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50

多地持续高温干旱,业内:尚未对粮食作物产生较大范围伤害

锤子财富2023-07-10 22:37:300
专家认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没有稳定规律,因此人类社会只能加强监控,一旦出现不利天气,及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近期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7月1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7月11日白天,华北东部、黄淮北部、江南中东部及四川盆地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及浙江中西部、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7月11日,我国也将正式入伏,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高温尚未产生较大范围伤害

7月初,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信息称,6月中下旬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旱象露头。

农业农村部在发布农业高温干旱风险预警的同时,会同多部门联合下发北方地区防高温干旱预案。预案要求,加强监测预警,科学防灾减灾,强化指导服务。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及时灌溉保苗,适时中耕除草,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遏制病虫暴发危害。

7月4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称,受前期降水偏少、高温叠加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河北中北部、山东北部等地均出现了中至重度的气象干旱,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等地出现了特旱。

他提到,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等地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处于幼苗生长期,华北、黄淮处于夏收夏种阶段,高温易造成农田失墒加快,部分春播作物幼苗生长受阻,也影响河北等地夏玉米出苗进度,但晴朗天气适宜华北、黄淮的夏收夏种作业。

在河北,全省已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今年以来,河北省平均降水量123.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3%,特别是6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60%。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北方高温会加快土壤失墒,可能会给夏玉米、夏大豆苗期带来一定影响,比如抑制夏玉米茎叶生长。此外,导致部分处在开花期的棉花蕾铃脱落。

至于南方多地高温晴热天气,会导致部分早稻高温逼熟,不利于灌浆期早稻充分灌浆、提高粒重。

张智先称,考虑到未来10天,华北和黄淮都有较多降雨发生,降水会补充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缺墒状况,对作物生长有利。因此,总的来说,这波高温,特别是7月上旬的高温,从目前来看,还未对主产区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产生较大范围的伤害。

全球高温背后的厄尔尼诺现象

高温干旱并非中国独有,全球多国也同样陷入这一状况。这背后是厄尔尼诺已经形成。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的异常增温现象。

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厄尔尼诺状态形成,并预测2023年7-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

自1900年以来,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显著影响,在于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中信证券指出,从短期来看,近期厄尔尼诺将主要影响我国种植产业,扰动相关农产品供应,刺激优质种子需求,结构性影响相关重要农产品进口;从中长期来看,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提升育种水平和研发优质品种,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必由之路。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大约20年前,极端高温开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后,全球陆续发生了多次严重的热浪事件。他提到,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日趋显著,即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更长。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近期全球多地频繁创下高温纪录,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球农作物生长,扰动全球农产品价格。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提到,近期,欧盟、印度、俄罗斯等多国均下调本年度小麦产量的预期,泰国、越南等大米主产国和出口国也表示,干旱天气将影响稻米生产,亚洲大米出口价格飙升至近年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天气因素通常容易经市场炒作发酵,形成放大效应。

张智先称,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的影响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表现并不一样。根据历史数据显示,有地区降水会增多,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有的地区干旱会加剧。有的年份会造成区域性减产,也有的年份会造成区域性丰收。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没有稳定规律,因此人类社会只能加强监控,一旦出现不利天气,及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