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84

降薪、换岗、跳槽,投行人开始在低谷期寻找“新饭碗”

锤子财富2024-07-11 21:36:570
受经济周期、市场不景气、IPO阶段性收紧等因素影响,投行遭遇周期性困难。

在一家中小券商投行部做到中层后,程敏还是决定离职,跳槽去了一家大型券商资管部。

“投行业务周期也比较长,如果一段时间IPO收紧,就要将当年的业务延后实现了。”在她看来,保代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再。

自科创板试点,五年来资本市场逐渐迈向全面注册制,龙头券商一度迎来IPO“大时代”,投行为此招兵买马、扩容保代队伍。与前几年投行业务的热火朝天,眼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而当下受经济周期、市场不景气、IPO阶段性收紧等因素影响,投行陷入周期性困境。

投行人士李远说,在当前环境之下,投行不降薪都得面临亏损的局面,降薪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波券商减员降薪中,投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如果手上没有项目可能面临转岗或者被裁。”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张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逻辑很简单,就是券商收入降低后,需要控制成本支出。一般券商会先以降薪的形式共度困难,如果仍旧存在困难,则会先裁创收不能养活自己的员工,通常公司的底线是要求员工收支平衡。”张明说,目前券商内部全面趋严,出差费用、营销费用等都要控成本,能省则省,感觉历史以来最严的一次。

在李远看来,投行业本身也确实需要停下来整顿和规范一下,因为前些年发展太快,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些投行人主动选择离场,更换业务线。寻找出路,成为投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投行在挖掘优质IPO企业、严格风控的同时,计划加强并购重组业务的发展。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投行需要提升全业务链服务能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投行人从忙碌到清闲

罗旭在一家大型券商工作十多年了,先后做过投行、资管。用他自己的话说,年龄够得上是一位“投行老人”了。但这两年,他觉得投行越来越不好干了,感受是“越来越严,越来越难”。

“投行业务周期性很明显,前几年IPO工作量大,募资多了承销费也多,大概三年一个周期。”他说,2020年前后做IPO业务,每天都很忙、很赶,准备报材料、赶进度,一单IPO做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尤其是参与申报环节,但也累的充实且有收获。

程敏也回忆,前几年保代门槛降低,不再要求担任过项目协办人,只要通过保代考试就能进投行,保代数量因由此大幅扩容,资质的含金量也在下降。

罗旭感受到IPO趋严,是从2021年开始,“部分行业被限制上市,到2023年情况愈发明显。”他说。

2023年年初,IPO传出“红黄灯”行业限制,年中开始受理端也出现数量减少。全面注册制落地实施前夕,当年1月,市场曾传出主板上市审核设置行业“红黄灯”,证监会对核准制下的主板申报做出行业限制,明确“红灯行业”如食品、防疫、白酒等不能申报,“黄灯行业”包括家装、电器等头部企业才可申报。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在A股市场实施。IPO上市潮并未如预期中到来,同年7月,A股市场IPO新增受理企业仅有一家。

“去年我们有一个4000多万(净利润)的项目想报创业板,被劝退了。”当时,罗旭发现,创业板不好上了,科创板也更强调“硬科技”,整体上市“入口”趋严。

2023年8月份,市场对IPO节奏的关注度也较高。证监会当年8月18日发布消息称,始终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紧接着,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明确,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有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23年8月27日新政以来,投行IPO及再融资申报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同时在审保荐项目的撤回率大幅提升,这给投行业务带来比较深远的影响。

行业陷入周期性低谷

随着IPO发行节奏阶段性收紧,投行也面临周期性困境。

这从数据上便可见一斑。自去年7月份以来,上交所和深交所新增受理的IPO申请数量下降明显,分别受理18单和15单;北交所新增受理的上市申请则达到105单,但相较上一年同期(2022年7月1日~2023年7月11日)的136单,下降23%。

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受理和上会环节均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期间,IPO相关政策也不断推出,但也给投行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压力。

今年4月份出台的新“国九条”明确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具体举措包括: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从严监管分拆上市等。之后,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沪深交易所也对发行上市相关规则进行了相应修订。

之后,证监会6月19日又推出了“科创板八条”,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 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等。

“证监会及交易所修改规则提高上市标准之外,监管并未传达其他额外的上市条件和上市标准。但在实际审核中,对主板大盘蓝筹定位的论证、对创业板“三创四新”的理解,以及科创板硬科技的成色要求越来越严格,投行需要做更多努力去进行行业研究和论证。”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投行高管唐云观察,现阶段主要投行均大幅提高了IPO项目核查标准,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新高度。

“现阶段,我们挑选项目时,企业除了要符合硬性上市标准之外,还需要将拟上市企业与相应板块的在审项目相比,在经营业绩、市场前景、技术含量等方面需要有充分的竞争力。”唐云说,财务真实性的核查方面也更为严格,如对于收入核查,除常规的核查证据外,还需要取得更充分的客观依据;对于报告期存在违规担保、资金占用、体外收支等不规范行为的容忍度降低,对不规范行为反复发生的,需要特别提高注意,扩大核查范围、延长考察期限。

新规强调了发行上市准入的严格性,提高了各板块企业上市的门槛,使得许多企业暂缓了上市计划。据唐云观察,新规的出台对拟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从发行审核到信息披露,再到合规成本和风险管理,拟上市企业需要全面调整和优化策略,才能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在政策陆续出台之后,IPO受理和上会环节“破冰”,不过受理数量同比大幅下降。6月20日,今年沪深交易所IPO“零受理”局面被打破。A股市场新增受理2家企业的IPO申请,分别来自沪市科创板和深市主板。紧接着,北交所也于6月21日开始新增受理上市申请,这距离上一次披露新增受理上市申请的时间间隔3个多月。

截至7月11日,沪深交易仍仅分别受理1单IPO申请;北交所6月21日之后则掀起新增受理潮,今年上半年受理了30单上市申请。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沪深北交易所累计受理上市申请32单。相较2023年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的590家大幅减少,不过去年3月份全面注册制启动,沪深主板正式开始“纳新”,新增受理数量大增。

新增受理数少,而“撤单潮”不断。第一财经根据沪深北交易所披露的信息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287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核,其中申报上交所的有115家,申报深交所的有123家,申报北交所的有49家。其中,6月份就有110家拟上市企业终止审核。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145家证券公司2023年实现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80.03亿元,同比下滑17.8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43家上市券商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合计67.44亿元,同比下滑35.89%。其中,有33家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1家券商降幅超过五成。

投行调整航向?

IPO越来越严,投行工作越来越难,但程敏也觉得,“阵痛”是必要的。当下,投行也在寻找新出路。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投行业务要度过低谷期,需要保持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上,紧跟政策导向,及时对业务重点和资源布局进行调整。”唐云说。

投行也正在调整“航向”。例如,在坚持早期服务和全流程服务的前提下,灵活调整项目申报时间。还有转变定位,发展“新质特色投行”,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挖掘新质生产力或者具有新质生产力潜力的企业。

6月下旬出台的“科创板八条”明确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政策给了利好,投行人也看到了一些明确的业务方向。

“在并购标的方面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制度约束,给券商的科创板并购业务打了强心剂。”有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IPO业务收紧之下,券商可以转向科创板并购业务。

在保证项目质量和严格风控的基础上,唐云将目光转向了并购重组。据他观察,2024年以来,公开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较去年明显增多,而且多方政策提出要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

当然,挖掘“好”企业仍是唐云的主要方向。

“这要求投行从业人员深入了解相应的行业和细分领域,增加对企业未来价值判断的敏锐度。”唐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投行业务体系的“行业专业化”仍是不够的,还需要券商的研究资源、销售资源和投行业务体系多方的有效协同。基于行业研究能力,发掘企业价值,实现合理估值定价,提升销售能力,利用全公司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

李远也认为,投行还是要去找优质的企业客户,没上市的和已经上市的龙头或有发展前景的公司,服务好这些客户的资本需求才是根本。

“IPO和再融资的放缓,都是暂时的,除了IPO和再融资之外,企业还会有其他的资本性需求。哪怕暂时没有,维系住这些客户也是至关重要的。”李远认为,投行需要和客户共同成长,而不是把客户当成一个项目去做,做完了就奔着下一个项目去。从上市到减持、增持、交易、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并购重组、海外扩张、提供资金或组织财团等都可以是券商的服务范围。

在李远看来,经济有周期,监管有周期,但全链条服务好优质公司才是根本。“服务好一家上市公司后,该上市公司股东、客户、供应商、高管、子公司、产业链等,都可以成为投行乃至全公司服务的领域。全链条的资本市场服务能力,才是优质的投行。”李远说。

(文中张明、李远、程敏、罗旭、唐云均为化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