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82

见证城市生长、记录时代精神,影像里的上海百年历程

锤子财富2025-01-01 21:00:530
这些展品让观众得以近距离观看百年上海的变迁,也可从中瞥见摄影本身的变化与发展。

上海的开埠与摄影术的发明几乎同时。不断变化的上海为摄影提供了无尽素材,摄影也尽数记录了上海的成长,终汇成影像上海的汪洋。

“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于2024年12月25日至2025年5月5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览由顾铮策展,梳理了上海摄影的历史,汇集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以及其它相关80余件/组资料、物件。这些展品让观众得以近距离观看百年上海的变迁,也可从中瞥见摄影本身的变化与发展。

丁悚,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1918年

中国早期摄影在20世纪初的上海即展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摄影以多种形式适应着时代风尚,在见证社会大变革的同时,深度参与了中国现代意识的塑造。

在展览的序章部分悬挂着一张巨幅照片,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穿着长衫、西装,搬着板凳坐在野地里写生,在他们背后远处有一座高塔。这是现代美术家丁悚在1918年拍下的上海美专师生在龙华进行户外写生的照片。以此为起点,展览第一部分“光影前驱”呈现了丁悚、但杜宇、金石声、陶冷月、郎静山、庄学本、沙飞等七位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

在他们的镜头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上海街景,也有街头奔跑的人力车夫、人们争相购买彩票的情景,以及同济大学学生跳水的身姿。作为我国杰出的红色摄影家,沙飞1936年前往上海追寻摄影之梦,他拍摄了人力车夫、码头工人、流浪者等等上海城市最底层的人群,也留下了包括鲁迅、白求恩及中国人民抗战等世纪经典历史影像。郎静山对中国书画造诣极深,在《临流独坐》《华亭入翠微》等画面中,我们看到他如何用摄影表达国画意境,建立了中体西用的独有风格。但杜宇的《盘丝洞》则见证了拍摄电影的现场。这些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传达了时代的精神和创作者的所思所想。

金石声,同济大学学生跳水,1933年

作为摄影最本质的功能,记录始终是摄影的独擅胜场。展览第二部分“纪实立场”版块设有“江河对视”“繁花时光”“街头剧场”“记忆相册”“都市更兴”“眺望视点”等六个单元,观众可以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代代城市观察者和表达者的镜头语言,多维度观看城市立面和世相百态。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哺育了上海城市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两条大河的蝶变也为城市摄影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苏州河》系列作品是陆元敏的代表作。在他的镜头中,人们在熟悉的空间里做着自己的事。他的记录不仅是存留凭据,也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提炼和评价。从2014年至2020年间,张春海以外滩为起点,向西南到淀山湖,向东北到吴淞口,进行了《黄浦江》这个个人项目的长期拍摄。在113公里的沿岸,有人在耕田,有人在抓鱼,这些零星的、不起眼的瞬间,是他眼中各种时空里闪现光芒的时代切片。

陆元敏,苏州河系列,1990年代

1990年代,上海的改革开放以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格局迅疾展开。东方明珠、南浦大桥、证券市场、大众娱乐、时尚潮流……无数新事物的涌现,使得上海城市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策展人以“繁花时光”命名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许海峰的镜头下,南京路及淮海路改造、旧社区拆除,地铁和高架路建设,路边的广告牌和海报,戴着太阳眼镜的无名市民或城市游走者纷纷来到我们面前。照片中多种元素强烈的对比,也是对过去三十年上海城市更新话语的直接而生动的视觉表征。雍和则以镜头记录了楼市、股票市场、文化娱乐、浦东开发、城市改造、中外交流等社会民生百态。他在陕西南路文化广场股票大卖场拍摄的成千上万股民买卖股票的历史画面,成为《生活周刊》的头版照片。

雍和,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B股市场对国内投资者开放第一天,2001年2月

自摄影术诞生起,热闹的街头就成为摄影创作的绝佳舞台。上海街头是市井生活和人生百态的上演地点,它的活力和魅力,吸引了无数摄影家用镜头来捕捉城市脉搏,传递人文关怀。

1996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开通不久的某日,侯剑华在人民广场站站厅看到一对情侣在公用电话机旁打电话,他迅速将他们与墙上背景相映成趣的形态拍了下来。当照片洗出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地铁将是又一个新的拍摄专题。地铁是大都市的动脉,也是上海人企盼已久的新型交通工具,当它终于化为现实,这座城市的规模和人们的生活必将发生巨大改变。几年后,站厅内的公用电话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手一部的手机;车厢内的报贩不见了,却出现了新的群体——“低头族”,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无不彰显着城市的“系统更新”。

侯剑华,地铁系列,1996年

随着社会转型与城市更新,当代艺术家以摄影作为虚构创作的手法,展开“城市想象”和虚构自己的“城市传奇”变得越来越顺理成章。施勇、杨福东、马良、周裕隆、杨泳梁等艺术家以不同方式不同手段展开了面目各异的想象城市的书写。他们挑战了人们对于摄影的“写真”固定观念,激活了关于摄影的想象力。

《邮差》是马良献给自己的故乡上海的一首诗歌,同时献给所有留不住的美好。作品拍摄于摄影师小时候与邮差相遇的同一地点。三十年后,这个街区面临动迁,他用作品标记了自己在这个城市的记忆坐标,也纪念某种罗曼蒂克的消亡。

周裕隆的作品《爱多亚路的天空》是关于其从祖父处得知的一段新闻奇事,它源自1936年3月7日的报纸新闻——上海一对商人夫妇的失踪案。借用旧报、手稿和老照片,艺术家重构了这桩当时惊动上海的往事。在上海这个大都会,类似的奇幻事件在以各种不同的情形发生着,其真相隐藏在历史记忆的某个深部暗处,它们看似消散,其实或许从未离开。

周裕隆,爱多亚路的天空,2021年

上海曾经把照相机产业作为轻工业领域的重点发展项目。“特别呈现”版块展示了一系列上海研制的“海鸥牌”国产照相机,呈现了上海作为摄影产业城市如何为摄影的发展所作出了历史贡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