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近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为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本一季度汽车出口量为95.4万辆,同比增长5.6%。今年一季度,中国在汽车出口量上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乘联会曾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400万辆,同比增长近30%,有望在今年全年赶超日本汽车出口量。
中国汽车出口正逐渐走强。2002年,我国全年汽车出口仅有2万辆;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百万辆,此后,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最近两年,这一局面发生变化。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达到201.5万辆,超越韩国,位居日本和德国之后;2022年,中国汽车全年出口31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记者任玉明拍摄
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7%,同比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在2022年进一步提升至11.6%,今年一季度已经高达17.6%。
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曾向媒体表示,当上述比重提升至20%,中国离汽车强国的目标就不远了。
芜湖一位汽车外贸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近年来汽车出口量的大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在全球面临芯片、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供应受限的大环境下,欧美、日本等地汽车企业产能缩减,而我国汽车行业在保供方面依旧做得比较好,填补了全球汽车、新能源汽车供给不足的缺口,从而获得了巨大增量。除此之外,发展引领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我国汽车出口的一大增量。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为23.2%。去年,上述比重为21.9%。
“目前,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虽然与燃油车仍无法相提并论,但增势迅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上述外贸商向记者指出。
在刚刚过去的4月,我国汽车出口仍保持良好势头。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4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量为37.6万辆,环比增长3.3%,同比增长1.7倍。2023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量为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其中,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0万辆,环比增长28.6%,同比增长8.4倍。1~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
4月,在整车出口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上汽集团依旧排在第一,出口量达8.2万辆,同比增长1.6倍,占我国汽车总出口量的21.8%。而从去年以来加速发展海外市场的比亚迪,出口同比增速最为显著,4月出口量达1.5万辆,同比增长了15.5倍。
乡村区域推广政策陆续落地 充电桩概念股表现活跃 机构称市场维持高景气度
截至发稿,泰永长征涨停,英可瑞涨超6%,豪恩汽电、润健股份、能科科技等跟涨。8月17日早盘,充电桩概念股表现活跃。截至发稿,泰永长征一字涨停,英可瑞涨超6%,豪恩汽电、润健股份、能科科技等跟涨。消息面,据中新网报道,浙江目标到2025年,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乡村不少于90万个,满足4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其中建设公共充电桩达到12万个,乡村地区不少于2万个。锤子财富2023-08-17 10:54:1100002023年夏粮收购政策发布: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价标准
要严格执行质价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4月28日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的通知》,对夏粮收购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0006年度业绩预告“不靠谱”,月内近40家上市公司收“黄牌警告”
截至7月21日,本月以来至少有40家上市公司因2022年度业绩预告收到交易所的监管函。中报季即将于8月份拉开帷幕,作为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上市公司在后疫情时代恢复如何也将见分晓。而在此之前,业绩预告成为投资者管窥中报表现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在中报披露之前“刷脸”一波行情,尤其是涉及大幅预增或扭亏为盈等。7月份以来,A股市场已有近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业绩预告,超半数预喜。0000基础科学如何作用于大模型、量子计算,专家们强调了数学的重要性
近些年再次兴起的人工智能对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大有裨益,但其基本原理还有待数学家深入研究,丘成桐认为,如果能弄清原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畴将大得多。当前科学研究已进入交叉时代,基础科学如何为实际应用解决问题?未来基础科学将与哪些学科产生交叉?在7月24日开幕为期三天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上,包括首位获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在内的海内外多位科学家围绕“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展开讨论。锤子财富2023-07-26 22:47:370001专家:平台企业2021年净创造就业约2.4亿,缓解青年就业压力
据其测算,2021年,以微信、淘宝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内涵式直接创造就业约9000万,内涵式间接创造就业约2.4亿,外延式带动就业约1200万。“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2021年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