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转负显示需求不足,宏观政策仍需加力促消费
时隔两年多,CPI再现负增长。CPI、PPI双双进入负值区间,再次引发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通缩”的担忧。
受猪肉、蔬菜价格下行以及上年同期高基数等因素影响,7月份CPI同比下降0.3%,为2021年3月以来首次负增长。而在基数明显走低和近期部分原材料价格反弹的推动下,PPI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2023年7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显示,CPI同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2%。PPI同比下降4.4%,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总体看,CPI同比回落是阶段性的。下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扩大,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加之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逐步消除,CPI有望逐步回升。
多位专家分析,CPI和PPI双双进入负值区间,显示当前需求仍然不足。后续通胀数据回升是大概率事件,本轮物价走势底部已基本可以确认。随着近期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我国内需有望持续回升,进而促进核心通胀向历史均值回归。
核心CPI明显回升
7月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恢复,CPI环比由降转涨,但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同比有所回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明显回升,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3%转为下降1.7%,影响CPI下降约0.3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26.0%,降幅比上月扩大18.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由上月上涨10.8%转为下降1.5%。
针对生猪价格过低的情况,国家发改委继一季度开展年内第一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之后。近期又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今年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共同“托市”。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表示,从供给看,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从需求看,夏季过后天气逐步转凉,加上高校陆续开学、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陆续来临,根据往年情况,猪肉消费将逐步增加,可能推动生猪价格有所回升。
暑期出行旺盛推高了服务价格。非食品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价格由上月下降5.8%转为上涨11.9%,宾馆住宿、旅游、电影及演出票价格分别上涨13.2%、13.1%和5.9%,涨幅均有扩大。
浙商证券称,暑假期间,人员流动性较强,出行需求增加,文化和旅游市场延续复苏,演唱会、商务活动景气度不断升高,带动住宿等相关服务业需求上升,核心CPI有望底部企稳。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月CPI同比由平转降,主要原因是当月猪肉、蔬菜价格同比下行幅度加大,带动食品CPI同比由正转负,这抵消了暑假服务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上调带来的影响,推动整体CPI涨幅进一步降至通缩区间。除了波动性较大的食品价格下降外,7月CPI进入通缩区间以及前期物价水平持续低迷,背后是在市场供给充分的同时,消费修复力度整体较为疲弱,而且这种物价走势对消费信心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这几个月,中国的物价出现走低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通缩。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
他强调,中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说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形,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后期我国CPI回升是大概率事件,本轮物价走势底部已基本可以确认。随着近期包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活跃资本市场等在内的逆周期“政策组合拳”逐步发挥作用,我国内需有望持续回升,进而促进核心通胀向历史均值回归。
PPI降幅收窄
7月份,受国内生产供应总体充足、部分行业需求改善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等因素影响,PPI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
数据显示,PPI同比下降4.4%,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5.5%,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
王青表示,受需求旺季来临、宏观基本面向好、原油供给趋紧等因素提振,7月原油、铜等国际定价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国内定价的煤炭、钢材等商品价格也出现触底企稳或反弹的势头,带动PPI环比降幅收窄;在环比仍继续走跌背景下,7月PPI同比降幅收敛,则主要缘于上年同期价格基数下沉。
从前瞻性指标来看,7月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录得48.6%,较上月明显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录得52.4%,重回50%上方。
中金宏观研报分析,由于去年同期俄乌冲突带来的供应风险溢价下降,翘尾因素将提振PPI同比增速1.3个百分点;从新涨价因素看,7月OPEC会议落实供应主动调节,同时需求回暖、供应出清,国际油价反弹;国内政治局会议释放稳增长加力信号,叠加供给收缩、美国PMI改善等影响,铁矿石、钢材、铜铝价格均上涨。
展望下半年,随着基数因素消退,PPI或逐渐回升。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团队认为,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二是国内需求端支撑因素增强。年中经济呈现出企稳态势,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改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逐渐企稳。下半年逆周期政策效应释放之后,地产投资也将小幅修复,这将有助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反弹。预计全年PPI同比-3.0%,高于上半年的-3.1%。
王青认为,伴随稳增长政策发力显效,需求改善有望持续推动大宗商品和工业品价格上行,未来几个月PPI通缩幅度有望延续收窄过程。后期工业品价格能走出怎样的上行态势,将主要取决于三季度逆周期调节政策在提振经济复苏动能方面的具体效果。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虽然CPI同比回落是阶段性的,但低通胀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下阶段,宏观政策仍需加力提效,有效解决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扩大内需方面,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促进消费是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所在。近期,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形成促进消费的一揽子政策体系。
但当前,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相对偏弱、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消费的重点发力方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日前表示,将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激发活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通过消费能力提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王青表示,偶现的通缩、持续的低通胀不仅是消费疲弱的结果,而且对消费信心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当前确实需要宏观政策适度发力,着力刺激居民消费,打破负向循环。接下来除了各地各部门着力拓展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外,财政政策阶段性发力促消费的必要性也在上升。这包括发放一定规模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适度减免汽车、电子、家居等大宗消费环节税费等。尤其在外需持续下滑前景下,这将是推动三季度经济复苏动能转强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推动车网互动,广汽等七家企业签署战略协议
大湾区推动车网互动进程,广汽集团联合越秀集团、南网科技等六家企业,围绕绿色智慧能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当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得以发挥,这将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支撑。1月11日,广汽集团联合越秀集团、珠实集团、美的集团、南网科技、保利发展控股、万科集团南方区域等六家企业,围绕绿色智慧能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0000瑞银计划下月起裁减过半原瑞信员工
瑞银计划把并购瑞信后的员工总数裁减大约30%,即3.5万人。原瑞信员工数量现为大约4.5万人。多家媒体当地时间6月27日报道,瑞银集团计划自下月起裁减超过半数原瑞士信贷银行员工。彭博新闻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原瑞信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和部分亚洲地区的投行部门员工将受裁员影响。路透社报道,瑞银计划把并购瑞信后的员工总数裁减大约30%,即3.5万人。原瑞信员工数量现为大约4.5万人。0000龚正会见土耳其TFI食品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科尔汉·库尔多鲁
上海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助力各类企业更好发展。上海市市长龚正今天(21日)会见了土耳其TFI食品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汉堡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科尔汉·库尔多鲁一行。0000新能源催动电网投资加速,特高压将迎国产替代投资机遇
方案提出,力争2023-2024年电力装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9%以上,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四大工业重点行业。近日,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出炉。0000上海两会多份提案聚焦民企,呼吁更多“减负”措施
工商联界别带来的多份提案均聚焦民企创新与发展,“产业转化”“制度保障”“营商环境”是其中的关键词。如何真正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怎样优化,行政“减负”怎样展开?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工商联界别带来的多份提案均聚焦民企创新与发展,“产业转化”“制度保障”“营商环境”是其中的关键词。一些共性问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