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56

《红与黑》被改编为3小时话剧,于连并非只是个野心家

锤子财富2023-11-14 11:39:350
孟京辉把《红与黑》中关于“阶级跃升”的印象搬上舞台,将欲望与情感、阶层与财富,通过抽象的方式呈现在剧场。

11月8日晚,话剧《红与黑》开场前,导演孟京辉特地站上北京保利剧院舞台,告诉观众,话剧时长3小时15分钟,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浪漫诗意之夜。

那个夜晚,演员梅婷、张弌铖与罗欢联手奉上一出跨越时代的《红与黑》。在工业风格的舞台上,三层钢架搭建起的欲望阁楼、上百根林立的钢筋支架,象征着阶级和阶层带来的压抑感。无论音乐、舞美、色彩还是表演,这部剧作都延续着孟京辉充满想象力的、抽象的戏剧风格。尽管《红与黑》问世已两百年,改编过的影视剧和戏剧作品数不胜数,孟京辉依然用他的方式赋予《红与黑》先锋的当代性。

孟京辉版《红与黑》今年年末重启巡演   摄影/塔苏

孟京辉版《红与黑》自2021年在乌镇戏剧节首演,就吸引了戏剧界诸多注意。该剧历经两轮巡演,又在今年年末重启,开始在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进行第三轮巡演。

“司汤达花了三年时间写出《红与黑》。我们花一年时间筹备话剧《红与黑》,用三个月时间排下来,观众花三个小时看完,希望他们能回味一辈子。”孟京辉说。

3小时改编50万字《红与黑》

《红与黑》首演时,很多观众带有疑惑,“一部话剧为什么要三个多小时?”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高音表示,首演之前,她也有一些担忧,“害怕失望”。

高音与孟京辉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红与黑》是她青春年华时深埋心中的文学经典,“研究者看话剧的时候,是带着挑错的、批判的眼光去看”,但在三个小时的观剧过程中,她“把批判的武器缴械了”,被《红与黑》中的人物、激情以及年轻人反抗社会的叛逆精神触动。这一次,孟京辉收敛起先锋主义的大刀阔斧,用心理学的方式关注人物内心,于连这个角色似乎穿越了时空,成为现代人身边的一员。

该剧男女主角由张弌铖和梅婷担纲

面对“为什么想到要改编《红与黑》”的问题,孟京辉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读《红与黑》的感觉,近50万字的小说,他读得畅快,“很来劲”。

《红与黑》在1830年出版时的标题是《于连》,副标题为“十九世纪纪事”。之后才改成《红与黑》,副标题改为“一八三〇年纪事”。《红与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影响过数代人,那个“长着一双时而探索,时而沉思,时而又像放射出火焰般美丽眼睛”的青年于连,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

孟京辉记得小时候看1954年版电影《红与黑》,“德·瑞纳夫人雍容典雅,在我幼小心灵里造成巨大的震撼。那时候于连普遍被认为是一个野心家,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他并不是‘野心家’三个字所能概括的。”

在改编话剧时,孟京辉重读《红与黑》,也重新审视这部经典。他从于连的视角去看,看到一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在不同文化的包围下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荣誉的看法。于连说过一句“我从此决定要献身于荣誉,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人”,对孟京辉而言,深有触动。

话剧《红与黑》里,于连不再是一个面具化的形象。被孟京辉称为“天才型演员”的张弌铖,在舞台上与于连化为一体,从意大利语、英语到拉丁语等多国语言的台词,到超长的密集独白,再到丰富的肢体语言,他将于连的脆弱与野心、复杂而多面的个性表达到极致,时而野性蓬勃,时而温情脉脉,像是舞台上的一团火焰。

梅婷将一位从未感受过爱情、单纯而优雅、既没有忧愁又没有快乐可言的已婚女人饰演得淋漓尽致,德·瑞纳夫人的悲伤与快乐、肆意与情欲,释放为舞台上华丽的一抹红。

导演陈明昊说,梅婷通过对德·瑞纳夫人、对自己、对司汤达当代剖析以及她自身的想象,构建出罪恶与救赎并存的本质。

当代青年的精神自传

孟京辉把《红与黑》中关于“阶级跃升”的印象搬上舞台,将欲望与情感、阶层与财富,通过抽象的方式呈现在剧场。

于连总是拿着一把直梯,这成为他通向欲望、向上攀爬的意象符号。演员在舞台上不断变更服饰,不但是身份的变换,也是欲望与现实的割裂感。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麻文琦认为,《红与黑》的舞台有着强大的力量,“那是一种从身体、音乐、装置、色彩等各个方面发散出来的力量,你会被它们控制住,会被带入到一种氛围里。得承认,国内当下的剧场作品,能形成这种‘征服性氛围’的演出是极少见的。”

麻文琦认为,话剧《红与黑》不仅尊重人的感性,也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与观众进行严肃对话。于连带着敏感的骄傲、向往的仇恨,把两性之间的情欲世界当成“革命”的战场,就是一个充满意味的“现实”。

高音则认为,《红与黑》是孟京辉难得的一次渴望与观众达成共谋与共情关系的作品,“他用这部饱含着个人奋斗激情的、有充分政治态度的情爱之作致敬司汤达、致敬于连、致敬浪漫主义、致敬法国大革命。”她觉得,舞台上的于连既是导演的替身,又是剧场外被压迫的青年的代言人。

“19世纪天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依然是社会青年的精神自传。”高音说,红被黑纠缠,黑与红糅合,这场灵魂风暴中,人心深处的矛盾与舞台极具张力的表演契合,在理想与现实的追逐中完成超越。这也是司汤达的著作过了两百年依然触动人心的原因。

在《红与黑》中,孟京辉将个人的理想、困扰、自我、悲苦与疯狂抽丝剥茧地一一呈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自我的道路上寻求改变,在情欲与感情的纠葛之间徘徊。

“这是一部舞台上的‘青春祭’。”高音说,对她这一代熟悉《红与黑》的观众而言,看一场话剧《红与黑》是对青春的纪念,她享受于戏剧带来的间离感和张力,沉浸其中。

“我们总是能从戏剧里获得美好。”说到“戏”这个字,孟京辉说,“戏”的繁体字“戲”,左边的“虚”字是头脑里的,右边的“戈”代表冲突、矛盾与兵器,“所有的冲突和虚,都有舞台的假定性。但这种假定与生活中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真正在舞台出现的,发挥出更多的美感,这些美感会和幸福、美好联系在一起。”

在话剧的末尾,孟京辉将司汤达写过的一句话放大在舞台幕布上:“真实,残酷的真实,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