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83

新丝路·新经济|上海的神奇稻种,在非洲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锤子财富2023-10-18 21:17:380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稻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了更多国家,助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在上海培育出的“神奇”稻种,如今已在多个非洲国家扎下根,结出饱满的稻穗,助力这些国家实现稻米的自给自足。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非洲项目负责人刘灶长研究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心研发的节水抗旱稻,在针对非洲国家的气候和病虫害进行改良后,现在已在乌干达等数个非洲国家通过了品种审定,比当地的品种增产超过30%。

“除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外,节水抗旱稻在非洲大地的示范推广,为广大非洲国家力争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他说。

从20世纪末以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科研团队在二十多万份水稻基因资源中进行逐一分拣,数十年磨一剑,通过杂交育种创新,最终研发培育出节水抗旱稻。其团队完成的科研项目,还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摄影/钱小岩

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在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将中国的稻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更多国家,助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稻子即使缺水依然高产

2004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培育了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2009年又正式提出了发展节水抗旱稻,这个品种既有水稻的高产特性,又有旱稻的节水抗旱性,在节水50%的情况下,亩产达到了700~750公斤,极大地激发了我国超级稻的高产潜力。

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也在这十年间,试着将成功的经验介绍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去。刘灶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节水抗旱稻已在越南北部的梯田种植,同时伊朗和阿联酋的农业科研机构也对中国的节水抗旱稻十分感兴趣。

而非洲大陆让节水抗旱稻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来施展其特殊才能。刘灶长表示,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如今已经加入了《湿地公约》,按承诺需要维持一定比例的湿地面积,这意味着这些国家不能简单地通过加大开垦面积,将湿地转换成水田来增加粮食的产出。

在这一背景下,节水抗旱稻成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刘灶长表示,节水抗旱稻的种植还可以和雨季同步,利用雨季的降水因势而作。在西非的加纳和布基纳法索,节水抗旱稻在雨季种植一般120天左右就可以成熟收获;在中东非的肯尼亚和乌干达,由于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生育期稍长,需要140天左右。

除了具有增产效果,节水抗旱稻不需要种植在水淹的稻田中,既大幅降低了甲烷排放,也阻止了蚊虫滋生,一方面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实现绿色健康生活。

“节水抗旱稻如果想要真正在非洲国家大面积推广种植,首先要经过当地政府的审定。试种的过程,也正是为审定做准备。”刘灶长介绍。这样的审定并非一次即可,通常需要三五年的反复试种和测试,与当地的农牧研究机构合作,才能获得最终结论。

经过不懈地努力,2022年下半年节水抗旱稻在乌干达通过了审定。具体的审定工作由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院(NARO)负责。刘灶长表示,研究院对于稻种的审定是严肃认真的,严格按照当地的政策规范,按部就班地进行。

由于新冠疫情的流行,节水抗旱稻在乌干达的审定经历了不少的曲折。首先是由于疫情的阻隔,中方和乌方的沟通主要在网上进行,而在2021年上半年负责稻种测试的专家又不幸染疫病故,审定的工作被迫暂停。

进入2021年下半年,审定工作重启后,乌干达方面又提出需要增加参照品种,除了将节水抗旱稻与非洲当地的品种作对比,还需要与在乌干达已经通过审定的中国杂交稻作对比。

测试的结果显示节水抗旱稻的优势十分明显,每公顷产出9.6吨,相较当地稻种每公顷产出5.97吨,高出了50%以上;相较杂交水稻每公顷7.6吨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增幅。最终,节水抗旱稻获得了乌干达的审定,可以在全国推广。

有望解决粮食问题

乌干达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协调员穆因博(Peter Muyimbo)表示,即便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节水抗旱稻依然可以达到相当的产量,“这在我们以前的品种中是不可能的”。

刘灶长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来自中国的节水抗旱稻的高产能与乌干达希望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愿望相匹配,随着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扩大、单位产量的提高,乌干达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最终将有望实现乌干达粮食的自产自足。

看到了节水抗旱稻在乌干达的成功,南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也跃跃欲试。

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东亚的农业专家在博茨瓦纳试种过稻米,但一两年后随着项目的结束,种植也告一段落。此后,就再也没有稻米在博茨瓦纳的国土上生长过。

在2020年,由于疫情造成博茨瓦纳粮食紧缺,促成当地重新思考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博茨瓦纳的一位华侨在联系了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团队后,一批节水抗旱稻种子漂洋过海抵达非洲。

经过两年的培育试种,在2022年4月,在博茨瓦纳的试验田里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6月,时任博茨瓦纳代总统的措霍瓦内走进水稻试验田,拿起镰刀收割水稻,共享丰收喜悦。

时任博茨瓦纳代总统的措霍瓦内(前中)走进水稻试验田,拿起镰刀收割水稻。新华社

刘灶长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稻米在博茨瓦纳试种成功,但博茨瓦纳相较乌干达离赤道有一定的距离,这意味着光温资源并没有那么理想。稻米的生育期达到140天至150天,有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就过了雨季。当前该中心还在对稻种进行筛选,希望找到既能抗旱、生育期又相对较短的品种。

在实际种植后,多个非洲国家对中国节水抗旱稻品种表示肯定,进一步提高了节水抗旱稻在非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为中非农业建设合作注入“新力量”。

节水抗旱稻属于杂交水稻的大类。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

据新华社报道,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表示,“种植杂交水稻已成为包括马达加斯加在内的非洲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途径。”

拉库托松表示,借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国家通过引种中国杂交水稻、引进中国种植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成就更多的“非洲粮仓”,让非洲人民“端稳饭碗”。

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是中非最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今年8月中非领导人对话会后,中方发布《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为中非农业务实合作再添新动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