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59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风波新进展公布,世卫组织重申适量摄入安全

锤子财富2023-07-14 10:15:480
阿斯巴甜再次过关。

7月14日,备受关注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风波有了新进展。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今日发布了联合声明。IARC引用了“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 (2B组),但JECFA重申每日摄入量为40毫克/千克体重以内,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在这份公告中,两家机构进行了独立但互补的审查,以评估与阿斯巴甜消费相关的潜在致癌危险和其他健康风险。这是IARC第一次对阿斯巴甜进行评估,也是JECFA第三次进行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两项评估对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可用的证据是有局限性的。

其中,IARC根据人类癌症(特别是肝癌)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致癌(2B组)。但这一结论中的依据,动物实验获得的癌症证据和有关致癌机制的证据都很有限。IARC方面也表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完善对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认知。

而JECFA得出的结论是,所评估的数据表明,不需要改变先前确定的阿斯巴甜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即0–40 mg/kg体重。因此,JECFA重申,一个人每天不超过这个摄入量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说,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9-14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且没有其他摄入量,即安全的。

世卫组织食品和营养标准与科学咨询部门负责人Moez Sanaa博士则表示,JECFA综合考虑了一系列证据后,认为摄入阿斯巴甜与人类癌症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但他也表示,未来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方面的研究。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机构IARC预计将于今年7月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引起了国内市场的广泛关注。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其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约200倍。阿斯巴甜于1974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作甜味剂以及多种食品的添加剂。

目前阿斯巴甜在全球近100个国家获得许可。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建议的阿斯巴甜日容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以内,在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范围内,食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我国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被批准可以用于可乐、冰淇淋、雪糕、蜜饯、果酱、面包、糕点、水产品罐头、醋、沙拉酱、浓缩汤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等很多食品中。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IARC发布的致癌性分级不等于致癌强度。其致癌分级依据是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和致癌强度或对人类的实际威胁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国际IARC致癌物分级一直都备受争议。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抛开摄入量谈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JECFA公布的允许每日摄入量并没有变化,公众也不必恐慌,更何况在IARC的致癌物分级中,牛肉、猪肉的分级比阿斯巴甜还更高。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对北京和湖南多地超市走访了解到,虽然消费者对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风波有所耳闻,但并没有额外关注产品配料表,而据部分超市和便利店工作人员透露,由于近期可乐等产品有相关促销活动,销售情况反而比以往更好。

在原料市场,目前赤藓糖醇的采购价格依然在1万到1.5万元/吨,阿斯巴甜的价格也在8万到10万元/吨不等,与事件公布前并没有太多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巴甜虽然是应用最广的人工甜味剂之一,但近年来也在被后代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所替代。

据Frost&Sullivan此前报告,2019年中国阿斯巴甜产量为11.6万吨、位居甜味剂细分品类第一,但从2015年到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4.1%,已经有被第四代甜味剂安赛蜜、第五代甜味剂三氯蔗糖逐步替代的趋势,相比之下安赛蜜、三氯蔗糖、赤藓糖醇复合增速分别为9.8%、18.9%和29.9%。

近年来天然甜味剂的市场占比也在持续提升,包括赤藓糖醇、罗汉果苷等天然甜味剂应用也变得广泛,特别是在食品、饮料行业新出品的无糖饮料中,大部分使用的是以天然甜味剂为主的复配配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健康化和控制体重等需求的增长,无糖产品的热度也在快速上升,关于代糖的安全问题也愈发引人重视,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今年2月27日自然医学杂志也曾有论文称,赤藓糖醇可能会促进血栓形成,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而在此次风波中,也有行业声音认为,应该减少含糖和含代糖食品、饮料消费,转而消费“真无糖”消费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