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35

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锤子财富2024-01-31 22:06:410
盘活金融资源,不是单纯依靠信贷的自然到期或提前偿还,需要借助各种业务模式或创新金融工具,跨期调整现金流的分布特征,实现对资产的盘活重整。

盘活金融资源在我国具有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资源存量远大于增量,调结构需要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调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逐步推进,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展。从信贷资源来看,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银行贷款形成企业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项目在经济体存续运转。如果仅仅依靠增量信贷资源稳增长、调结构,不仅难度大,而且忽略了存量金融资源调整,资源运用效率低下。

二是缓解银行资本压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39%、11.94%,已接近非系统重要性银行10.5%的底线,面临资本补充压力,盘活存量信贷能够降低存量信贷对贷款额度和资本金的占用。此外,中小银行与普惠小微、地方城投等焦点领域息息相关,盘活存量信贷,提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支持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能力。

三是通过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助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银行发放贷款派生实体企业的货币资金并进一步形成固定资产等,实体企业和银行在资产负债关系上相互对应。当前防范化解地方隐形债务风险问题突出,政府积极运作,盘活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能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率,避免基建领域在投融资、基本运营的螺旋恶化。在化债中也将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银行端在释放信贷资源基础上可将其投入其它国家重点支持领域。

盘活金融资源,不是单纯依靠信贷的自然到期或提前偿还,需要借助各种业务模式或创新金融工具,跨期调整现金流的分布特征,实现对资产的盘活重整,提升原存量资产运营效率,同时释放银行的信贷空间以期投入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具体实现上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是银行加速不良资产转让AMC、核销提升放贷能力。商业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考察要求,通过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或将不良资产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加速不良资产出表,可提升银行资产质量,释放信贷空间。尽管这对商业银行当期利润表现有较大负面影响,但可以提升资产质量、释放信贷资源、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由此提高的信贷投放能力,可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领域。监管部门也在持续疏通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截至2023年9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整体规模约4万亿,估计中小银行可转让信贷资产规模可达万亿级别。

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可提升资产流动性,降低银行自留资产风险权重,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银行信贷资产收益独享、风险独担,但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信息发现、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降低存量信贷资产对贷款额度和资本金的占用。2018~2021年信贷ABS发行规模维持在9000亿元左右。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5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余额8279亿元,占银行贷款余额不到1%。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ABS基本停止发行影响,2022年以来新发行规模减半,目前新发行信贷ABS的基础资产以车贷、消费贷、微小企业贷款为主。未来可扩大基础资产范围,鼓励发行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三农等领域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提升银行支持重点领域的激励作用。伴随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建议逐步放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ABS的发行约束,促进其发行工作常态化。

三是地方政府化债。实体企业与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上存在对应关系,化解地方融资平台的隐形债务风险,可提升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一方面,将提升地方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促进完善有效投资融资机制,同时提升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财税体制等多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收支压力明显加大,政府债务结构问题凸显,中央先后多次强调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综合运用债务置换等方式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及利率水平,缓解债务负担。一方面避免平台企业信用风险恶化带来的恶性循环——这可能导致包括市政交通等基建设施运营低效甚至停摆,避免资源利用效率的恶性螺旋降低;另一方面,化债释放出沉淀在隐性债务中的银行信贷资源,提升了银行放贷能力,重新投向重点支持领域,从而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四是盘活国有企业资产。国有资产盘活与地方政府化债的相辅相承,提升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水平,亦提升银行的存量信贷资产质量。政府与地方融资平台是基建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主体力量,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利用金融产品盘活基建资产,对于化解平台债务风险、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等产生正向溢出作用。国有资产的主要盘活路径包括公募REITs、资产证券化、PPP等。

其一,REITs产品:REITs能够利用前期既有的基础设施及未来现金流,为后续基建项目募集资金。2020年4月试点以来,基础设施REITs发行起步加速。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上市13只REITs,基金募集总规模419.48亿元,2023年1~11月已上市5只REITs,基金募集总规模170.92亿元。近期,证监会扩展产品试点范围,首批4只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获批受理。REITs发行门槛较高——项目权属清晰、运营时间原则上不低于3年、近3年内总体保持盈利或经营性净现金为正、预计未来3年净现金分派率不低于4%。目前多数项目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省级层面的基础设施项目,难以深入县、市层级。趋势来看,公募REITs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产品种类或更加丰富。

其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标的资产未来收益为偿付发行债券,与REITs比较相比,资产证券化的门槛相对要低、业务模式更成熟,更受地方政府的关注。可通过ABS、ABN、CMBS等形式盘活现金流相对稳定的资产,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保障性住房等领域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其三,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基础设施领域中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引导社会资本投向。PPP项目下,社会资本可能通过表外化方式转移杠杆,使其业务扩张突破负债率的约束,加之其带给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近年PPP项目监管约束较严。Wind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入库项目同比增速已不足2%;2022年11月,相关文件明确10%红线,“每一年度本级全部PPP项目从一般公共预算列支的财政支出责任,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否则将禁止新项目入库。

2023年11月《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PPP运作模式:一是由此前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等不同支付机制转变为严格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明确收费渠道和方式;二是所有项目采取特许经营模式;三是限定于有经营性收益的项目,将回报不确定性大的项目排除在外;四是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特许经营者降本提效等获得的额外收益主要归特许经营者所有。

此次新通知,释放了PPP政策有序规范放松的积极信号,有利于解决PPP项目运营效率不佳问题,保障项目运营质量的同时,更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在国有资产盘活中的实际成效值得跟踪关注。

(谭小芬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赛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