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西安银行业绩持续稳中向好
西安,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城市。
近日,西安银行(600928.SH)作为西北首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3年业绩报告及2024年一季报,用亮丽的成绩单,书写了这座古城在金融领域的崭新篇章。
西安银行财报数据显示,该行在业绩持续向好的同时,不断深化“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战略转型。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和监管要求,坚持稳健经营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跟地方经济转型步伐,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2023年,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优化的过程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五大发力重点,为银行业更好地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西安银行积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责主业,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彰显担当。同时,西安银行作为一家根植于地方的法人银行,立足服务地方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多措并举优化金融服务,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坚持稳健经营,整体业绩稳中向好
具体看来,该行盈利能力持续增长、业绩长期向好。
2023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2.05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2亿元,同比增长1.56%。
规模实力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末,该行总资产规模为4322.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贷款本金总额为2029.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8%;存款本金总额为2937.8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9%。
贷款总额2029.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8%。
同期,该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末,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97.07%,不良贷款率为1.35%,继续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 1.35%, 拨备覆盖率 197.07%,资本充足率 13.14%,均满足各项监管指标要求。
2024年第一季度,该行业绩继保持稳中向好趋势。实现营业收入18.85亿元,同比增长4.4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3亿元,同比增幅为3.7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9%。
截至一季度末,西安银行资产总额4410.5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8.55亿元,增幅2.05%,其中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2166.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42亿元,增幅6.77%;负债总额4094.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1.30亿元,增幅2.03%,其中存款本金总额2983.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46亿元,增幅1.55%;股东权益316.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25亿元,增幅2.34%。
截至一季度末,西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26%和12.55%;不良贷款率为1.43%,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9.19%,较上年末下降7.8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银行有着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审慎稳健的风险防控体系。
基于此,该行保持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实现经营有序且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西安银行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了以党委为前置程序、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为决策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管理层为执行机构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形成了股权结构多元制衡、职业经理人 制度健全优化、信息披露透明规范及投资者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治理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治理保障。
精耕本地,助力地方经济建设
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产业兴则城市兴。西安银行作为三秦大地的城商行,以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宏伟目标为己任,积极发挥金融优势,深度参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聚焦陕西西安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在2023年,西安银行支持省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金融资源配置与实体经济发展契合度。
同时,西安银行紧抓“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度参与陕西省的“三个年”活动和西安市八个关键领域的重点工作。
在助力陕西涉外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西安银行扩大开放,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一方面,该行加大了代理行网络建设的力度,重点拓展“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西亚国家地区的代理行网络,截至报告期内,已与41个国家的212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不断完善跨境服务网络渠道;
另一方面,西安银行坚定执行本外币一体化发展策略,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建设“跨境人民币特色示范网点”,为省内重点涉外企业、跨境人民币优质企业量身定制跨境金融服务方案。且效果显著,在2023年,西安银行的国际业务结算量同比增长了28.69%,
在紧密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方面,致力于服务陕西地区的经济空间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同时积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通发展,与区域经济同向而行、同步向前。
具体看来,西安银行通过为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民生保障等45个省市重点项目提供超过88亿元的资金支持,以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解决方案,实现端到端的客户旅程数字化改造,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为城市带来更加美好的智慧生活体验。
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全面解决其发展资金需求,为制造业、农业、文旅重点产业链企业提供近300亿元的资金支持,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强化与城市的繁荣,为西安打造开放高地注入了强大的“金融动能”。
在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方面,西安银行深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行业,持续打造文旅和科创行业服务品牌。该行文旅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推出科技型企业专属产品“技术研发贷”和“科企e贷”;参投的全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挂牌上市并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
此外,西安银行还主动契合省、市政府部门金融服务需求,坚持创新驱动,致力于通过精准理解、高效执行和持续优化的服务机制,持续推进与各级政府的业务合作深度,年度新增取得十多项财政、住房等机构类业务资质, 进一步拓展和扩大政务类源头机构业务资质和市场份额,树立行业政务金融服务领先品牌。
科技赋能,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从行整体发展情况来看,2023年银行业资产规模稳健增长,尽管在制造业、普惠和绿色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盈利增速回落、息差持续收窄等挑战。
同时,行业内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少城商行在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下,积极在民营经济、居民消费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西安银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积极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以应对行业挑战。在金融科技方面,该行以“数智化”为发展方向,深入推进科技与业务的融合。通过不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系统自研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及IT运营能力,西安银行在区域性法人银行中保持了领先的金融科技优势。通过精细化服务本地特色场景,西安银行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解决方案,实现了客户旅程的数字化改造,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智慧生活的体验。
报告期内,西安银行零售业务以成为法人银行区域领跑者为战略目标,紧跟新零售发展大趋势,聚焦数字化转型方向,深耕区域市场,加快创新驱动,培育特色业务。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西安银行实现了“开源、降本、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截至报告期末,个人类存款达到1602.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3%;个人类贷款651.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6%,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稳健的发展态势。
在特色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西安银行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在负债端,该行主推全期限产品“智慧存 4.0”,持续扩大存款规模;在资产端,开发了“快e贷”和新能源汽车分期等新产品,并以住房按揭、新能源汽车贷款和消费金融等业务为营销重点,成功实现了零售客户引流和基础客群的扩大。中间业务方面,西安银行侧重保险、基金和贵金属产品销售,新准入基金产品155只,保险产品9款,贵金属产品123款,并推出了具有创新策略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此外,该行还持续发挥社保卡发卡的规模效应,为零售业务注入了新动能。
同时,西安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客户服务质效。该行不仅优化了手机银行财富版块,新增了“四笔钱”页面展示,还完善了基于不同需求的产品分类和推荐,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便捷的财富管理体验。针对老年客户,西安银行在手机银行上线了关爱专区,并推出了定制化资产配置方案。此外,该行还搭建了客户数字化运营流程,实现了重要客户分户管户流程的自动化,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
在数字金融的应用实践中,西安银行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力和执行力。该行聚焦于增强客户触达,全力打造全行的“线上流量入口”,充分发挥手机银行作为核心渠道的作用,推出了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行内员工”三位一体的手机银行“超级APP”。针对投资理财需求的客户,该行推出了“四笔钱”专区,并围绕老年客户、小微企业主、新市民等特定客群,量身定制了专属服务。此外,为响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西安银行成功打通了企业手机银行和企业网银账户体系,实现了“一Key双用”的便捷操作,进一步拓展了移动化业务办理场景,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面对面上门服务。
同时,西安银行还积极推动“数字赋能业务”,新建了公司、零售等多项业务运营分析数据平台,推进大数据平台升级及全行数据资产盘点,形成了“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数据文化。该行还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工业数字化转型,帮助一家乳制品零售企业解决了经销商分散、管理困难的问题,通过搭建线上支付、配送、物流查询等全流程平台,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通,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西安银行还积极致力于提升景区数字化水平。截至目前,该行已为城墙、长安十二时辰等景区提供了智慧景区定制化解决方案,累计服务客户已超千万人次,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便捷、智能的旅游体验。
金融活泉润泽小微,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为了全面落实惠企让利、服务小微的金融政策,夯实对小微企业的产品支撑力度,西安银行始终坚持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致力于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该行积极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以坚定的决心加强对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振兴的路径,该行不仅助力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增添了亮丽的“金融色彩”。
具体看来,在稳经济、促发展的背景下,西安银行通过增量和降价的方式,显著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
根据年报数据,截至2023年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2.08%,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聚焦于普惠金融、科创金融、涉农金融等关键领域,西安银行持续开展普惠小微产品创新,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并合理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全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350.72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2.54亿元,较年初增加13.12亿元,增幅显著。
在积极参与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重大经济活动方面,西安银行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为省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该行积极落实惠企让利政策,提升信贷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持续强化对乡村振兴和“三农”的支持力度。
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方面,西安银行建立了公普联动机制,以核心企业信用为牵引,推动普惠小微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时,该行还积极深化小微企业服务,通过“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等专项活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主动对接各类融资服务平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
在精细管理方面,西安银行致力于提升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持续开发普惠小微产品、优化风控模型、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等措施,该行有效确保了普惠小微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
在普惠金融领域,西安银行不仅加快了普惠小微产品的开发节奏,成功推出了系列小微线上产品,还构建了“全方位、多场景、宽领域”的线上小微产品服务体系,满足了区域内小微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此外,在风险防控方面,西安银行严守风险底线,筑牢风险屏障。始终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不断筑牢稳健审慎经营根基,保障银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西安银行也通过升级风险决策引擎和交易反欺诈智能决策平台、优化反洗钱AI辅助分析等措施,严守风险底线,筑牢风险屏障;开展核心业务系统和网络系统同城双中心切换等多项演练,确保了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
检察机关依法对范一飞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范一飞享有的诉讼权利,并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记者9月27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由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黄冈市人民检察院已向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0000游戏股早盘震荡走低 吉比特跌超5% 机构称Q3板块有望迎反弹
截至发稿,吉比特跌超5%,盛天网络、三五互联跌超4%,恺英网络、三七互娱、神州泰岳等多股跟跌。8月16日早盘,游戏股震荡走低。截至发稿,吉比特跌超5%,盛天网络、三五互联跌超4%,恺英网络、三七互娱、神州泰岳等多股跟跌。8月15日,吉比特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49亿元,同比下降6.44%;净利润6.76亿元,同比下降1.8%。锤子财富2023-08-16 10:52:010003一季报陆续出炉, “吃吃喝喝”的企业率先复苏了
食品和啤酒企业一季度复苏明显。随着经济和消费的复苏,3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也逐步向好。近期多家食品和酒水企业的一季报显示,行业复苏趋势已经出现,特别是“吃吃喝喝”的企业,业绩恢复好于预期。近两日,世界两大食品巨头雀巢和达能先后公布了2023年一季报。0001陈吉宁龚正会见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行长刘金,上海市与中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银行将在贯彻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五个中心”建设、强化金融资源供给等方面与上海市政府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银行今天(12月20日)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会见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行长刘金一行。龚正、葛海蛟出席签约活动并见证签约。市领导李政参加相关活动。副市长解冬与刘金代表双方签约。0000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龚正市长说:四季度有不少硬仗,要奋力冲刺,决胜收官
要以更强的信心、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