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80

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碳达峰“施工图”出齐,八大关键词隐现掘金密钥

锤子财富2023-10-09 10:47:260
36份实施方案可概括为八个关键词:非化石能源,工业减碳,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科技减碳,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绿色价格

随着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于10月7日正式公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碳达峰“施工图”全部出齐。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36份实施方案(有些名为“工作方案”“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各有侧重,同时凸现八大重点,可概括为八个关键词,即:非化石能源,工业减碳,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科技减碳,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绿色价格。透过这八个关键词,可以窥见未来绿色产业投资的一些可能方向。

总体来看,各地的实施方案都是根据当地禀赋和产业特点等制定的,因此在具体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路径的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这跟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所提要求是相符的。

2021年出台的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各地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在这一总要求下,各地均将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单位GDP能耗水平,列为实施方案的首要目标。但在具体指标和替代能源的选择上,各地分别提出了基于当地实际的方案。大致而言,经济结构偏重、能源消耗强度较大、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的省市,提出的减碳幅度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

比如,河北省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到203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3%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

而青海省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52.2%;四川省希望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

工业行业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来源,在中国首推电力,其次是钢铁。河北的钢铁、山东的电力,恰是两省的重头产业,其减排压力可想而知。而青海、四川的地貌多样,分别在风电和水电方面资源丰富,自然容易开发替代化石能源的绿电。

除了传统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成为多个省市的共同之选。比如湖南省计划推进农光互补、光伏 设施农业等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模式,宁夏自治区准备建设各类“光伏 ”综合利用项目,辽宁省将全力推进光伏等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在大连、抚顺、阜新等地开展渔光互补、光伏 矿区废弃地及采沉区治理、光伏治沙等“光伏 ”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达到5.05亿千瓦,同比增长44.4%。这在所有发电品类中同比增速最快,且维持了四成以上的同比增长。今年前八个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5倍,占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约57%。这也是中国光伏年新增装机首次超过1亿千瓦。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8741万千瓦,创历史新高。今年前八个月的光伏新增装机已较去年全年增加2500万千瓦,涨幅近三成。

高比例波动性电源的加入,将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为了适应能源结构的改变,智能电网建设势必跟上。为此,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明确构建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比如上海市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适应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建设结构坚强、智能互动、运行灵活的城市电网。广东省提出,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调能力建设,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智能电网市场规模持续在扩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3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将达1077.2亿元。

交通工具也是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为此各地纷纷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推广的重点。江西省方案提出,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比例;推广电力、氢燃料为动力的重型货运车辆;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积极推进鄱阳湖氢能动力船舶应用。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72%、35%。到2030年,营运车辆、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10%、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另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50万辆,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6%。

据住建部统计信息,中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 33.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43.7%。基于建筑节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的巨大潜力,多地在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新建绿色建筑。比如四川省的实施方案提到,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支持建材企业发展绿色低碳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技术、低碳混凝土技术、吸碳技术研发,开发低碳水泥等低碳建材新产品。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国家《“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各省市都对“科技减碳”重视有加,纷纷表示要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的支撑作用。比如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强化低碳技术创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技术需求,推进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谋划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打造能源技术迭代验证平台;充分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加速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

能耗大户工业部门的降耗减碳,一方面靠科技进步,另一方面靠提升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循环经济大省江苏在这方面提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建设一批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推进碳达峰离不开金融服务,各地方案对此均有着墨。像重庆市就提出,以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积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推动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绿色金融激励和评价制度,推动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纳入投融资评价体系。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重庆市绿色贷款余额超5900亿元,同比增长约34%,较全市各项贷款增速高出约26个百分点。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研究报告(2022)》,截至2021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绿色债券和绿色股票也取得诸多突破性成果。绿色金融已逐渐形成体系,市场步入不断壮大与完善的进程。

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各地均注重发挥价格机制的促进作用。比如深圳市提出,完善绿色价格机制。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对认定的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化电价。探索实施绿色电价、峰谷电价、气电联动价格等导向型政策,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对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价格机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