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中国新能源产业生产扩张和出口优势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引发多方关注。为了客观认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扩张和出口优势,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新能源产品的生产是否由真实需求驱动?二是新能源补贴是否为中国独有,以致构成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三是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实际出口优势源自何方?
首先,中国新能源生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并未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产生的合理供给。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在各国都实现减排承诺的情景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的年度新增需求将超过7000万辆和6600GWh(吉瓦时),分别是2023年全球产量的5.5倍和4.9倍,这意味着2024~2030年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25.5%和27.5%。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也显示,为了达到全球气温控制目标,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达到5200GW(吉瓦),这意味着2024~2030年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年均增速需要达到18.4%,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要高于515GW,这大致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光伏电池产量水平。全球碳减排进程带来的巨大需求,是中国新能源生产扩张的源动力。
其次,补贴新能源产业是促进碳减排的必要举措,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实行,并不构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各自的碳减排目标,世界各国都在广泛补贴本国的新能源产业。美国从2010年开始就以税收抵免的方式补贴新能源汽车销售,据Subsidy Tracker统计,仅特斯拉一家企业自2007年以来所获美国政府的各类补贴就超过28亿美元。2022年,美国又通过《通胀削减法》计划在2031年之前支出3910亿美元,用于补贴清洁电力生产和运输。
在新政策下,美国的新能源车补贴力度不减,还变得更具歧视性,获得税收抵免的条件是新能源汽车必须在北美组装生产、且搭载的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中关键矿物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
日本早在2008年开始就对电动、清洁柴油等清洁能源车型提供补贴。德国也从2016年5月开始对新能源汽车销售实行普遍补贴。
中国从2013年实行大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但该政策在2023年已经正式退出。并且,中国的新能源车补贴力度并不算高:美国新能源车税收抵免额为2500~7500美元/辆,德国补贴额不断下降但2024年仍达到约3200美元/辆,日本目前最低补贴额度也超过2800美元/辆,而中国补贴退场前的补贴额度不到2000美元/辆。
最后,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优势建立在技术积累、规模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之上。
第一,技术进步降低了使用成本,这是近年来新能源产品被更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在光伏领域,以往制约光伏电池生产和使用的两大因素是成本高和并网难,但技术积累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例如,购买银浆曾占到光伏电池生产成本的一半,但中国企业开发了线宽仅9微米左右的网版,更细的线宽大幅降低了银浆消耗量,同时减少了遮光面积,提高电池转化效率。2010年至2022年,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由2.75元/KWh(千瓦时)下降至0.34元/KWh,已低于煤电发电的成本。
另一方面,光伏并网进展迅速,光伏发电与既有电网连接,极大地提高了光伏电力使用效率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凭借逐渐降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并网技术,光伏发电成为中低收入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大大促进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第二,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新能源技术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间。规模效应既可以降低成本,又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实验与落地。企业普遍认为,中国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多元化的用车环境,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更注重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的优化,对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的要求更高。巨大的市场规模使得中国车企在研发适配新能源车的技术和服务时更加游刃有余,逐步积累了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完整的供应链保障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效率。在光伏领域,目前我国形成了从工业硅、高纯硅材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在各个环节均出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锂电池领域,也形成了覆盖核心材料、电池结构件、智能装备、循环再生的产业集群。国内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基本上也都形成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由整车企业带动、配套先进智能网联产业链以及优越产业政策环境的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建立。
综合而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扩张本质上由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所驱动,并非无本之木;新能源补贴也并非中国独有政策,并不构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建立在坚实的产业竞争优势之上。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全球和自身的绿色转型持续提供有力供给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新的动能。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借道者、自研派与卖水人:国内大模型路径渐趋清晰
巨头很难被颠覆,而应用层创业的要点是技术为先,场景为重。将对行业纵深的理解和思考形成场景层面的业务闭环,才是建立壁垒的好机会。“每天压力都非常大,模型训练每天都很烧钱,但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顺眼。”4月20日,出门问问“序列猴子”大模型发布现场,创始人李志飞语气既兴奋又紧张地进行大模型对话实时演示。锤子财富2023-04-20 19:31:230000邮储银行净息差保持2%以上,拨备较年初下降21.6个百分点
归母净利润756.55亿元,同比增2.45%,增速较上半年回落。作为上半年唯一一家净息差在2%以上的国有大行,邮储银行(601658.SH,01658.HK)三季度继续保持了这一水平。10月27日晚间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601.22亿元,同比增长1.24%,归母净利润756.55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较上半年均有所回落。0000上海自贸区金改迎十周年,推动金融服务“向外走”
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9年多来,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35%。上海自贸区自成立已走入第十个年头。作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一直是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自贸区十周年金融改革成果”发布会,回顾这10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并进行下一步展望。十年金改硕果累累0000农业农村部: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精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农业农村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