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78

两万亿城市增至9个!“新成员”武汉、杭州如何更进一步

锤子财富2024-01-30 22:37:120
至此,我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版图上都有了2万亿级城市。

“根据湖北省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0011.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1月28日,武汉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正式官宣武汉迈进GDP“2万亿”俱乐部。

1月24日,杭州也对外宣布正式跨入“2万亿”城市行列,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59亿元,同比增长5.6%。

至此,“2万亿”俱乐部成员增至9个,其余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并且我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版图上都有了2万亿级城市。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同为2万亿能级的城市,武汉和杭州的经济发展特色各异。武汉在强省会模式下,科教与区位优势凸显,主导产业多,产业特色鲜明,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化能力。杭州则背靠大上海,依托发达的民营经济,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大循环,在数字经济、服务业、新型制造业等领域释放创新活力。

2万亿之上,两城如何更进一步?专家建议,武汉应主动担负起中部崛起领头羊的责任,发挥更大辐射引领作用,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作;在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杭州在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中,同样具有广阔的想象力。

武杭各领风骚

根据已发布的各城市2023年经济数据,在跨越2万亿的城市中,从地理方位看,东部3座(上海、苏州、杭州),南部2座(深圳、广州),西部2座(重庆、成都),北部1座(北京),中部1座(武汉);从城市群看,长三角3座(上海、苏州、杭州),粤港澳大湾区2座(深圳、广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座(重庆、成都),京津冀1座(北京),长江中游城市群1座(武汉)。

可见,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武汉引领中部崛起,率先撞线2万亿的最强动力来自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武汉科教和人才优势明显,全市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以及百万在校大学生。2023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武汉新增5位两院院士。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也实力不凡,武汉拥有34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52家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以来,武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82家,同比增长44.95%;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净增2000家以上,总数预计突破1450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2家,并涌现出一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重大科技成果。

“因此,武汉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中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陈强表示,一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枢纽性城市、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二是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链接的中部地区示范城市;三是依托科教资源丰富和人才集聚的优势,在基础前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主动作为。

而作为东部地区“2万亿”俱乐部的第三名成员,杭州经济的最大亮点在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据杭州市经信局介绍,2023年,预计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比重28.3%,创历史新高;得益于阿里巴巴、网易等数字经济强企逆势而上,杭州平台经济再次发力,营利性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比上年增长8.9%,为数字经济稳中有进贡献了大动力。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制造业转型之路。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涨幅分别达到118.6%、147.2%,成为拉动当地工业增长的新增长极。

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能量在聚集

过去20多年,杭州经济走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从GDP千亿到5千亿,用了12年;从5千亿到万亿,用了6年;从万亿到1.5万亿,只用了4年;从1.5万亿到2万亿,也仅用4年。

回看武汉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坚实的爬坡之路:1998年到2014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从千亿到万亿用了16年;到2019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而从超1.5万亿到突破两万亿只用了4年时间,其间还经受住了2020年负增长的严峻考验。

安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区域研究室主任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武汉和杭州尽管同为省会城市,但地理区位不同、城市定位不一,从数据可以看到,两座城市经济总量每一次跨上新台阶的时间都在缩短,这既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更强的韧性、稳定性,也说明很多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能量在聚集。

以武汉为例,早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明显,工业投资累计10537亿元,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四大工业板块;到“十三五”末,武汉着力打造的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及服务、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5%;2023年,随着GDP总量闯过2万亿,武汉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和北斗五大优势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5%。

站在“2万亿”的新起点,武汉、杭州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更大的创新驱动活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叶青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武汉、杭州两座城市各自的优势恰恰是对方的短板所在。

叶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民营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2家杭州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榜单中涉足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占据更多的位置。而武汉只有7家企业入选该榜单,上榜企业所属行业主要为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武汉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武汉优势产业领域还难以与当地央国企匹敌,特别是制造业民营企业以外地来汉投资企业为主,本土培育的制造业民企数量较少。

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建议,武汉应加大对科创型民营企业的孵化培育,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立足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培育数家武汉本土成长的全国知名民营企业。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家战略聚焦叠加,武汉之于中部,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成渝等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协同发展的深度、强度尚存在差距和瓶颈,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头大哥还需立足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一体化发展,发挥协同效应,激活各城市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链韧性和整体竞争力。”叶青说。

与工业重镇武汉相比,杭州的制造业实力稍显薄弱。2023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武汉增幅是4.6%。为补齐工业短板,实现数字经济、工业经济相融并进,杭州实施了“新制造业计划”,打一个制造业“翻身仗”。今年杭州市两会期间,当地不少代表委员提出,杭州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数据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攻关,攻克数据集成短板,从技术底层解决数据孤岛难题,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数据资产化奠定基础。

此外,与武汉在中部“一枝独秀”有所不同,身处区域竞争更为激烈的长三角地区,杭州“前有上海、苏州标兵”,后有“南京、宁波、无锡等追兵”。林斐认为,随着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不断加强,杭州需要不断提升创新力和辐射力,力争在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中,形成更强的支撑力和更广阔的想象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