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52

上海徐汇规划建设6个“科创街区”,以城市更新增强科创动力

锤子财富2023-07-24 22:34:540
下一步,徐汇将规划建设6个“科创街区”,包括枫林生命健康、漕河泾数字技术、环交大人工智能、环华理生物材料、视听器械、营养健康等。

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升级转型,应该以怎样的模式来进行驱动?

“徐汇把城市更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正努力推动发展转型、功能拓展、民生改善、品质提升,以期在上海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探索更多徐汇范例。”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在24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表示。

他表示,“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城市更新,徐汇正在以城市更新增强科创动力,徐汇“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集聚,“我们以创新主体为圆心,可以打造更加开放的载体空间,并且加深校区、园区、街区、社区的互动融合,为培育全链条创新生态提供硬支撑。”

增强科创动力

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徐汇创新基础雄厚,汇集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标杆性新型研发机构,10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13所高等院校,8家三甲医院;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2.2件。

经过了上一时期的资源、产业与人才导入阶段,下一步,做好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或将成为徐汇的工作重点。第一财经了解到,徐汇在今年5月已经制定并发布了新一轮“5 1 X”城市更新行动(2023~2025)总体方案,及2023年城市更新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

曹立强介绍,以城市更新增强科创动力,一是开放科创街区,二是焕新科创园区,三是保障人才安居。

比如,徐汇将主动对接区内高校院所,全面梳理科研用地和相关载体,通过城市更新,将现有的83万方建设体量,逐步拓展到240万方,来支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6个“科创街区”,包括枫林生命健康、漕河泾数字技术、环交大人工智能、环华理生物材料、视听器械、营养健康等。通过科研机构内部及周边更新改造,建设一批高能级的科创载体,把具有实验室功能的孵化器装进去,在人员、设备、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既满足机构自身就近转化需求,又降低全社会创新成本。

曹立强进一步解释,上述梳理出的83万方建设体量(科研用地)将通过城市更新,在中国科学院、复旦、交大、上医、华东理工等周边布局转化平台、科创园区、高质量孵化器等,更好地满足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就近转化的需求。曹立强称,徐汇还将设立目标规模10亿元的区域科创基金,投早、投小、投硬,帮助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科创街区”怎么建

再比如,作为上海最早的国家级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发展至今已近40年,“我们将积极探索该科创园区的二次更新,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设立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基金,推动华美达、申能等重点项目,约48.6公顷土地更新,重点建设漕宝路科创轴带,联动沿线单位等创新主体,试点“工业上楼”制造模式,打造链接漕开发和徐汇滨江的功能纽带。” 曹立强表示。

那么,建设完成后的“科创街区”将发挥哪些作用,承载哪些功能?

为此,徐汇区科委主任张宁告诉记者,上述“科创街区”重点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建设满足科技社交、概念验证、成果转化需求的物理空间,打造为区域创新转型发展配送源头活水的“中央厨房”。

对于“科创街区”的具体更新及改造方案,张宁具体解释,科创街区将重点聚焦“一核一链一环境”,围绕本区域基础与优势,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形成一个“产业内核”,集约打造从原创成果到产业化开发的完整“创新链”和“创新环境”,具体构建“五位一体”的功能体系。

“五位一体” 的功能体系包括:一是以街区内的高校院所作为科创街区的“极核”;二是发挥街区内的人才集中优势,形成智慧和科研成果的碰撞;三是在空间尺度上,充分发挥孵化空间、人才承载空间的融合功能;四是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创业咨询、资金供给、生活服务等功能服务;五是建立完善融合机制,发挥区校、院地合作的创新功能,打造从原创成果到产业化开发的创新生态。

以“枫林生命健康”为例,张宁表示,这一“科创街区”定位于持续拓展与中科院系统、复旦上医、各三甲医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空间,服务创新成果转化延伸落地;服务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实体建设,提升上海医药临床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和影响力,发挥基础研究、临床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加速作用。

强引力人才环境

此外,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也是城市更新强科创动力的关键任务之一。

“漕河泾开发区原先是一个半工业为主的园区。”徐汇区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赵伟告诉记者,而该园区也积聚了一些注入芯片、电子信息、元宇宙及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未来,通过调整与梳理,我们会将腾挪出来的新空间,用来作为上述优势产业拓展的新载体,并可以同步进行新兴项目(比如新能源板块)的孵化。”

具体有何做法?曹立强说,在职住平衡上,徐汇将在滨江、漕开发、南站枢纽等人才集聚区域持续扩大人才公寓供应量,预计未来3年新增超过8000套(原计划“十四五”期间筹措人才安居租赁房源1万套,目前已完成9000多套)。

而在宜居宜业上,考虑到创新人才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徐汇也将在传统的产业空间中持续嵌入教育、医疗、养老、社交、商业等公共配套,帮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

赵伟以漕河泾开发区为例称,“未来,我们会将这些工业厂房或业态转变为租赁住宅,以及相关配套业态,来覆盖漕宝路沿线办公人群的居住及生活需求。这也是从根本上来解决职住平衡的问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