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迎量产潮,是顺势而为还是“揠苗助长”?
三天之内,两家国产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宣布量产。近日,智元机器人表示“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并透露年底计划产量接近千台。四川天链机器人也宣布旗下人形机器人开始了第二批量产。
在此之前,国内的傅利叶、宇树科技等“老牌”机器人企业,以及北京中科慧灵、魔法原子等初创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宣布过有关机器人量产的消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11月底也表示过,未来“只有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三种机器人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
量产看似是人形机器人厂商“秀肌肉”的好方式,但在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尚未发展成熟的今天,量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和不稳定市场需求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如何平衡风险,不让量产成为“揠苗助长”式的发展指标,应当是这一波“量产潮”中,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小批量生产成主流
“我们刚刚在上海交付了一台人形机器人,第二批的量产整机已经在生产当中了。”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天链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该公司第一批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天链T1Pro已经基本交付完毕,第二批天链T1Pro的量产数量将在15台左右。

一位北京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根据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供应链情况,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单批生产规模通常在100台以内。记者注意到,尽管智元机器人官宣年底计划产量接近1000台,但根据智元机器人当前披露的数据,截至12月15日,智元机器人累计产量已有962台。也就是说,在2024年最后两周的时间中,智元机器人的实际产量不到38台。针对实际交付量以及后续的生产节奏规划,截至发稿,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暂未回复记者。
已经宣布了未来量产计划的魔法原子和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的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确认,国内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还处在小批量生产阶段。“从市场和供应链层面来看,‘小步快跑’比较符合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节奏。”魔法原子相关负责人说。
“要实现量产,机器人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资本实力、研发能力、工厂生产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掌如研究院院长何基永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离规模化的生产力还有一定距离,但批量生产对于一个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一个能够证明自身整机供应链调度能力的标志。
胡天链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团队。“在批量生产之前,厂商需要不断训练样机,确保算法和机器人本体的吻合。”胡天链表示,在今年8月天链T1pro投入批量生产前,团队也对样机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调整训练。
“3月份整机出来之后,我们就针对关节承重、稳定性等方向进行了调整,并从6月份开始训练机器人的走路能力。”胡天链说,在调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数据反馈,对零部件进行微调,并且验证行走算法。“团队也需要在测试中不断确证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参数,交付前我们拿到的数据是天链T1pro能够在保证全身自由度71个、重量43千克的同时,达到145千克的负重深蹲。”胡天链说。
单批次生产规模小,意味着单个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今年10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的发布会中透露,规模化生产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成本将在2万美元至3万美元之间。不过,根据马斯克11月底在社交平台X中发表的言论,他似乎想将Optimus的单个生产成本压缩在2万美元以内。
“要把它的成本降到2万美元将会极其困难,这一点绝非易事,但最终还是会实现的。”马斯克表示,要达到这个成本目标,Optimus的年产量需要超过 100 万台。
“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在成本控制层面还是有机会做得更好的。”一位川渝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的高层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随着国产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的自研零部件占比逐步扩大,在小批量生产的前提条件下,依托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当前已经有企业能够做到人形机器人的单个生产成本在20万元以内。
大脑仍是前提
比起规模化的商业应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似乎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实际上,早在2023年11月,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透露旗下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经实现量产,并会率先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落地应用。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截至今年10月,GR-1已量产交付超过100台。
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在发布双足人形机器人灵宝CASBOT 01后,也宣布将在明年迭代1-2轮之后进行小规模量产。12月初才刚刚发布第一款人形机器人的国产厂商魔法原子也透露将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小规模量产,在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中进行小范围落地。
“人形机器人当前在落地层面还是需要市场验证,因此企业在批量生产前期也会更多地选择半结构化场景,比如汽车、3C电子等行业。”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这些行业的柔性化供应链能够给机器人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反馈。
胡天链告诉记者,天链T1Pro第一批产品主要的市场购买方为高校、AI智能方向的公司和3C企业。“我们也和其中的部分买家达成了一些协议。让机器人在一些场景进行走路、识别、搬运等任务时,后端也能不断采集新的真实数据来强化、调整算法。”胡天链透露,由于重量轻、体积小、负重大的特点,企业也瞄准了一些军工场景,“我们的市场需求比较明确,因此也会在后期分批次推出不同产品线、不同价位的机器人向市场销售”。
批量生产之后,完全由机器人主导的工厂也不再仅存在于想象之中。据了解,当前,智元机器人已经在临港奉贤打造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并布局了具身数据采集工厂,用以提升机器人性能。在马斯克的设想里,到2025年,特斯拉工厂内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他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
人形机器人量产看似是企业“秀肌肉”的好方法,但在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发展还不成熟的当下,匆匆开启量产,是否是“揠苗助长”的行为?一位汽车产业端人士向记者表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形机器人,显然不是产业端想要看到的具身智能终局形态。
“在大脑的泛化性问题解决之前,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袁帅指出,相对于已经大范围落地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而言,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在各个场景之下的通用能力。“如果无法攻克这一问题,批量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最终的归宿仍可能是‘自产自销’。”袁帅建议,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本体厂商应该尽快达成紧密合作,利用本体的量产优势,来实现人形机器人大脑层面的突破。
新型工业化概念股火热,主力进场加仓多只个股,机构推荐这些细分方向
民生证券认为,制造业PMI持续回升,随着下游景气度逐步修复,工业软件行业需求有望迎来拐点。新型工业化新政有望加速行业自主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看好工业软件板块机会。9月26日,新型工业化概念股强势走高,截至收盘,威尔高、华辰装备、德恩精工20%涨停,精伦电子、华东数控、科远智慧等多股涨停。0000原研药企纷纷做代工,率先转型的那家怎样了|疫情后的他们
事实上,从原研药企变成生产代工企业,不乏市场争议,因为前者是甲方角色,后者是乙方角色,两者究竟如何协调。如今几年过去了,东曜药业的转型是否走得通?砍管线,裁撤团队,成为当下国内生物药企的一个现实写照。作为行业中的一员,早在2020年下半年,东曜药业(01875.HK)率先拉响了转型号角,转型成为行业的“卖水人”,成为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企业。当时,行业的资本凛冬还未至。0000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更好发挥财政政策效能,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财政政策还将如何发力?增发的国债怎样用好?财政运行态势如何?今年以来,在复杂国内外形势下,财政部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前三季度预算执行情况较好,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下一步,财政政策还将如何发力?增发的国债怎样用好?财政运行态势如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0000外交部: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毛宁表示,我们一贯认为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创造良好的环境。7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美国财长耶伦对中国的访问的相关问题提问。0000华中首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落户武汉
5000多款应用启动鸿蒙原生开发,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正式对外发布。7月18日,在国家开源体系建设战略的引领下,鸿蒙生态(武汉)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华中地区首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也是继深圳、成都之后,国内设立的第三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锤子财富2024-07-20 07:48: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