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17

从统计公报看中国海洋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锤子财富2023-06-05 20:54:400
海洋经济将丰富青年就业岗位。

我国海岸长度约3.2万公里,有1.1万多个海岛和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毫无疑问是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意义非凡。面对去年以来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国海洋经济显现出较强韧性和潜力。

远洋牧场新概念

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具体组成是: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4.6%;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36.5%;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58.9%。

有专家指出:消费需求有效激发了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对于中国城市经济景气的凝聚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海洋水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产量持续增加。2022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4%,水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40.6%,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高端水产品供给支撑我国水产品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

在生产方面,出现了远洋牧场的新概念。如“国信一号”,就是我国首创的船仔船舱式养殖高端深海养殖装备海洋牧场船。全船长达249多米,排水量达到13万吨,体型比世界上最大的航母美国福特号还要大。船上共有15个养殖场,约九万立方米,其容量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够养出3700吨鱼。不仅产量惊人,其养殖方式和特色也令传统的沿海养殖刮目相看。如黄鱼的鱼苗投入、投喂养殖和捕捞加工,都在这艘船上完成流程。这艘船经常停泊在大海深处,一天24小时不断循环新鲜海水,加上完善的自动化设备,标准化的养殖流程,不仅养出的大黄鱼品质优良,口感接近野生;而且船上工作人员只有35个人,即平均每个人可以养105吨黄花鱼。

国信一号远洋牧场,让我国相关行业开始超越西方几个深海养殖的大国水平,从最大的深海养殖装备制造国,进入高端深海养殖装备前列。这也让我国深海养鱼从几十年前的构想蓝图变为现实,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中国特色新路径。市场收益也十分喜人,仅去年国信一号就年产3700吨渔获、价值3亿元,纯利润超过6000万元。目前中国还有多艘类似国信一号的大型远洋牧场正在建造,有的设计规划能力最大能达到30万吨级,并且可以全天候地饲养大黄鱼、三文鱼、石斑鱼等经济价值高的海洋鱼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我国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深蓝经济”的新战略。可以说,中国的深海、远洋移动牧场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将为14亿人的餐桌安全与营养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来源和保障。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造船企业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还曾经向挪威的三文鱼养殖公司Nordlaks交付了一艘造价8亿元的超级深海养殖工船。该船在2020年下半年交付后,被挪威公司命名为“JosteinAlbert”(简称JA),用来进行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项目,至今仍是欧洲最大的海上养殖工船。在三文鱼养殖领域,挪威一度是世界第一水平,但因为其国内近海水域开发已经饱和,要想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就只能往深远海里走,也就是采纳了中国近几年经常向合作方提及的远洋牧场新概念。所以,向海图强已经成为可实现的现实目标,不仅丰富国内消费市场,而且赢得国际竞争力。

主导产业竞争力

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特别是随着海洋工程装备的迭代升级,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如甬舟跨海铁路、杭州湾跨海高铁大桥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新阶段。这些海洋工程项目,对“一带一路”国家也产生了示范作用,特别是东盟成员纷纷和中国政府、建设企业达成新的援建合作。

同时,海水淡化、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增长,2022年增加值达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截至2022年末,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9.9%,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沿海地区风电增量的比重近30%,有效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能源供应结构。

中国东南沿海不仅是科技、经济和财政的出色区域,也是海洋经济的领军区域,江苏省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案例。

近期发布的《2022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为9046.2亿元,首次迈上9000亿元台阶,比上年增长7.4%。按现价计算,其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9.6%,对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凸显。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6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989.6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41.6%和55.2%。

江苏省在海洋经济对外辐射方面,也走在前列。公报显示:江苏省13个海洋产业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优势明显的三大产业。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顶住国际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进出口稳定增长,江苏抓住机遇提速海洋交通运输集疏运体系建设,全年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48.1亿元,沿海沿江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1个,集装箱通过能力增加338万标箱;沿海沿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73.2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1%、8.3%;海洋货运量4.1亿吨,海洋货物周转量589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9%、5.1%。全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499.6亿元,占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9%。

江苏已经成为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2022年,全省造船完工量为325艘174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1%,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8%,占全国份额的46.0%。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镇江高新区动力船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经初步核算,全省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48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28%,比重为国内最高。

笔者也在调研中发现:江苏经济的活力之一,就是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得相当活跃。特别是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的增速,2022年均超过了10%;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12.6%,显著高于主要海洋产业增速,对海洋产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1%。其中,海洋电力业增速最快,其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62.2%,海上风电发电量占全省风电发电量58.7%,比重为国内最高。

海上就业需开发

我国海洋经济强劲复苏,海洋资源供给稳定提升。表现在: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3万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国民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2%。一季报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9个,批准用海面积约16.6万亩,涉及投资额约880亿元。

海洋渔业生产稳步增长,“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一季度新增国家级远洋牧场示范区16个,涉及海域面积共超过11.3万亩,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4%,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4.9%。

海洋油气产量平稳增长,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6.5%,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进入建设阶段,渤海湾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建造取得新进展。

笔者和多位智库人士充分交流后一致判断: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这个数字意味着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也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入海洋经济强国的行列。与此同时,海洋经济也将丰富青年就业岗位。

就业,是目前最大的民生课题,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企业界、经济界都在谋求经济景气的凝聚和复苏。笔者在近期的调研中发现: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但有关部门还没有将海上或涉海就业岗位的供应,向全社会进行合理的发布或提出新建议。如笔者就看好我国沿海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岗位供应,其技术上也具有可操作性。新中国海洋保护区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即在渤海海域划定的蛇岛自然保护区,其后我国大规模兴起海洋保护区建设。199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批海洋保护区,包括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以及南麂列岛。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250余处,面积达1200多万公顷,约占我国管辖海域总面积的4.1%。这不仅值得就业群体关注,相关高校在已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也完全可以针对性地予以新岗位培训。

笔者在调研中获知:我国由海洋部门主管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4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67处,覆盖沿海11省市区,保护对象涵盖珊瑚礁、红树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这些海洋自然保护区,都可以开发成滨海旅游区。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范例。经当地管理部门考证:曹操东征归来,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的就是昌黎黄金海岸。这里还是动物界活化石文昌鱼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浅海10~12米等深线附近栖息密度达到1035尾/平方米。这里也是“世界珍禽”黑嘴鸥的北方主要迁徙栖息地,昌黎黄金海岸滦河口一带是世界上仅有的4个黑嘴鸥主要繁殖地区之一。此外,这片区域还生活着丹顶鹤、大天鹅、鸥类、白鹭、鸻鹬、鹊鹞等众多珍贵鸟类。因此,当地政府也认为岗位设置完全可跟上。

海洋保护区的兴起,一方面积极构建起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蓝色屏障,为人类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美丽神秘的海洋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欢乐,还能带来资源与财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人前赴后继投身于海洋保护工作,如大学生、中学生们都会主动去做志愿者加入“净滩活动”。这让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青年群体以及孩子们长大后也可以到大海、到岸线去工作,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中获得合理的回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