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力促数字经济再提速,专家:这些关键“梗阻”待打通
近日出台并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办法》明确提出,湖北将重点发展十类数字产业集群,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立数字经济企业储备库,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是湖北本月发布的第二份针对发展数字经济的专项文件。2022年,湖北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湖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000亿元。

不只是湖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浙江、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福建、山东、天津、重庆、湖北等地区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10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在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上直言,数字化已成为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谁掌握了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湖北多举并措深化数实融合
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湖北近日接连出台重磅文件。5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办法》(下称《促进办法》)。湖北省办公厅同日配套印发《湖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
《措施》提出大力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能级,将招引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三首”双边奖补合计最高1000万元。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措施》提出加快5G网络建设,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武汉市持续加强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和发展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2年10月,武汉已累计建成5G基站39920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室外高质量覆盖、新城区重点区域连续覆盖,商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2年底,武汉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过90亿,全国首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武汉建成上线。

《促进办法》则提出,围绕数字产业化,湖北要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信息通信、软件信息服务、数字算力及存储、北斗、信息安全及其他重要数字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新兴数字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促进办法》提出,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增强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操作系统等供给能力,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数字化产业集群等。
除上述两份文件外,近年来,湖北先后出台“数字经济13条”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推进数字湖北建设的意见》《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1年,湖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1956.97亿元增长到3215.83亿元,年均增速达18.01%,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数字经济不是一个新的产业,它就像粘合剂,跟三大传统产业紧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认为,下一步,湖北要通过数字技术运用,推动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武汉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跻身数字经济的一线城市。
“发展数字经济,湖北不但要培育新产业,把光电子、北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也要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5G技术的应用,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吴传清说。
合力撬动数字经济更多潜能
不只是湖北,近年来,国内各地都积极出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效率与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137部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其中中央出台9部政策文件,地方政府出台128部政策文件。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超60%;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能力。
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

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达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33.5万件,同比增长17.5%。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领先,6G加快研发布局。2022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
数字政务协同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78位上升到43位,是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用户超10亿人,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数字社会建设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共享。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在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上表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有三个方面的任务,首先要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时要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现代金融、教育、医疗等,来加速数字经济的创新应用,此外也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平台企业发展,通过科技领军企业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好的生态。
万劲波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外仍存在差距;农业数字化进程相对缓慢;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亟待弥合。
万劲波建议,发展数字经济,一大重要抓手是构建自主可控开放的数字经济数字创新生态。一是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问题,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二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建设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体系。三是推动数字技术成果转化,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底层,围绕关键软件、硬件问题,提高数字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效能。
集运指数(欧线)主力合约日内跌超3% 机构预计集运指数将底部震荡
机构表示,当前期货价格下跌至前期低点,或存在一定支撑,预计集运指数将底部震荡。9月28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主力合约日内下跌,截至午盘,跌超3%,报723.9点。东海期货表示,供应端,在集装箱船不断完工、交付的格局下,集运欧线运费仍然较为低迷。需求端,船公司调价以来,集装箱出口量表现较为平淡,“旺季不旺”的格局较为明显。当前期货价格下跌至前期低点,或存在一定支撑,预计集运指数将底部震荡。锤子财富2023-09-28 12:25:090000盘前必读丨全球首个6G外场试验网搭建成功;美国6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至3%
机构表示,市场结构性机会有望继续增加。财经日历:中国6月贸易帐20:30美国6月PPI年率当地时间周四,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08%,标普500指数跌0.88%,纳指跌1.95%。科技股表现疲软,苹果跌2.32%,亚马逊跌2.37%,奈飞跌3.67%,谷歌跌2.93%,脸书跌4.11%,微软跌2.48%,特斯拉跌8.44%。锤子财富2024-07-12 07:54:500000经销商库存预警飙升,流通协会称车企产销目标远超市场需求
虽然在市场在大幅降价,但日销量水平没有明显提升。“11、12月份通常是市场旺季,但11月份总体到店客流量相比10月份没有明显的增加,还呈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虽然市场在大幅降价,但销量水平没有明显提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近日对记者表示。0000针对XBB的重组多价新冠蛋白疫苗获临床批件,威斯克生物:是全球首个
覆盖XBB.1.5的疫苗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通用型候选疫苗。17日,由威斯克生物/川大华西医院针对最新流行XBB等新冠变异株研发的两款产品,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这两款产品分别是重组双价新冠病毒蛋白疫苗(Sf9细胞)与重组三价新冠病毒三聚体蛋白疫苗(Sf9细胞)。0000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创中心建设重点是什么?上海市长回应
力争再用4年的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上海今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创中心建设有哪些重点?1月27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答记者问。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