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27

一年新增近百万人才,“底子薄”的安徽做了什么?

锤子财富2024-09-29 22:54:460
今年1~7月份,安徽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长三角、中部地区和工业大省第1位

“合肥这几年发展得比其他地方都要快。”在南京创业数年后,安徽人李建今年选择回到合肥,在当地创办的无人驾驶技术与车辆供应商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任副总裁。他们的技术团队主要来自中科院,在合肥鼓励创新的政策氛围下,这群年轻人于2018年开启了创业生涯。

不只是创新创业者的回流,以政府股权投资为牵引、产业链招商、创新驱动为特点的“合肥模式”押对了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链主,强势带动了当地乃至周边产业链的快速集聚,也让昔日的劳务输出地变身为了人口净流入地。第一财经在连日的实地采访中发现,就连出租车司机、酒店的服务人员都不乏从上海等地回流至家乡省会的样本。

2023年,安徽省新增各类人才95.5万、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130人,人才总量突破1270万;合肥市人口增加21.9万人,位居长三角城市第一。

今年1~7月份,安徽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长三角、中部地区和工业大省第1位;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7%、14.8%、28.3%,分别高于全国4.5个、5.5个、16.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分别居全国第8、第4位。

近年来,安徽这个以“煤粮钢”出名的中部省份,走出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发展路径,也试图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通过传统制造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寻找新的增量。

9月20日,为期4天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拉开帷幕。这场展示了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大会,成为了安徽制造把握趋势、努力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缩影。

押对”产业

“安徽制造从传统家电开始,到引入京东方、蔚来等企业形成的新兴产业集聚,催生出了对于控制器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卡奥斯创智合肥互联工厂总经理汤志强告诉第一财经,他们作为一家做家电行业智能控制器产品起步的供应商,新兴产业相当于是企业的第二曲线,也弥补了近年来传统制造业的下降缺口;同时,还让他们在去年实现了9亿元的产值,预计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受益于近年来当地产业的快速集聚,他们在安徽省的客户贡献了过半产值。

这类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厂的跃升,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安徽制造的变迁。对当地而言,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迅速集聚,是有目共睹的“押对”了当下的新兴产业,也得以在经济下行的挑战中实现了逆势而上的成绩。

安徽目前累计创建了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通用机械基础件等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过去十年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一路提高到42.9%。今年上半年,工业对安徽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7.2%。

其中,汽车被当地视为“首位产业”。作为链主企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蔚来在2020年将中国总部落在了合肥,并在当地建立了国内目前“唯二”的汽车工厂。其中的蔚来第二工厂从2021年春天破土动工到启动工艺设备安装,再到2022年秋天正式投产,只用了17个月。就在最近,蔚来合肥汽车工厂实现了月产量破2万辆的新纪录,其产能效率平均为一分钟下线一台汽车。

蔚来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与合肥政府共建的工业园区里,目前已集聚了1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这些合作伙伴在园区内搭建了工厂,零部件通过空中连廊的方式进行运输,以座椅为例,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运输,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第二工厂采用了“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可满足300多万种个性化配置组合,从收到订单到整车下线只需要14天。

就在蔚来扩建新工厂的同时,比亚迪也选择落子合肥,打造合肥基地。此外,受益于生态链的规模和效率优势,奇瑞控股集团这一安徽本土汽车品牌也已连续21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品牌出口第一。

安徽省工信厅副厅长罗文杉提出,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跃居全国第二,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1.15万亿元,与装备制造业一起成为该省两个营业收入过万亿元的产业。这一年,安徽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提升至5.1万亿元,首次跃居中西部第一。“新三样”产品中,全国1/5的光伏组件、1/7的锂电池、1/8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如果说“新三样”是现在的新兴产业,那么无人车、低空经济和量子信息更多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产业。这些还处于研发或商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也成为了安徽制造握在手中的“筹码”。

零重力飞行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下称“零重力合肥公司”)联合创始人贾思源对第一财经表示,他们是第一家被合肥招引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于2021年3月成立。之所以落户于此,首先因为安徽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2021年,安徽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全域试点省份。其次,当地政府始终以生态链的全局思维在招引企业。目前,他们的供应链伙伴过半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也在合肥和浙江嘉兴建立了新的制造基地。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贾思源他们明显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及社会资本对于低空经济的更大关注。就在8月,零重力合肥公司完成了近亿元A轮融资,由合肥高新区国有创投机构合肥高投领投,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国华投资、蕴盛资本、紫峰资本跟投。

在继续投入技术研发和适航取证的同时,贾思源也表示,今年他们与锐翔等企业合作的一款电动飞机已经获得了30多台的订单,将在今年10月集中交付,预计能首次实现5000万以上的营收。

“我们从接触到落地,只用了4个月。”同样从事eVTOL研制的创业企业合肥览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总裁党铁红告诉第一财经,他们的公司于2023年成立,今年被合肥政府招引入驻,将总部设在合肥。当地政府为低空经济的探索提供了政策、资金和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当地的自然和人口环境也适合低空场景的发展。

党铁红透露,团队研制的一款产品预计下个月可以交付1:1的样机,计划在3年左右完成市场交付,另一款则正在适航取证过程中。

目前,行业龙头亿航智能已在合肥的骆岗公园常态化运营,并在合肥设立了华东区域总部,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华东地区的生产、销售、运营,2023年累计飞行1000多架次。

图为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人们了解一款载人级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业界预计,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5000多亿元,发展到2030年的2万亿元。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的现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级无人机成为了高端装备展区的板块之一,展示了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十多个团队的技术及产品。根据官方数据,安徽省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长三角靠前、中部领先位次;现有工业级无人机规上企业67家,年产工业级无人机约150架、发动机120台,2023年整机产值约20亿元。

在距离合肥150公里的芜湖市,刚刚举办了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如今也已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产业为支撑的低空产业集群,集聚了中电科钻石飞机、联合飞机等近200家产业链企业,年产值达400亿元。

合肥“底子薄”仍是短板

与上海、江苏等地相比,合肥融资轮次分布更偏向于早期。根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2024年前7个月,合肥共发生融资事件163起。在融资轮次分布上,除战略融资外,早期融资(A轮及之前)是主流,约占比88.3%。其中天使轮融资有56起,A轮融资有42起。

然而,“押对”了现在的他们,能否继续赌赢未来?

既然是未来的新兴产业,就必然存在研发、市场化等诸多不确定性。不管无人机还是无人车,当下仍然都属于培育早期的未来产业。

一名航空界的业内人士提出,低空经济eVTOL领域存在资本炒作和估值虚高的情况。目前eVTOL的商业化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技术挑战也尚未完全突破,比如电池续航能力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实际应用场景也受到限制。公众对于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存在一定的疑虑。

“如今行业里大大小小的100多家企业,大部分都还在烧钱亏损的阶段。”李建也对第一财经表示,无人化交通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正在走从1到100的路,这样的市场培育期仍然需要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技术出身的李建和团队对于融资偏谨慎。过去几年里,他们一边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来养活团队,一边研制标品以逐渐拓展业务,每年保持着微盈利。他认为,投资能够催生行业尤其是硬件应用的发展,更容易产业化。但作为企业个体需要跟随市场发展来控制节奏。行业当前仍然面临几个难点,包括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安全性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和市场需求的兴起等。根据他的估计,2027年,无人化在物流和清扫领域有望形成规模化效应,2030年载客无人车才可能大规模普及。

除了新兴赛道本身的发展风险,对于合肥乃至安徽而言,产业基础仍然是这片土壤的短板。

对于党铁红而言,和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相比,合肥的航空基础相对薄弱,“还没有成熟的主机厂”,这是他们将总部、试飞和运营放在合肥,仍将研发中心留在上海的原因。接下来,他们也希望能够借助当地政府的服务,提高取证的进度和生产运营的效率。

李建也用“很努力,但底子薄”来形容合肥。横向对比,当地的制造产业链仍然在全国处于第二梯队,要弥补基础需要较长的时间。

作为中部地区,在产业和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时期,当地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开放意识的提升也仍在路上。

面对市场的逐步发展,李建他们到了加快融资的阶段,“目的是要建厂,具备生产能力才能更快地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从去年开始关注海外市场的他们,已经接到了中东的订单。但李建坦言,参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无人车的发展也最好是先在国内通过充分竞争,获得足够强的技术制造能力,再选择出海。

同样土生土长在安徽的玄离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6年的时间,在去年突破了技术瓶颈,其自研的井下巡检机器人、水上清扫船、地面清扫机等产品陆续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此时的他们,正在计划从合肥走向更大的市场。“去年累计销售2000万元左右,今年估计能够过亿。”该公司董事长张梅告诉第一财经,他们正在与上海、北京等地接洽,考虑设立销售公司,打开中国沿海乃至全球的市场。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外的空地上,来自法国阿尔斯通的跨座式单轨列车高调亮相。和普通地铁列车相比,这种制式的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一半,造价成本则为三分之一,更低的噪音和空间要求也更适合在城市、小区等具有密集楼群的场景中灵活应用。这是由法国提供技术、与安徽本地企业联手展开的中国制造——2014年,阿尔斯通与中国中车集团在芜湖市建立了合资企业,专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和生产。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这些“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实现了大比例的国产化,“有些车型已经实现了90%以上的本土化供应”。如今,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中国制造”列车不只在安徽当地落地,还实现了200亿元以上的出口总额,主要面向泰国、埃及、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

图为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人们参观体验跨座式单轨列车

为了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更积极地融入全球供应链,安徽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今年8月中旬,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追求卓越品质 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动“安徽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该方案明确,到2027年,每年培育省级新产品1000个以上,对标研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三首”产品300个以上,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以上,培育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30个左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新产品研发、测试和验证。联合编制长三角创新产品目录,推动建立长三角创新产品互认制度。

与此同时,8月,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7单位联合发布的《贯彻落实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通过“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等举措,引导全省制造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六化”转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