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60

WHO启动国际病原体监测网络,我国新冠病毒监测后续如何开展

锤子财富2023-05-22 22:37:370
在新冠进入乙类乙管之后,流感监测网络作为新冠病毒监测的主要渠道,作用正进一步显现。

COVID-19大流行凸显了加强病毒监测和研究病毒基因组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消息,20日,WHO及其合作伙伴已在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期间,正式启动了一个新型的传染病监测平台——国际病原体监测网络(IPSN),旨在快速识别包括新冠病毒等各类传染病的潜在风险,并推动各国传染病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WHO认为,虽然新冠大流行促使一些国家提高了在基因组测序领域的能力,但其他国家仍然缺乏收集和分析样本的手段,同时全球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数据共享仍然不足。

“新的全球监测网络必须迎接这样的挑战。”WHO总干事谭德塞表示,IPSN将向所有国家提供获取病原体基因组序列的机会,并在其公共卫生系统内进行疾病风险分析。

5月初,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更新了《2023-2025年全球战略防范、准备和应对计划》。该应对计划提出,现阶段,由于新冠病毒尚未稳定到可预测的模式,各国应继续加强对新冠和其他具有流行和大流行潜力的病原体基因组监测;不断优化如新冠相关住院和死亡率等关键数据的监测能力和实时报告水平;推动监测数据的全球共享。

在中国,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但由于目前新冠疫情并未结束,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基因组学是有效防范和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核心”

根据WHO介绍,IPSN将以病原学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连接全球传染病监测数据信息,用以分析已知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遗传基因特征,并在如新冠等新型传染病出现时,可以快速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

WHO认为,利用该平台上的数据,可以推动公共卫生决策,更及时地研发出特异性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实现遏制传染病大流行的目的。

“我们希望每个国家都能获得它,并利用它进行疾病的病原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在谭德塞看来,这个全新监测平台的设立是“雄心勃勃”的,可以在全球卫生安全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WHO认为,基因组学是有效防范和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核心。在应对新冠全球大流行中,如果没有对SARS-COV-2基因组的快速测序,有效的疫苗就不会如此迅速地上市,新的、传播力更强的病毒变异株也不会如此快速地被识别出来。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Rajiv J. Shah进一步介绍称,IPSN将吸取全球共同抗击COVID-19之际,在病原体基因组监测方面的全球合作经验。并以此为基础,为跨部门和跨国界的合作伙伴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平台,通过共享知识、工具和做法,确保未来的大流行预防和应对工作具有创新性和活力。

随着新冠疫情不再列为全球紧急事件,WHO认为该全球监测平台的搭建具有其紧迫性。迄今,多方因素影响之下,许多国家仍然缺乏有效的系统来收集和分析样本或使用这些数据来推动公共卫生决策。

与此同时,WHO认为,由于国家间在传染病数据、防治实践和创新方面的共享意愿不足,目前,全球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卫生监测架构。

第一财经注意到,在WHO牵头的IPSN成立之前,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在2022年下半年启动了一项“帮助应对全球应对大流行和流行病的风险”的五年计划,该计划启动时CEPI亦提出,早期确定病原体和疫情特征的全球能力,对于快速启动疫苗开发至关重要。

CEPI认为,理想状态下,疫情监测和疾病流行病学能力需要达到全球覆盖,以确保能够在世界上任何发生疫情的地方触发早期预警。但现实中,高效的全球监测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亟待提升相关专业知识、程序和基础设施的区域,往往监管和投资未给予足够重视;测量病原体传播,特别对于人畜共患疾病,监控技术并不总是容易获得;国家间的跨区域和跨学科合作需要克服多重挑战等。

为了更好克服目前全球病毒监测体系搭建中所遇挑战,IPSN将聚焦三个业务板块,开展工作:

第一个是构建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该社区旨在推动并加强全球病原体基因组学的协调和创新;第二个是推动国家扩大合作加速计划(CSUA),该计划汇集了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地区、公立和私营部门,在基因组学或国家扩大监测系统方面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组织和专家,他们将用共同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和公平,扩大国家能力建设;第三个是建立资助者论坛,该论坛通过协调慈善、多边和政府捐助者,旨在围绕提高病原体基因组监测的政治关注和筹资效率。同时,资方论坛还将为IPSN成员的项目,催化额外的赠款资金。

病原学监测相关投入还待继续加大

“事实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新冠病毒检测体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如是提到。

卢洪洲表示,回顾来看,国家卫健委和疾控中心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包括病例报告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系统、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毒变异监测系统、污水监测系统、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监测系统、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在院病例监测系统、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系统、网络调查系统等。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

在病毒监测方面,记者注意到,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就联合设立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

根据中疾控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方面介绍,上述服务系统整合了全球冠状病毒基因及基因组大数据并建立了全球冠状病毒资源大数据平台。

另据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官网信息,今年4月底,国内首个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主要针对重要高致病性病原菌及新冠、流感等病毒数据,在安全保护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共享的需求,通过使用基于国产可信硬件的隐私计算方案,保障经加密后的基因序列在加密态的内存中进行序列分析。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从熟悉传染病监测体系的业界人士处了解到,在新冠进入乙类乙管之后,流感监测网络作为新冠病毒监测的主要渠道,作用正进一步显现。病原学监测也是流感监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限制,相关投入还待继续加大。

该名业界人士表示国内目前对于包括甲型H7N9、新冠等暴发传染病的监测均是利用流感监测网络。总体来看,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的敏感性和能力已跻身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核心圈,并在持续完善。

卢洪洲也提到,流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流感监测网络也是我国首个建设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在本次新冠疫情中,流感监测网络是新冠病毒监测的重要渠道之一。中疾控公布的全国新冠感染情况中,就有来自全国800多家的流感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哨点医院)的重要数据。

在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结束后,我国仍将继续依托流感监测网络开展相关新冠病毒监测工作。卢洪洲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中已明确提出“基于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对554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ILI)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开展新冠病毒监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