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中国新能源产业生产扩张和出口优势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引发多方关注。为了客观认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扩张和出口优势,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新能源产品的生产是否由真实需求驱动?二是新能源补贴是否为中国独有,以致构成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三是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实际出口优势源自何方?
首先,中国新能源生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并未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产生的合理供给。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在各国都实现减排承诺的情景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的年度新增需求将超过7000万辆和6600GWh(吉瓦时),分别是2023年全球产量的5.5倍和4.9倍,这意味着2024~2030年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25.5%和27.5%。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也显示,为了达到全球气温控制目标,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达到5200GW(吉瓦),这意味着2024~2030年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年均增速需要达到18.4%,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要高于515GW,这大致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光伏电池产量水平。全球碳减排进程带来的巨大需求,是中国新能源生产扩张的源动力。
其次,补贴新能源产业是促进碳减排的必要举措,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实行,并不构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各自的碳减排目标,世界各国都在广泛补贴本国的新能源产业。美国从2010年开始就以税收抵免的方式补贴新能源汽车销售,据Subsidy Tracker统计,仅特斯拉一家企业自2007年以来所获美国政府的各类补贴就超过28亿美元。2022年,美国又通过《通胀削减法》计划在2031年之前支出3910亿美元,用于补贴清洁电力生产和运输。
在新政策下,美国的新能源车补贴力度不减,还变得更具歧视性,获得税收抵免的条件是新能源汽车必须在北美组装生产、且搭载的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中关键矿物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
日本早在2008年开始就对电动、清洁柴油等清洁能源车型提供补贴。德国也从2016年5月开始对新能源汽车销售实行普遍补贴。
中国从2013年实行大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但该政策在2023年已经正式退出。并且,中国的新能源车补贴力度并不算高:美国新能源车税收抵免额为2500~7500美元/辆,德国补贴额不断下降但2024年仍达到约3200美元/辆,日本目前最低补贴额度也超过2800美元/辆,而中国补贴退场前的补贴额度不到2000美元/辆。
最后,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优势建立在技术积累、规模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之上。
第一,技术进步降低了使用成本,这是近年来新能源产品被更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在光伏领域,以往制约光伏电池生产和使用的两大因素是成本高和并网难,但技术积累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例如,购买银浆曾占到光伏电池生产成本的一半,但中国企业开发了线宽仅9微米左右的网版,更细的线宽大幅降低了银浆消耗量,同时减少了遮光面积,提高电池转化效率。2010年至2022年,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由2.75元/KWh(千瓦时)下降至0.34元/KWh,已低于煤电发电的成本。
另一方面,光伏并网进展迅速,光伏发电与既有电网连接,极大地提高了光伏电力使用效率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凭借逐渐降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并网技术,光伏发电成为中低收入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大大促进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第二,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新能源技术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间。规模效应既可以降低成本,又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实验与落地。企业普遍认为,中国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多元化的用车环境,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更注重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的优化,对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的要求更高。巨大的市场规模使得中国车企在研发适配新能源车的技术和服务时更加游刃有余,逐步积累了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完整的供应链保障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效率。在光伏领域,目前我国形成了从工业硅、高纯硅材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在各个环节均出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锂电池领域,也形成了覆盖核心材料、电池结构件、智能装备、循环再生的产业集群。国内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基本上也都形成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由整车企业带动、配套先进智能网联产业链以及优越产业政策环境的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建立。
综合而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扩张本质上由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所驱动,并非无本之木;新能源补贴也并非中国独有政策,并不构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建立在坚实的产业竞争优势之上。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全球和自身的绿色转型持续提供有力供给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新的动能。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淘宝今年取消双12活动;微信平台下架部分违规微短剧剧目,并处置相关违规小程序;比亚迪旗下多款车型降价促销丨大公司动态
第一财经每日精选最热门大公司动态,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科技圈】荣耀CEO赵明:从未考虑借壳资本多元化是为了全球挑战0000AIGC人才站上高薪风口,亚洲在追赶中更显“疯狂”丨硅谷一线
未来数年,受AI影响的三亿工作岗位并非消失而是发生升级迭代。当多数科技大厂打工人因裁员潮而瑟瑟发抖,有一类人才却能高枕无忧,那就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才。“我们的调查显示,OpenAI软件工程职位的基本工资区间在20万~60万美元不等。相比之下,亚马逊同样职位最高基本工资只有35万美元。”职场社交软件Blind公共关系主管陈志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锤子财富2023-05-07 22:19:1400002023云栖大会开幕,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谈云计算的三次浪潮
云计算将如电一般,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存在、作为一个基础设施的存在,有非常久远的生命力。10月31日,2023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开幕。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等出席了2023云栖大会,本届大会主题为“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与2015年云栖大会的主题相同。锤子财富2023-10-31 15:32:300000两万亿产业将迎政策利好,培育壮大数据产业怎么做
国家数据局将从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强化政策保障三方面系统布局培育壮大数据产业。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离不开强有力的数据产业支撑。0000京东CEO许冉:双11消费者变了,预计2024年平台恢复增长
今年双11,能看到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理性,同时对价格和质量的关注度也更高。11月15日,京东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在电话会议上,京东CEO许冉聊了双11的消费者变化趋势、对于明年公司增长展望等话题。锤子财富2023-11-15 22:42: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