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20

“选人不选项目” 新基石五年2500万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锤子财富2023-10-30 18:45:340
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施一公相信中国大陆一定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如今要做的就是将基础科研打厚实。

10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第二期获资助名单,支持科学家“从0到1”探索基础科研领域。

据记者了解,来自13个城市28家机构的46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他们当中有10位“80后”,最年轻的仅38岁。

2022年,腾讯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是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

目前,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新基石研究员”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2023年1月,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期“新基石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也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聪明、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

所谓“选人不选项目”,施一公解释称,不是不看申请阶段的项目,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做项目进度考核,而是一旦选定人了之后,看资助这个人5年至10年期间能够做出什么项目与成绩,长久、稳定地支持研究员们去做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工作。“选人不选项目”并非基于具体的或被规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这个原则目前在中国也罕见。

如何选到正确的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人才遴选标准包括原创性、重要性、突破性。其中原创性是指候选人已取得公认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引领性;重要性是指候选人提出了重大的科学问题,其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突破性是指候选人勇于突破自我,未来研究具有拓展学科边界的潜力。

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实际入选46名,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21位,生物与医学科学25位。46位研究员平均年龄47岁,低于55岁的申报门槛,研究领域从声波和引力波的数学关联到量子增强光学望远镜,从仿生加氢催化到多年生水稻,从一侧大脑管双手到高效清理细胞垃圾,聚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

据介绍,截至2023年10月,腾讯已将100亿元人民币现金全部捐赠至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十年内,将通过“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200到300位杰出科学家。目前已有入选科学家购买了科学设备,招募到优秀研究助理,组织起顶尖国际学术交流。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国内正是做基础研究的好时候,国家层面也确实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另一个问题涉及“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讨论,袁钧瑛认为如果不重视基础科学,哪儿来的诺奖?这是一样的道理。而目前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重视基础科研的趋势。

施一公在采访中表示,诺奖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现状和水平,无需太迷信诺奖,但它毕竟反映了最原创的IP图谱,几乎每一个诺奖都在本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其后又衍生出基础研究突破,造福全人类。

从诺贝尔奖这个角度来看,施一公表示,我们国家科学奖项中只有屠呦呦先生一位获得诺贝尔奖,而我国储备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这一点和其他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我国在应用领域做得不错,在跟踪和基础方面做得很好,但在最原创的“从0到1”基础研究领域还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系列助力基础研究发展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社会资金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申报时鼓励科学家提出梦想,也体现在实施时资助强度大、自由支配度高,给予研究员们完全的科研资源支配权和研究路线选择权。

施一公表示,通过民间资本投入每年500万、五年2500万支持独立实验室负责人进行科学研究,此前在国内从未有过,开创了民间资本资助中国基础研究的先河,未来五年、十年后,这个项目不可能不对国家基础研究实力造成正面影响。

而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施一公相信中国大陆一定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如今要做的就是将基础打厚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