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连通CEO朱亚明:支付便利化堵点逐步打通,信用卡下半场更考验精细化运营
自3月国务院发文推进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化,至今已有4个月时间,外卡受理、“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最新进展看,影响商户受理动力的外卡手续费,相关降费举措已于近期正式落地。
在便利境外来华人士支付方面,国际卡组织扮演着什么角色?随着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全面开放取得新进展,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内地信用卡市场空间和短板是什么?
日前,围绕支付便利化、信用卡市场发展等热点问题,第一财经采访了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连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朱亚明。在朱亚明看来,国内支付便利化各个堵点正在逐步打通,对于中国市场,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持续看好且不断加大投入,信用卡下半场更考验精细化运营能力。
外卡受理还有哪些堵点待打通
连通公司于2020年8月投入运营,是国内首家获得央行颁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的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由美国运通与连连数字(02598.HK)共同持股,前者自上世纪初进入中国市场,后者在今年3月登陆港交所。
提到商户外卡受理费率问题,朱亚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早自连通公司持牌经营时起,公司的业务费率就主动向国内标准看齐,除酒店外的其他消费场景,外卡费率与国内保持一致。“不过费率传导链条是比较复杂的,到商户环节可能不一定与卡组织费率水平完全一致。”朱亚明说。
此前,相比商户受理外卡刷卡的手续费普遍在2.5%~3%左右,境内刷卡手续费一般在0.6%左右,移动支付手续费则更低,这成为商户受理外卡积极性不足的重要因素。
第一财经了解到,就在近日,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的外卡降费取得实质性进展,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在中国内地降费工作系统已于6月中旬改造完成。多家银行表态称,会将卡组织让利分毫不差让渡给商户,持续降低商户受理成本。
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推动促进内卡和外卡并行、银行卡市场常态化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在朱亚明看来,国际卡组织在支付便利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她举例说,公司在提升合作商户外卡受理标识覆盖率方面花了大力气,同时为外卡受理测试提供了大量的测试卡片支持。
相比费率调整,增加POS机覆盖面、强化收银人员培训等工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随着外籍来华人士增多,收单机构和商户收银人员提升内卡、外卡辨识能力,以及争议处理能力的迫切性明显提升。但考虑到人力资源流动性等因素,仅凭商户一己之力很难实现。
朱亚明强调,国际卡组织在中国业务“B to B”的模式特点,决定了收单机构在畅通这一链条的过程中更为关键,清算网络更多将承担“上传下达”的角色。而随着使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收单机构推进外卡受理的市场化动力也会更足。
移动支付如何做加减法
在“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总思路下,“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优化外籍来华人士移动支付便利性的举措取得了很大进展。
以连通公司为例,公司已陆续支持在国内6家主流移动支付平台绑卡交易,支持海淘网站购物、国内线上消费,以及扫码支付和收银台支付。其他国际卡组织也陆续在各大移动支付平台实现了类似功能。
随着今年各方对支付便利化的持续推进,外籍来华人士移动支付频率大幅提升。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入境人员移动支付交易3900多万笔、金额56亿元,同比增长近11倍。其中,3月笔数、金额较2月环比分别增长64%、67%。
在朱亚明看来,监管部门引导第三方支付平台提升“外卡内绑”交易限额、降低小额高频交易手续费等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之外,“外卡内邦”流程的便利性,也直接影响着外籍来华人士的支付体验。
“特别是部分因公务出差的商务人士,他们从中国回国后要报销,但如果平台提供的费率明细资料不是全英文,就会很麻烦。”朱亚明说,国内移动支付平台外卡绑定前的资料填写、具体使用流程都有明显简化,但绑卡使用后的账务便利性还有待优化。
事实上,在外籍来华人士线上支付便利化方面,几年前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已开始探索,但进展缓慢。朱亚明认为,前期机构市场化动力不足的关键是需求较少,而疫情期间国内移动支付普及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削弱了国内支付方式的多样性。随着疫情后外籍来华人士增多,加上监管部门及时、有效引导,破局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在央行指导下,当前主要支付机构已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对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交易限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朱亚明认为,当前的主要考虑依然是安全问题,包括反欺诈、反洗钱等,涉及跨境交易的追踪链条更加复杂,“口子”开太大会增加出现不可预判性的概率。
信用卡下半场需精细化管理
持牌近4年来,连通公司在内地的合作机构包括22家发卡行、31家收单机构,受理POS机覆盖上千万家商户。
在优化国内持卡人支付体验方面,连通公司持牌后做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发挥国际卡组织优势,率先推出“一芯双应用”信用卡,结束了国内持卡人“国内一张卡、国外一张卡” 的时代,实现了“一卡走天下”。“内地既可以线下刷卡和网上支付,也可以绑定移动支付平台扫码支付,到境外也可以适应对方的支付习惯,通过无接触‘拍一拍’完成支付。”朱亚明解释说。
美国运通的经营策略一直是定位于高端市场,进入中国后也沿袭了这一思路。朱亚明认为,国内信用卡尤其高端信用卡市场仍有很大空间,但进入行业下半场,需要强化精细化运营思维,摆脱过度追求KPI导致的服务脱节、风控缺位、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尤其面对市场饱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等情况,国内信用卡严重依赖分期利息的模式将面临较大考验,向年费模式转型是一个重要出路。
“内地很多发卡行、持卡人对年费收取的接受度还不高,但美国运通全球每年的利息收益占比并不高,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类增值权益获取利润,这一模式穿越周期的能力更强,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朱亚明透露说,在这一模式下,全球美国运通卡每年的续卡率很高,而因为信用卡权益吸引力较高,逾期率和坏账率也会更低。
今年5月,由万事达卡和网联清算公司合资成立的万事网联宣布正式开业,成为继中国银联、连通公司之后我国第三家银行卡清算机构,也是第二家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
这也标志着,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全面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市场期待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新业态。连通公司作为内地合资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先行者”,是市场判断行业态势和竞争格局的重要参考。虽然高端市场定位可以天然形成差异化优势,但单从经营情况来看,持牌4年的连通公司至今还未进入盈利阶段。
对此,朱亚明没有回避。她表示,因为行业特殊性,公司开展相关业务需要在系统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持续、高额的前期投入,美国运通作为长期主义者,看好中国市场并且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公司发展。
连连数字此前在上市招股书中也曾披露,连通公司的清算系统十分复杂,且与行业惯例一致,该系统的建立与维护需要大量初始投资,公司对连通公司的战略投资是长期目标。
朱亚明也强调,连通公司正呈现一年比一年好的向上趋势,距离进入盈利正轨越来越近。连连数字今年4月披露的上市后首份年报显示,分占联营机构连通公司的净亏损6.64亿元,仍是公司年度亏损的主要拖累因素。不过,从趋势来看,连通公司2023年收入为3.29亿元,同比增长超2倍;年内综合亏损总额为13.2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总额则为16.10亿元,同比有所收窄。
就在去年12月,连通公司完成新一轮增资,其中连连数字、美国运通分别向其注资7.46亿元、6.25亿元。注资完成后,连连数字拥有连通公司的权益由此前的50%稀释至45.2%,美国运通持股比例相应提升,为其第一大股东。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
发展中俄关系是两国基于各自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方愿继续同俄方一道,发展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助力两国发展振兴,推动建设繁荣稳定、公平公正的世界。2023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0001恐慌指数VIX单周飙升近30%,美股科技股考验或刚开始
资金继续流向金融、工业等周期板块。下半年伊始,美股市场的风格变化正在推进中,地缘政治因素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权重科技股的不确定性,因微软蓝屏事件导致的全球网络持续混乱也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抵消了银行、工业等周期板块的复苏利好,衡量市场波动性的恐慌指数VIX上周飙升至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未来一周,科技股能否企稳将成为关键,而首批公布业绩财报的明星公司或面临更为苛刻的投资者检验。美联储为降息铺路?锤子财富2024-07-22 20:33:220000利润加速亏损再觅“新主”,*ST天山股价两天暴涨32%
两日内最高涨幅达到44.08%。一则股权转让和实控人即将变更的消息,让股价长期处于震荡下跌的*ST天山(300313.SZ),突然冲上涨停板。*ST天山10月9日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湖州皓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湖州皓辉”)已与中电投新农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农创”)签署协议,将持有的公司4072万股,转让给中电农创。000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0000瑞银最新观点:对美国经济衰退担忧过早,日本市场需警惕“新的波动”
瑞银认为,日本投资者应该为新的波动做好准备,但要避免对短期市场变化反应过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隐忧再起,引发资本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亚洲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近期美国劳工部披露的数据显示,美国失业率意外攀升至4.3%。疲软的就业报告加剧了投资者对经济进一步放缓的担忧,全球股市进入恐慌性暴跌模式。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