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肿瘤生长?科学家找到藏在巨噬细胞中的癌症调控“基因密码”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影响肿瘤生长的因素。他们发现有一些人得了癌症后,疾病会加速发展,但另有一些人的疾病则会趋于向反方向减缓。找到影响疾病演变的基因对于人们研究攻克癌症的方法至关重要。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来自于瑞士日内瓦大学。日内瓦大学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两个影响癌症进展的关键基因表达,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于近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新闻稿中称,肿瘤的生长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微环境相关,每一个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因人而异,该生态环境由血管、免疫细胞和其他正常的细胞组成,并不断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对癌症的演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科学家对于控制它们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日内瓦大学医学院肿瘤血液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洛桑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教授Mikaël Pittet解释道:“癌症研究的一大难题是,我们不知道为何一位患者与另一位患者得了癌症后的表现截然不同。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利用患者之间的这些差异,希望找出控制疾病演变的规则。”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来自不同患者肿瘤生态系统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被分组在一起不加区别地进行观察,因此无法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ittet团队检查了52个头颈肿瘤组织,并将它们等分为两组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了控制肿瘤的关键参数——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基因表达CXCL9和SPP1。
研究人员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这两个基因在特定类型的细胞中“拮抗表达”,所谓“拮抗表达”就是相互作用对抗的意思。“我们发现巨噬细胞中CXCL9表达高于SPP1的癌症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结果。CXCL9基因表达更多的巨噬细胞参与对癌细胞的攻击,而SPP1基因表达更多的巨噬细胞则参与癌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表示。
研究人员将肿瘤巨噬细胞表达CXCL9基因或SPP1基因称为巨噬细胞的“极性”。他们还惊讶地发现,这种“极性”与肿瘤生态系统也有一定关联——当巨噬细胞中CXCL9的基因表达比例较高时,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细胞的活性也呈现出抗肿瘤方向;而当SPP1基因表达比例较高时,其他细胞活性则会向参与肿瘤细胞生长的方向发展。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可以通过简单观察巨噬细胞中CXCL9/SPP1这对基因的比例,来推断出构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的总体活性。“换句话说,肿瘤微环境似乎受到一致且相对简单的内部规则的控制,这项研究就描述了其中的一个。”Pittet表示。
他还称,下一步的工作将是确定如何在癌症治疗方面对肿瘤的微环境进行干预,并根据每位患者的肿瘤特征提供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对于这项研究,一位免疫学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肿瘤组织免疫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是最终能够转化到临床治疗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研究发表在期刊上之后仍然难以转化,主要的作用还是引领研究热点,这样能让更多的研究单位去从事单细胞测序的研究工作。”
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
北京西南局部和河北中西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很高(红色预警)。7月31日12时,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月3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北京西部和北部、天津北部局部、河北西部和东北局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局部、四川东南局部、云南东北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黄色预警);北京西南部和北部局部、河北西部局部、山西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橙色预警);锤子财富2023-07-31 15:43:040000行业年报盘点丨旅游出行板块持续复苏 7股去年净利同比增长
五一小长假在即,旅游板块今日走强。截至收盘,大连圣亚涨近9%,峨眉山A涨超4%,曲江文旅、众信旅游、西藏旅游、长白山等涨幅居前。锤子财富2023-05-18 17:33:000000银行薪酬降没降?一半上市银行人均工资减少,税前最多相差33万
255万银行人人均年薪最高超过62万元。近年来,尽管金融行业就业热度有所下降,但金融机构高薪仍是热门话题。随着上市银行年报披露完毕,各行2022年薪资大体情况也浮出水面。锤子财富2023-05-13 12:53:400000“9·24”行情满两月:互换便利、回购增持贷如何激活市场?
两大政策“利器”如何激活市场?沪指从2700点下方攀升至3300点左右,北证50指数区间累计涨幅超116%……截至11月24日,“9·24”行情持续满两个月,A股交出了上述成绩单。政策刺激是A股此轮大涨的重要影响因素。10月18日,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创新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同步落地。政策工具落地月余,市场各方参与情况如何?有望为A股带来多少增量资金?0000千亿益生菌市场变局:从外资独大到国产崛起
过去,我国益生菌产业虽然实现了蓬勃发展,但核心原料菌株缺乏,品牌实力不强,在供应链、消费端环节长期“受制于人”。在外资巨头控制多年的益生菌市场,国产益生菌企业正在依靠科研技术以及品牌塑造崛起。日前,第一财经记者综合梳理发现,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消费市场需求不振、供应链遭挑战,但国内部分益生菌上市公司的业绩却实现增长。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