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7

赚钱和亏钱的基金,先卖哪一个?

简七读财简七读财2023-07-30 17:11:570

致敬 克里姆特《黑色羽毛帽》简七·豆

文|简七投研组(微信公众号:简七读财)

最近,收到用户询问,手上有两只基金,一只基金赚了30%,另一只亏了10%。

先卖哪一个比较好呢?

Emmm,可能大多数的朋友,都会选择卖赚钱的那一支,然后等亏的那只慢慢回本。

投资大师是怎么做的呢?

卖亏的那个。

去年,巴菲特投资航空股失败,亏损了500亿美元。老爷子承认判断失误,果断卖出了航空股。

面对投资中的损失,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聊一聊,这其中微妙的心理,以及对我们投资收益的影响。

01

你可能会问:我长期持有亏损的基金,慢慢等涨回来,有什么不对呢?

对于刚持有基金几个月的朋友来说,确实没有什么问题。短期的市场波动,在所难免。

但如果你已经定投它很久了,比如1-2年,仍然有不小的亏损,而且它的基本面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那么你就得认真审视它了,因为它对你的投资收益,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就要小心了,它或许是一个“财富黑洞”。

面对账户上,亏损数字的不断加大,不少朋友会有更多加仓,摊薄成本的想法。

还可能会卖出其他基本面好,又在盈利着的投资品,“拆了东墙补西墙”来加仓。

它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吸引你去不断投入。但最终,大概率拖累整体财富收益的,还是那只亏损的基金。

另外,等它回本的期间,你可能损失了大量的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做一件事的时候,放弃其他选择能够带来的收益。

比如周末,如果你选择打游戏消磨时间,放弃的机会成本——

可能是做兼职赚的零花钱,或是读书提升自己的价值。

而在投资这件事上,你在等待亏损投资品回本的同时,机会成本就是,你可能错过了其他更好的产品。

如果情感上不愿意接受失败,很可能让你损失了更多的收益。

这样的心理其实也很普遍,厌恶损失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0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损失厌恶”这个词——

主要用来指出,人们往往对于损失和收益,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再后来,从损失厌恶延伸出去,就有了行为金融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投资者,在面临损失时,会继续持有赔钱的资产,在面临收益的时候,会卖出赚钱的投资品。

如果一只基金亏了,可能很多朋友会和自己说,这只是账面上的亏损。

这样“拒绝认输”的心理,可能会降低很多朋友的整体投资收益。

损失厌恶的另一种表现,也值得大家警醒。

如果某个基金经历了一波大涨,让你获得不错的浮盈。

有些部分可能又会担心,到手的钱,是不是要飞了?如果不及时落袋为安,回报蒸发了怎么办?

如果你过早套现了,那最多只能喝到一些汤,吃不到肉了;还可能因为频繁交易,造成不必要的额外损失。

03

读到这里,你可能也发现了,只要我们损失厌恶的念头一起来,就会增加交易的次数,从而影响长期收益。

那么,如何能处理好这人性的一部分呢?简单分享两个思维的小技巧:

首先,投资中尽量减少主观和情感上的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情感上觉得,一个亏损投资品会好转,或者一个赚钱的投资品未来可能要跌了,但实际未必这样。

不妨站在旁观者视角——

回到产品本质,去看它背后的投资逻辑,你是否理解?

它的风险波动水平如何?是否匹配你的承受能力?

和同类产品比较,它的长期表现如何?

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相信你的投资决策就不会跟着自己的情绪走,而是会更多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去分析。

其次,保持投资钝感力。

我们之所以会有损失厌恶偏差,还是因为对账面上「短期的盈亏」过分敏感了。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叫《钝感力》,主要传递的观点就是: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拥有“钝感力”,也就是迟钝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投资中也一样,不要对短期涨跌过分敏感。

给自己设一个定期回顾的时间,不要太短,至少1年的时间。

拉长时间来看资产配置的长期收益,那么就会对眼下的市场波动,少一些内心波动,多一些豁然开朗。

投资工具有不少,有些亲测好用,有些一言难尽,明天想给大家排个雷,想看的点「在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理财知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