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哈之雾》(珍藏版)读书笔记
这是我的第179篇原创文章
本文已被推荐至雪球首页
两年以前,读过旧版的《奥马哈之雾》,以及任俊杰先生的另外一本著作《穿过迷雾》。任俊杰先生以“雾”为题,恰如其分。大众对于巴菲特的认知和理解,正是因为有“雾”,才会有“误”。任俊杰先生的这两本书,在我看来是研究巴菲特极好的工具书,带我们拨开迷雾的神秘面纱,完成从“误”到“悟”的升华。
《奥马哈之雾》(珍藏版)除了保留旧版原有的观点之外,还新增了对33个新话题的讨论。这本书基本上覆盖了大众对巴菲特认知的主要误区,下面以问答的方式,谈谈我的阅读体会:
1
1.如何清晰地描述巴菲特的投资框架?
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做好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程:如何看待市场波动、如何给企业估值。
按照主流的观点,价值投资的四大基石分别是: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能力圈。
作者独辟蹊径,把巴菲特的投资框架概括为“七层塔”:1.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2.正确对待股票价格波动;3.安全边际;4.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5.选择性逆向操作;6.有所不为;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
2.巴菲特是否使用杠杆资金?
巴菲特对于使用杠杆通常表现出审慎的态度。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在绝大多数时候,杠杆的作用仅仅是加速事物的运动”。即使更高的财务杠杆可以改善伯克希尔的业绩,但巴菲特丝毫不为所动。
作者认为,巴菲特使用的保险“浮存金”,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杠杆资金,甚至构成了伯克希尔的核心竞争优势。作者引用了199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里的一段话:
真正重要的是取得浮存金的成本。如果成本过高,那么浮存金的成长就可能变成一项“诅咒”而非幸福。在伯克希尔,我们的记录算是不错的了,32年来我们的平均成本远低于零。
纵观伯克希尔的保险浮存金规模,从1967-2007年,一直维系在公司净值23.48%-109.62%的高水位,对于推动伯克希尔净值增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可见,巴菲特并非不使用财务杠杆,对于零成本甚至负成本而且低风险杠杆资金的纯熟运用,正是巴菲特长期取得投资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同理,是否使用杠杆,也不是区分是否价值投资者的标志。
3.巴菲特是否“不行了”?
尽管巴菲特的卓越投资能力,早就被其无人企及的长期业绩所证明,但每当市场出现“异常”或“失效”时,总会有人拿短期业绩表现来说事儿:巴菲特不行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间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亦如此。甚至巴菲特投资中石油赚取超过8倍收益潇洒离场之时,还有人“嘲笑”巴菲特“卖早了”。
作者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股票投资既然是一项长跑运动,我们为何要在100米处宣布谁是胜利者?
以短期业绩论高下,显然是不科学的。评价一个人的投资能力,最起码要经历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通常而言,3-5年的滚动回报率,会比单一年度的收益率更具有参考意义。
4.巴菲特是否“今不如昔”?
巴菲特经营合伙公司期间(1956-1969年),年复合投资回报率高达29.54%,同期道琼斯指数只有11.53%,巴菲特遥遥领先18个百分点。
再看伯克希尔的业绩表现。1965-2018年,伯克希尔的股价增长超过2.47万倍,年复合收益率约20.5%。而且,后期的收益率水平远不如早期。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巴菲特“今不如昔”呢?作者认为,由于评估对象不同、评估期间不同、评估逻辑不同,两者不可简单比较。作者还引用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信的内容作出解释:
现在我们的股东权益资金规模已高达74亿美元,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可能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继续维持高成长。而随着伯克希尔的不断成长,世上所存的可以大幅影响本公司表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5.巴菲特是否依靠“内幕消息”赚钱?
不可否认,巴菲特的社交圈为他的成功投资带来了一些便利。巴菲特致股东信里有一个案例:巴菲特本来打算在转换期限到期前处置掉美国运通的股票,结果当时正好跟Hertz租车公司总裁Frank一起打高尔夫,Frank让巴菲特确信美国运通的公司卡业务是一项绝佳的生意。后来,巴菲特改变主意,开始追加投资,直至持有美国运通10%的股份。
但我们不难看出,社交圈提供的便利性,跟“内幕消息”并非一码事。巴菲特的任何一项投资,都是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作者认为,巴菲特的投资对象,大多是质地优良的“超级明星”企业,而且投资期限也比较长,这与“内幕消息”炒短线、赚快钱是格格不入的。
6.巴菲特为什么要投资二级市场?
前文提到,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就是把股票当成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于是不免就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将股票投资等同于股权投资,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搞实业呢?投资二级市场是否多此一举?
作者认为,巴菲特投资二级市场,至少有三方面原因:1.受保险法律法规限制,保险浮存金的投资有资本流动性的要求,必须投向流动性较高的有价证券;2.钱比主意多,单纯的股权投资不能满足伯克希尔庞大的资本配置需要;3.由于二级市场存在波动性,很多时候买下公司一部分股票,比买下整家公司更便宜。
7.巴菲特是否“无所不能”?
巴菲特被外界誉为“股神”,似乎无所不能。真实的情况却是,巴菲特只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认为,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就无法对企业股票进行合理估值,也无法在买入后对企业进行“定期体检”,价值投资就无从谈起。只有在“能力圈”内,才能把大部分“能力圈”外的企业排除掉,从而依靠极少的投资对象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2
8.递延税负是否是巴菲特选择长期投资的主要原因?
假设资本利得税是30%,投资回报率是20%/年,投资者在1965年初始一次性投资10万美元。考虑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股票每年周转一次。由于每年均须缴纳30%的资本利得税,2008年的净值为2798.39万美元(10万美元*1.14^43);
情形二:买入股票后一直持有至2008年。到2008年的净值为25397.65万美元(10万美元*1.2^43),一次性缴纳30%资本利得税以后,净值还有17778.36万美元。
由于递延税负的影响,情形二的税后净值远远高于情形一。于是,有人认为,巴菲特之所以采取长期投资策略,主要是出于递延税负的考虑。而中国市场没有实施高额资本利得税政策,因此不必照搬巴菲特长期投资的理念。
作者引用巴菲特致股东信里的内容,认为递延税负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这种简单的算术,就倾向于采用长期投资的态度。(1989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就算是我们选择在一个免税机构的平台上运行,查理跟我还是会坚持遵照“买入并持有”的策略。这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投资方式,同时也最符合我们的个人特质。(199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可见,长期投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递延税负也只是长期投资的副产品而不是主因。
9.市场上有哪些不同的投资“流派”?
作者形象地给三类投资群体“画像”:地上走、空中飞、水里游。
地上走:以巴菲特为代表,将股票看成公司的权益凭证,而不是交易凭证。回归事物本源,保持股票投资的原生态模式,因此称之为“地上走”。
空中飞:市场上90%以上的投资者,把股票看成是一纸交易凭证,热衷于追涨杀跌、波段操作,割裂了股票和企业的联系,因此称之为“空中飞”。
水里游:学院派投资,字里行间没有营业收入、资本支出,取而代之的是贝塔值、协方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完全不是一个话语体系,因此称之为“水里游”。
事实证明,学院派用贝塔值度量风险、认为市场有效、分散投资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10.投资是否“繁胜于简”?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能以简单的方式做好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去做,不一定能做得更好。就股票投资而言,复杂的操作不但不比简单的操作回报更高,甚至经常适得其反。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原理很简单:价值投资的思想看起来如此简单与平常。它好比一个智力平平的人,走进大学课堂并轻易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它也有点儿像你在神学院苦读了八年后,突然有人告诉你:你需要了解的其实只是“十诫”那点儿东西。
投资简单,但并不容易。作者认为,“不容易”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专业方面。巴菲特说,做好投资只需要学习两门课程:如何看待市场波动;如何给企业估值。然而这两门课程,并没有哪一门是非常容易get的。尤其是给企业估值,并没有一个万能公式,并没有一个投资圣杯,必须靠自己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
二是心理方面。追求一夜暴富、幻想不劳而获、设定不切实际的回报要求、过度自信、贪婪恐惧等众多人性中的弱点,都可能导致投资失败。
11.投资是否具有“高门槛”?
表面上看,投资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活动之一:有数以亿计的投资者活跃在市场上,投资者仅仅敲上几行代码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
作者认为,投资有着隐形的“限高板”。有八类人,受制于主观或客观条件,无法采用巴菲特式的投资策略:1.热衷于短期排名的基金经理;2.幻想一夜暴富的人;3.用输不起的钱去投资的人;4.性情急躁的人;5.认为自己足够聪明“高抛低吸”的人;6.临近退休或年事已高的人;7.借钱买股票的人;8.有大量内幕消息的人。
12.是否应该卖掉“高估”的股票?
巴菲特讲过,卖出股票有且仅有三种情况:1.发现更好的投资对象;2.股票的基本面变坏;3.股票价格高估。
那么,当股票“高估”的时候,投资者是否应该卖出呢?作者以巴菲特的“称重作业”为例,回答了这一问题:
1942年,巴菲特以38.25美元/股的价格,买入3股城市服务优先股,买入后价格即下跌到27美元。当股价回升到40美元左右时,巴菲特迅速卖出。结果没过多久,股价上升至202美元。
1951年,巴菲特以10282美元的成本购入盖可保险,第二年以15259美元卖出,年化回报率约48.4%。20年后,巴菲特卖出的这部分股票,价值高达130万美元。
1966年,巴菲特以0.31美元/股的价格买入迪士尼,一年后以0.48美元/股卖出,年化回报率约54.84%。到1995年,迪士尼的股价上升为66美元/股。
频繁的“称重作业”导致对优秀企业的卖出,让巴菲特后悔不已。1995年,巴菲特不无感慨地说:“不要轻易卖掉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
并不是说,股票高估了不应该卖出。而是应该注意到,对于优秀的企业,轻易下车可能再也等不到上车的机会。理性的投资人,其实并不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被高估。因为高估就意味着必然要面对是否卖出的两难选择,而正常估值下只需要静静持有就好。
13.买入股票后是否就不必再关注市场?
有人说,巴菲特投资法其实很简单,买入并持有嘛,买入股票之后就不用再关注市场了,等过10年再来看。
作者认为,长期持有并不等于把买入的股票“压箱底”。企业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定期体检。作者的逻辑很清晰:如果我们想通过长期收藏去提升一件古董的商业价值,我们至少也应当找到一件真品。如果收藏的只是一件赝品,就算放上100年,恐怕也没什么太大的收藏价值。
别忘了,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3
14.巴菲特是否很晚才成为富人?
关于巴菲特的财富,有两个为众人所熟知的事实:1.巴菲特90%的财富,是60岁之后才获得的;2.巴菲特99%的财富,是50岁之后才获得的。
原因很简单,随着本金的日益增大,资本积累会呈现出“复利加速”——以前需要10年才能赚到的钱,如今1年就能赚到,因为本金增长了10倍。
于是,有人据此推断,巴菲特是“慢慢变富”的,他年轻时可不是个有钱人。
作者经过测算,巴菲特17岁时,大约拥有相当于今天38.7万人民币的财富;26岁时拥有17.4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945万元人民币;35岁时个人财富达到68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6亿元人民币。
大致可以认为,巴菲特在不超过30岁时已经是千万富翁,在不超过35岁时已经是亿万富豪。
所以,并不是巴菲特年轻时不富有。只能说,相对于后来巴菲特全球第二富豪的身家,早年的财富“显得”微不足道而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15.巴菲特仅仅只是“股神”吗?
在中国,“股神”巴菲特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巴菲特其实并不“炒股”,他只不过是以一级市场的思路,去做二级市场的投资。而且,除了股票投资以外,巴菲特还擅长股权投资和保险业经营。
作者认为,巴菲特身上至少有三重身份: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股神”、作为CEO的管理大师、作为老板的资本家。
16.模仿巴菲特的投资操作可行吗?
作者认为,对巴菲特真正的模仿,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学习,而不只是在具体投资操作的“一招一式”上面。正如启功所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巴菲特的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五点:1.专注。从11岁到89岁,巴菲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投资上面,而对外界的干扰充耳不闻;2.理性。投资与其说是一场智力竞赛,不如说是一场看谁的行为更理性的比拼;3.独立。运用“内部记分卡”评价自己的投资,闻毁誉于无声,视涨跌如无物;4.坚守。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投资体系,更在于他长期的坚守和信仰;5.深谙风险。从长期来说,市场将出现非比寻常甚至诡异之极的情况。只要犯了大错,无论你过去有多少成功记录,都将会被一笔抹杀。
17.投资是否需要“高智商”?
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由于过高的智商(导致过度自信)而对投资造成伤害的案例并不鲜见,如长期资本的陨落。
18.巴菲特的成功是因为出生在美国吗?
巴菲特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成功是中了“卵巢彩票”,自己只不过是搭乘了美国企业高速成长的“顺风车”。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运气只是强者的谦辞。巴菲特说自己运气好,但试想一下,1930年出生在美国的老头儿,可远远不止巴菲特一人,为什么只有巴菲特成为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大师呢?
出生在美国,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出生在美国,跟出生在阿富汗,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一样的投资命运。
出生在美国,也并非获得投资成功的唯一选项。我们看到,中国自1978年保持了连续40年的高速增长,股市的投资回报其实并不亚于美国。尤其是优秀企业,如腾讯控股、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云南白药等,给投资者创造的回报均在百倍以上。
19.巴菲特真的对宏观经济漠不关心吗?
1966年,巴菲特在致合伙人的信中写道:“我不对股票市场总体情况和商业周期进行预测,如果你认为我能胜任这项工作,或者认为宏观经济预测对于投资非常重要,那么你就不应该参与本合伙公司。”
作者认为,巴菲特不关注(短期)宏观经济,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原因:1.短期测不准;2.即使能测准,也不会改变巴菲特的既定投资策略;3.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对长期投资成绩不构成实质影响。
那么,巴菲特果真对宏观经济一点都不关心吗?作者认为也不尽然。正是因为巴菲特长期看好美国经济发展,才会在历次股灾中果断重仓“买入美国”。
20.巴菲特的财富积累是否以抑制消费为代价?
如果有100万元本金,未来40年可获得15%的年化回报,那么40年后的净值将达到2.68亿元。但如果每年都从15%的投资收益里拿出1/3(5%的投资收益)用以消费,则40年后的净值为4526万元,仅为前者的17%。
这个案例说明,开源重要,节流也很重要。但节流也应该有度,因为人并非生来只为积累财富。人生追求的应该是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不可否认,巴菲特一直过着“极简”的生活,但这并非是刻意节省,而是生活习惯和性格使然。而且,到人生中后期,巴菲特的消费其实并不低。巴菲特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年轻时没有必要过度节省本该花费的金钱,去换取将来根本用不上的财富冗余。
冠亚说
关于《奥马哈之雾》这本书,任俊杰先生始终保持着非常清醒的态度。
他说,你可以不认同甚至不理会巴菲特,但不要误解了巴菲特。自以为懂,比不懂的危害更大,我想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
他还说,关于巴菲特的研究,谁能说自己不是在隔岸观火,不是在盲人摸象?没有谁拥有最终评判别人观点的资格与权力。从这个角度讲,一切见解都只是交流和探讨。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国内研究巴菲特的逐渐深入,有任俊杰先生这样务实的探索开先河,相信我们一定能穿越重重迷雾,看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合格的交易员,要具备以下7点 1,一套完整并且科学的交易体系!2
合格的交易员,要具备以下7点。1,一套完整并且科学的交易体系!2,良好的交易习惯!3,制定优质策略的能力!4,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客观的看待市场!5,有执行策略的能力!6,有自我调节状态的能力!7,善于总结,善于反省!锤子财富2023-07-27 10:54:250000揭秘骗子利用“微粒贷”进行诈骗的手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来源:大众新闻原标题:揭秘骗子利用“微粒贷”进行诈骗的手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揭秘骗子利用“微粒贷”进行诈骗的手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锤子财富2020-09-02 12:52: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