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强监管,银行是受益者吗?

近期,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频出,获得了广泛曝光与关注。不可避免地,为了凸显故事性,也出现了很多过度解读。但热闹归热闹,真相归真相,探寻真相,才能理性看待未来,在不确定性中发现确定性。
滤镜下的强监管
2016年之后,金融监管开始全面趋严。无论是传统金融领域的大资管,还是新金融领域的支付、理财、消费贷款,都相继迎来了强有力的监管约束。但从实施效果看,一个是一步到位,开始时就出台了非常严厉的监管新规(资管新规),后基于实际情况逐步放宽达标年限;一个是边走边看,在整治过程中逐步趋严,且分领域(P2P、第三方支付、高息现金贷、网络小贷等)各个击破。
传统金融领域的一步到位,更多的因为熟悉,知道问题所在,一击命中;而新金融领域的边走边看,更多是因为需要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越了解,发现问题越多,监管政策也就愈发严厉。
本来是合乎逻辑的过程,但一个先紧后松、战线很短,一个逐步收紧,对市场反复刺激,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果。
心理学中有个“峰终定律”,是指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时,通常仅以体验的峰值和结尾部分的体验作为判断依据。比如两组受试者,第1组把手指放入10度冷水中10秒钟,第2组先放入10度冷水中10秒钟,再放入15度冷水中5秒钟。询问两组受试者体验,本来第2组“受折磨”时间更长,但第2组反馈的体验更好,因为有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尾。
峰终定律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偏差。回顾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在过程中逐步收紧,结尾部分达到强度峰值,便会过度强化市场对强监管的心理预期,为监管本身戴上一种滤镜效应。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偏差,市场对各类监管政策的解读就不再客观,既误判了政策,更误判了行业前景。
以近期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例,本来是强化属地经营、合理限制杠杆等监管精神的一贯体现,一旦戴上滤镜,就产生了种种过度悲观的解读。
网络小贷还有空间吗?
对于网络小贷新规,最普遍的一个解读是:行业巨头遭遇重大冲击,整个行业没了明天。
其实,无论是跨省经营的高门槛,还是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要求,对于巨头而言只是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并无生存之忧。相反是大量中小型网络小贷机构,失去跨省经营的优势,没了规模效应,不得不退出行业。
最终结果就是,网络小贷行业将迎来一次供给侧改革,中小机构式微,头部机构“剩者为王”。至于市场普遍担忧的规模大缩水,也只是“联合贷款”的缩水,并非网络小贷的缩水。
具体来说,牵头方出资比例提升至30%后,网络小贷公司撬动的贷款规模下降,导致作为出资方的银行贷款余额萎缩,而由于自有出资比例大幅提高,网络小贷公司自身的表内余额反而会显著上升。所以,从结果上看,网络小贷行业的表内贷款余额很可能不降反增,而非规模大缩水。
还有就是网络小贷牌照的吸引力问题,很多人担心网络小贷牌照会成为鸡肋。从牌照的稀缺性看,全国性小贷牌照准入门槛的大幅提高,只会提高牌照的含金量和相对价值,当然前提是能拿得到。
此外,对于小贷牌照与消费金融牌照的此消彼长问题,也只是阶段性现象,不必过度解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调的是整个放贷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类放贷机构的优势互补。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小贷牌照的业务范围更广,可发力B端金融;相比银行,作为非存款放贷组织,小贷公司的风险承受力更高,更适合做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
所以,网络小贷行业的空间还在,牌照吸引力也在。现阶段看,只是在消费贷款领域的业务空间暂时受到压制,但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并未根本上受损。
银行是受益方?
站在零和博弈的视角,一方利益受损,另一方必然受益。从资金方和场景方的二元对立视角来看,场景方受到限制,作为资金方的银行似乎成了大赢家。但如果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谈不上你受损、我受益。
所以,短期内来看,整个产业链都需要面对政策调整带来的压力:场景方的资金撬动能力受到限制,银行的联合贷款余额萎缩。作为一种反馈源,压力还会引发产业链各方做出调整和应对,在中长期内重塑各方话语权格局。
具体来看,新规落地后,大的流量方很难再以联合贷款的名义独占产品“冠名权”,出资银行也不再仅仅是隐藏在产品背后的资金方,有望更高效地实现用户转化。这也决定了,大流量方的话语权不断下降,大中型银行仍将是消费金融的主角(详见《开放银行走入死胡同?》)。但对于大量的中小银行来讲,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可能会更加边缘化。
联合贷款萎缩后,借款需求要么回到银行自有场景,要么回归助贷渠道,无论哪一个,借款人看中的都是银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用户口碑和贷款利率。而中小银行的贷款产品,恰恰缺乏市场影响力,谈不上用户口碑,利率也不占优。
在之前的市场格局下,大量的小银行可以躲在场景方的背后,依靠联合贷款快速崛起,消费金融营收占比快速提升。一旦失去了场景方这个屏障,真刀真枪地在全国范围内拼产品力时,小银行并不是大银行的对手。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大中型银行截获了流量,小银行失去了在全国市场博弈的机会。
所以,银行业内部会迎来更大的洗牌。
当然,小银行的定位本来也是区域市场,若能回归初心,立足区域,聚焦特色、做出特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谁是下一个?
在滤镜效应加持下,市场普遍期待谁是下一个“被强监管”的对象。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已接近尾声,强监管并非刚刚开始,而是即将结束了。也就是说,过去几年这种密集出台监管政策的阶段应该已经过去了。
回顾过往不难发现,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个人征信、高息现金贷先后被纳入监管,持牌机构的消费贷款只是最后一环。随着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管框架的形成,国内这一轮针对新金融的监管体系初步成型了,意味着未来几年内,监管重心将回归到政策落地与执行上来,不会再密集地出台新规了。
实际上,如果把眼光从金融领域抽离,不难发现整个宏观层面的大方向仍然是开放与创新,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发展思路。数字经济的深化发展、双循环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对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等,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创新发展机遇。这些,离不开金融科技巨头的深度参与。
同时,持续提升中国金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引领,这一点,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所以,对于强监管的影响,不必过度忧虑。监管与创新,从来都是你追我赶、动态平衡。既然是动态平衡,就不会静止在一点,随着当前对新金融的监管达到初步平衡,新一轮创新驱动的不平衡就已经开始了。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再次强调要打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创新空间”三原则并重。通俗理解,只要不挑战风险底线,对创新依旧是鼓励的。
对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而言,仍然可以也应该着眼于创新发展,把握有想象力的未来,而不必纠结已逝去的“美好”。
未来的机会是层出不穷的
滤镜效应下,市场尤其担心金融科技巨头的发展空间。其实,不要把巨头想象得太脆弱,政策重在拉平不同牌照间的监管套利问题,核心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各类主体。
面对更强的监管约束,无论如何,巨头应对起来都更从容。这两年的集中整治,以提高准入门槛为核心特征,很多中小机构因无法达到准入要求被迫退出,失去了持续经营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风险。相比之下,巨头遭受的只是业务波动,没有也不会伤筋动骨。
金融发展呈周期波动,撑过波谷,就能受益于下一个波峰。只要能持续经营,业务根基还在,要相信未来的机会是层出不穷的。

外汇投资理财有什么优势
外汇投资理财是近几年热门的投资项目之一,不管是新手投资者还是资深理财人,对外汇理财都青睐有加。那么外汇投资理财究竟有什么优势值得大家如此青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锤子财富2020-10-12 21:42:560000交易理论(4)内在势能——强度自反馈
强度自反馈,是我打造系统中的一环,进场位全靠强度自反馈,强度自反馈讲究的是最强者的自我反馈。就比如我在交易逻辑里写的全都是强度自反馈,虽然只写了我节奏博弈论的阻力十分之1,后面再慢慢写,精髓也还在往后面,现在的交易逻辑都是写基础的支撑压力。内在势能:“强度自反馈”强度自反馈,表现的是内在资金争夺的核心,有时候价格上涨得强,不见得他一定强,也许你追求的强度是陷阱。锤子财富2023-07-26 23:23:140000医美贷的“美丽陷阱”!
我们高估了人性,却低估了人的欲望。很多医美贷从业者曾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在错综复杂的医美分期利益场中,总是透露出对金钱的渴望和道德的冷漠,诸多的精心设计的浑浊骗局随处可见。“套路贷”和“骗贷”便是其中的两宗罪。消费者一不小心便可能陷入这并不美丽的“美丽陷阱”。招工套路贷李雪(化名)是一名大学毕业生,2019年12月在网上投递简历后,突然收到一份“月薪高达8万元”的总经理助理职位邀约。0000从吃饭看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常犯的四种错误
最近先后与两位朋友见面并相约一起吃饭,通过观察他们俩对待吃饭这件事情上,发现了大家在进行目标管理时经常犯的几个问题:目标不明确第一位朋友带我去吃饭时,他是没有一个明确目标的,想了几个都感觉不错,最后是决定走着看。第二位朋友是直接说,附近新开了一家重庆小面,评价不错,咱们也去尝尝,然后就直奔重庆小面去了。蚂蚁说成长2023-07-29 16:15:35
0000归纳整理法,四个步骤,带你系统掌握一本书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快速阅读的方法,很多小伙伴反映说,根据这些方法,自己的阅读速度确实是加快了,可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读完过一段时间后,书中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再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没读过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来做个读书笔记了,像我现在读完的书都会画一张思维导图,拿过这张图,这本书的内容就可以很直观看到并回想起来。蚂蚁说成长2023-07-30 14:41:1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