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47

行走城事 | 上海又添网红商业体,它是社区版新天地吗

锤子财富2023-11-01 17:29:430
除了选择业态、店铺、商户,鸿寿坊在社区文化上面做了一些尝试,以便传达具有社区感的气质。

9月28日正式开业的普陀区鸿寿坊,近期持续迎来大客流。这里被认为是近期上海最吸引人的社区商业项目,第一财经记者来到其所在的长寿路社区一探究竟。

在二层连廊上看中庭
                            佟鑫/摄

历史厚重的热点地段

工作日中午,记者从长寿路地铁站4号口出站。对面的京沙金融广场是一处形态特异的网红地标,大楼西侧贴着一座假山。长寿路商圈是普陀的区中心和热点区域,商业氛围比较好。地铁站附近的亚新生活广场、巴黎春天、189弄购物中心和长寿公园,都是普陀居民非常熟悉的地方。

2000年前后,长寿路一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区,完整的商圈和一系列较早开发的高层商品房小区,给这一带奠定了面貌。鸿寿坊离地铁口只有百米,原址是1933年由商人潘守仁投资兴建的里弄,2016年拆迁,2019年瑞安房地产拍得地块。鸿寿坊属于这一带比较晚实施城市更新的地块。

在鸿寿坊的介绍资料中经常会提到“大自鸣钟”,指的是会自动报时的高大钟楼建筑,有人认为,上海以前曾有过多个大自鸣钟,因此提起这个地名时容易混淆。据记载,长寿路的大自鸣钟是1926年建成的,位于长寿路、西康路路口,约14米高,每隔一刻钟报时,1959年被拆除。现在原址上兴建的189弄购物中心仍保留着“大自鸣钟广场”的别称。

历史上,鸿寿坊沿街就有商铺,弄内有许多小型作坊,外围尺度也不大,侧边长150米左右,是典型的上海里弄街坊。居民生活场景和日常消费场所接近,结合比较旺的人气,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烟火气”。

上海特色小街区尺度

作为普陀区城市更新重点项目,鸿寿坊完成更新之后,完全转为一个有办公空间的商业综合体,但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考虑,营造社区感是瑞安房地产选择的主要定位。记者从长寿路一侧踏入这一项目时注意到,城市更新保留了弄堂的肌理,也保留了很多人们看着眼熟的砖木等构件,细看则会发现,这些房子和老的相比,还是有所不同。

鸿寿坊地块本身并不大,是东西约130米、南北约150米的方形,北面是长寿路,东面是西康路,南面是新会路,西面挨着恒达广场和恒达公寓。

鸿寿坊南入口处,空中悬挂着公共艺术装置“上海点心”之“油条”,夜间会发光。
                            佟鑫/摄

通过设计手段,鸿寿坊以中庭为核心,呈现开敞式步行流线。地块大体上划分为田字形,东北角为一栋高层,西北角为一栋带裙房的、层数较少的高层,西南角为两层高、内部通透的菜食场,东南角为半回字形的两层里弄房子。

其中新会路门口还有一小块临街的休闲广场,南入口上方在两栋房子之间悬挂有公共艺术装置“上海点心”之“油条”,是翻转卷曲的椭圆形可发光亚克力材料编制缝纫而成的。这个位置及其西边的食集,是网友最爱的打卡点。

鸿寿坊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其中办公面积4.8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5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4万平方米。二层有半圈空中连廊,把西南角的食集、北侧的高层办公楼和东侧的里弄店铺的二层都连成一体。这一做法对办公楼里的上班族非常方便。

营造社区感

食集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生鲜超市、寿司店、小吃店等均以开敞状态并存,没有特别明确的通道或走廊概念,走在摊位之间会有一种随性感。卖的也不全是常规菜市场那样的菜肉禽蛋、副食调料等,而是各种特色的食材、鲜花、面包、咖啡等。食集品牌与瑞安旗下新天地时尚和瑞虹天地太阳宫同为南里食集(Foodie Social)。

从食集二楼俯瞰市场
                            佟鑫/摄

二层有一圈景观座位可以从中庭俯瞰,斜坡房顶的可移动板起到控制阳光的作用,屋顶挑高12米,安装有叶片很长的大吊扇,既节约能耗,也带来比较震撼的视觉效果。据了解,设计师采用的这种做法,源自19世纪欧洲的菜场建筑设计习惯,有利于延长蔬菜生鲜的保质时间。

营造社区感的尝试,也是从鸿寿坊的策划之初就开始的。除了选择业态、店铺、商户,他们在社区文化上面做了一些尝试,以便传达具有社区感的气质。知名社区营造组织“四叶草堂”是鸿寿坊可食花园的共创合作单位。他们在南里食集对面弄堂里墙边、门口的位置做了一批植物盒子,称之为“香草花境”和“好朋友种植箱”;在南里食集二层连廊旁边则打造了零距离可食园艺。

可食花园是指培育可食植物、兼具美丽与实用性的花园。人们可以从可食花园中收获蔬菜、水果、香草、食用花卉和其他可食用或可入药的植物材料。可食花园目前种下了40多种可食植物,未来四叶草堂和鸿寿坊计划组织一些参与式的活动,从而在商业空间创造机会建设一个新的社区。更多自然教育、可持续生活方面的互动也在计划中。

一位去过鸿寿坊体验的社区营造人士谈到,商业现在越来越像策展,空间越来越像道具,真实关系的沉淀在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怎样真正实现,怎样能让人们更有真实感地参与。记者在鸿寿坊碰到很多第一时间赶来打卡的老年居民,他们有的是成群结队相约而来,吃吃喝喝再逛逛拍拍,有的老人则是打卡顺便来寻找回忆,他们会谈起过去,把记忆中的弄堂跟眼前的商业体比较。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的常规客群会重新占据鸿寿坊的商业消费空间。届时也许能清晰地看到,是经过营造的城市记忆符号能持续吸引更多的人流,还是稳定的周边社区消费者对此依赖更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