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固收:通缩,怎么办?
来源 天风研究·固收
文 孙彬彬
摘 要
通缩其实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外在表现。通缩了,怎么办?海外一般路径是: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对微观主体重点是居民部门转移支付、降息、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等。
市场期待是财政领域扩大赤字,在货币领域降息扩表。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居民部门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可以配合降低居民存量房贷利率。
但我们看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政策领域主要发力的宏观表现是信贷持续多增,而且是量增价降的多增。
财政赤字3%,专项债新增规模3.8万亿,总体中规中矩,货币政策虽有降准,但是节奏和力度低于市场预期,政策更多倾注在企业和生产投资端,对于居民和消费,力度相对偏弱。
在内外约束下,政策诉求似乎是通过低成本信贷来稳住企业资产负债表,从而稳定就业,有了就业,居民就有收入,进而带动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最后再回到企业。
高质量发展落脚于企业和供给。市场困惑在于: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是否会进一步创造低效产能和空转虚耗。
但是从政策逻辑估计,我们可能需要接受这个结果,即信贷多增是政策较为容易选择的方向。
经济修复并不是单纯信贷投放就可以解决,但是信贷社融多增,至少可以稳定风险不扩散,如果信贷社融再度回落,经济压力和防风险的压力都会更进一步上升。
所以我们对于今年的宏观判断就是:强信贷、弱修复。
应对通缩,难道不应该降息吗?
降息不能完全排除,但至少短期内,可能还不是政策选项。
正 文
通缩(或者说通胀下行)两个原因:一个内因,地产主导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当然也有疫情滞后影响;一个外因,逆全球化叠加欧美需求走弱。内因和外因比较,内因肯定是主导因素。简言之,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面对内外困局,我们会如何应对?
逻辑上是双循环:一手外循环,稳定外需;一手内循环,稳定内需。
但是双循环都面临较大约束。外循环要解决逆全球化的问题,内循环要解决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
对于逆全球化,只能依靠大国外交尽力平衡和控制负面影响。这在去年10月之后,一系列外事活动、高层发展论坛、博鳌论坛等多边外交领域都有体现。
客观而言,外循环存在不可逆的压力,所以关键抓手还是要从内循环加以发力。
内循环首先是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
如何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
市场首先想到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与2020年疫情以后的美国,以及1990年以后的日本。
美国和日本的共同经验是,在应对衰退,特别是带有资产负债表收缩特征的衰退时,只有通过持续的逆周期政策才能逐步将经济带出困境,包括: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对微观主体重点是居民部门转移支付、降息、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等。
所以大家都会很自然想到这个政策路径,也会对比国内的政策。但是从2020年疫情以来,特别是最近这一轮宽松,即2021年7月降准以来,我们的逆周期政策力度,不管是财政还是货币始终是有所局限,或者说是低于市场的普遍期望。
因此,市场对于现有政策环境下如何走出困境,有一定担心。具体表现,就是对后续经济修复的持续性和斜率保持质疑。年初以来宏观数据走强,市场可能会选择性忽视,但是只要宏观数据有所走弱,市场就会直接交易定价,至少债券市场是如此反映。
现在的问题是,从政策制定角度出发,是如何看待这个局面以及解决对应问题?
回答之前,有两点是明确的:第一,目前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上上下下都很清楚;第二,欧美的政策路径和结果,各方面也很了解,毕竟我们出版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
那为什么去年以来市场没有看到所期待的政策落地呢?
可能需要换位思考。
2020年后的美国经济固然表现强劲,但是欧美通胀同样高企。2008年以后的美国经济修复历时大约7年(从2008年危机全面爆发,到2015年12月联储确认加息),1990年后日本面对资产负债表修复则经历了远远超过7年的历程。
这个周期时长,对于我们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言,稍显漫长。
更何况,我们2035年远景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一般理解,这就意味着人均GDP要达到2万美元。
参考我们周边地区,日本1983年超过1万美元,随后在1987年超过2万美元,用时4年。韩国1994年超过1万美元,2006年超过2万美元,历时12年;中国台湾地区1992年超过1万美元,2011年超过2万美元,用时19年。
对比而言,考虑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差异,未来的不确定性很高,所以时间上存在迟滞的可能。
从快与慢的角度思考,海外的路径与政策选择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但未必是我们的政策选项,因为我们既有目标要求,更有时间要求。直白来说,就是不能慢。

因此,我们的政策选项,既要能解决问题,又不能太慢。
综合考虑,似乎也就只有一个路径满足这个倾向。或者说,政策本身还是习惯沿着传统路径思考。
这就是加大信贷投放。
所以我们看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政策领域主要发力的宏观表现是信贷持续多增,而且是量增价降的多增。
财政赤字3%,专项债新增规模3.8万亿,总体中规中矩,货币政策虽有降准,但是节奏和力度低于市场预期,政策更多倾注在企业和生产投资端,对于居民和消费,力度相对偏弱。
逻辑上,面对资产负债表压力,居民和企业都受限,只能是中央政府加杠杆。在财政领域扩大赤字,在货币领域降息扩表。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居民部门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可以配合降低居民存量房贷利率,这也是市场的呼声。
然而,在内外约束下,政策选择还是更多落在了企业端。诉求似乎是通过低成本信贷来稳住企业资产负债表,从而稳定就业,有了就业,居民就有收入,进而带动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最后再回到企业。
对于宏观图景的分析,特别是宏观政策选择的分析,始终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很难保证客观性和准确性。上述分析,仅仅是基于去年以来我们对于宏观形势与政策举措的对比思考,内在逻辑完全有可能大相径庭。
但有时候,答案是形而上的:到底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引领供给?
高质量发展落脚于企业和供给。市场困惑在于: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是否会进一步创造低效产能和空转虚耗。
但是从政策逻辑估计,我们可能需要接受这个结果,即信贷多增是政策较为容易选择的方向。至于效果如何,只能后续再验证,或者再调整。
经济修复并不是单纯信贷投放就可以解决,但是信贷社融的多增,至少可以稳定风险不扩散,如果信贷社融再度回落,经济压力和防风险的压力都会更进一步上升。
所以我们对于今年的宏观逻辑判断就是:强信贷、弱修复。
强信贷,对于投资而言,就需要注意对应的影响:
(1)首先是资金利率易上难下。
(2)其次是货币政策会有进有退。
(3)第三是资产供给结构性不足。
(4)第四利率有上限,但是上限的位置仍然在动态平衡中。
应对通缩,难道不应该降息吗?
逻辑上,有两大前提:
其一:信贷如何?
本轮宽松周期至今一共两次降息(政策利率调降),分别在2022年1月和2022年8月,分别对应两次票据利率显著走低之后一个月。
目前这一条件仍不具备,未来还是要看信贷的投放情况,当然,考虑到换届的因素,可能去年和今年的政策逻辑存在差异。

其二:通缩多久?
通缩如何定义?绝对值为负,还是同比下行?
参考过往历史经验,应该是绝对值处在较低的位置,同时同比没有显著的上行趋势。
这个较低的位置在哪儿?从CPI角度可以用一年存款基准利率来衡量,也就是1.5%以下。PPI角度,相对会比较宽泛,无法一概而论。
考虑到政策更偏向企业和生产,所以PPI较为关键。
目前还无法轻言PPI持续下行,我们的评估4月PPI见底,随后回升有较大概率,虽然这里有基数效应的助推。

基于以上两点,降息不能完全排除,但至少短期内,可能还不是政策选项。
用易纲行长近期的表述收尾:
近几年,全球经济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经济环境和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我国一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整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这个“直觉”,从历史看,可以是我们的经验值;从时间轴看,可以是过去不同周期的平均值;从国际视角看,可以是地区之间的平均值。这些经验值、平均值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以告诉我们周期过后的情形,使我们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因此,我们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立足本国的国情,从时间轴、国际视角看跨周期、跨区域的平均值。
风 险 提 示
市场政策判断发生失误,经济通胀表现超预期等
- END -
证券研究报告:《通缩,怎么办?》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孙彬彬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

责任编辑:王涵
迈拓股份2023年第一季度净利4123.6万同比增长33.54% 理财产品收益增加
挖贝网4月23日,迈拓股份(301006)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99,717,384.0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235,952.4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4%。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601,760.56元,总资产1,360,386,711.94元。0000全国网络小贷牌照拟设50亿注资门槛,尚仅5家小贷过关
来自:互联网金融电讯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发文,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对跨省经营网络小贷提出要求,包括实缴资本不低于50亿、取得为期3年有效的相关许可证,并对同一投资人持牌数量设限;对未取得资质者要求将存量逐步清零。意见稿提出,小贷公司经营网络小贷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锤子财富2020-11-03 14:21:230000蓝思科技2022年净利24.48亿同比增长18.25% 董事长周群飞薪酬500万
挖贝网4月23日,蓝思科技(300433)近日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698,545,632.87元,同比增长3.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8,081,548.02元,同比增长18.25%。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180,531,955.14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4,172,516,063.78元。0000外贸增速大超预期,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推动?
原标题:外贸增速大超预期,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推动?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继续超预期增长。按美元计价,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4607.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2680.7亿美元,增长21.1%,预期增9.5%,前值增11.4%;进口1926.5亿美元,增长4.5%,预期增4.3%,前值增4.7%;贸易顺差754.2亿美元,增加102.9%,前值584.4亿美元。锤子财富2020-12-09 12:23:420000银保监会刘福寿: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已压降约20万亿元
来自:北京商报就目前影子银行、金融科技方面面临的风险,监管有何防范措施相关问题,11月6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银保监会很重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从2017年起,集中整治不规范的同业、理财、表外业务,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已经压降了约20万亿元,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