性过剩,企业们在扩产的同时也在清退产能。更重要的是,这次企业的扩产潮并非对旧技术路线产能简单的‘复制粘贴’。”某A股一体化光伏企业总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此轮扩产潮企业叠加了技术迭代,即P型至N型光伏技术的迭代。随着新技术路线产能的达产,自然而然旧路线的落后产能会陆续退出舞台。

第一财经记者整理发现,新扩张的产能都是具备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N型产能,以N型TOPCon(隧穿氧化物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为主,也不乏N型HJT(异质结)技术路线。

比如,TOPCon出货领先的晶科能源(688223.SH)今年5月底宣布“豪掷”560亿元,拟在山西规划建设年产56GW的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包含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和56GW组件。

优质产能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业内认为,目前市场上N型TOPCon组件相比传统P型PERC组件,每瓦有约1毛钱的溢价,属于先进产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关于光伏扩产潮的信息还是比较复杂的。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不排除有一些经营不善的或者中小规模的企业在中间陆续退出;也不排除有的同行“喊得很大,实际不会真的做这么大。”

“不扩产就等着被超越”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二季度以来,仅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通威股份(600438.SH)、隆基绿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这五家头部光伏企业的拟投资规模已高达900亿元。

“一方面,光伏行业非常卷,这种竞争格局决定了光伏企业不扩产就有随时被超越的风险。比如某家企业今年融资慢一点或者扩产节奏慢一点,很快就会反映到市场排名和企业竞争力上面。”张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另外,光伏产业具有后进优势,越是新扩的产能成本越低、光电转换效率越高,这种特点下企业没有理由不扩产。”张利向第一财经记者补充道,大概在十几年前,光伏设备的折旧周期还有10年左右,后来通过改变财务计算方式,光伏设备折旧周期被缩短至6年,这两年听说折旧缩至5年甚至未来不排除要改成3年。“从光伏设备折旧周期的缩短规律也可以侧面反映出,现在光伏行业竞争和迭代的速度之快,不继续扩产就等着被超越吧。”

资本市场的“融资热”和产业端的投产、达产之间存在时间差,这也解释了所谓的产能过剩与扩产之间的表面矛盾。

“长远来看,光伏行业竞争加剧后头部企业扩产以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而言是有利的。”另一家千亿市值光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刘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从时间周期上看,从企业宣布投资扩产到项目真正实现量产的时间可能正好是光伏行业洗牌后的爆发期和新生期。”刘勇进一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很多企业现在发布了扩产公告,但是实际的扩产到真正的量产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另外,宣布扩产的光伏企业也可以选择慢慢进行基地建设,等到市场上二、三线企业被挤兑出清后再加快投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利、刘勇均为化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