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密集调研,新一轮稳经济政策“在路上”
3月份CPI、PPI双降以及核心CPI低迷,市场上关于“通缩”的担忧加剧。
有分析认为,通缩趋势正在快速显性化,CPI年内可能进一步大幅下降;也有专家指出,不能简单地把当前物价低位运行判断为“通缩”,随着消费需求回升,发生通缩的可能性不大。
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需求不足和预期不稳仍是主要矛盾。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近期,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宏观经济主管部门密集调研,接连召开经济形势地方、行业协会、专家座谈会等,围绕当前经济运行情况、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听取意见,稳经济政策有望上新。
专家认为,我国宏观政策有必要延续扩张基调,着力于改善预期和扩大内需,以提振消费为抓手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链条。避免预期转弱长期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夯实房地产市场复苏基础,防止经济陷入通缩风险。
“通缩”担忧加剧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走弱等因素影响,3月份CPI同比上涨0.7%,自2022年3月以来首次降至1%以下。PPI同比下降2.5%,降幅较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已连续6个月处于通缩区间,且跌幅连续3个月扩大。
同日央行发布的的金融数据则大超市场预期。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
机构分析,社融信贷数据与通胀数据之间的确存在一些矛盾,揭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内生结构性问题可能较为突出,值得警惕。低迷疲弱的通胀数据表明生产端的旺盛并未有效转化为实际需求。当前及后续一段时期的政策导向应是,在稳定企业端的同时,继续突破消费端。
中金公司指出,通缩包含但不止包含物价放缓,还要结合“两个特征、一个伴随”(物价持续全面下降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以及伴随经济衰退)来判断,当前物价下降既不全面亦难持续,货币供应创新高,经济已步入复苏。目前物价放缓主要是基数、输入性和成本驱动的,而新增因素已企稳回升,代表内生需求的金属与服务价格亦上行,且服务涨幅和大城市贡献或未完全在CPI中体现。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需要先厘清通货紧缩的定义。通缩一般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下降持续时间需要超过一定时限,比如半年以上。衡量标准是绝对物价水平的下降,即物价总水平增速负增长。衡量指标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平减指数较合适,即要用包括CPI和PPI在内的综合通胀指数。
他分析,参考上述标准,我国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较小,一方面,CPI同比涨幅和PPI同比涨幅在二季度触底的概率较大,尤其是PPI增速较低,所以不排除综合通胀指数短暂为负的可能,但综合通胀指数不会持续两个季度及以上,预计会随着CPI和PPI的回升而走高。另一方面,如果剔除高基数和能源食品等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核心CPI已经企稳回升,预计随着服务业的持续恢复,核心CPI还会走高。
稳经济政策有望上新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近日,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先后主持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地方、行业协会、专家座谈会,围绕当前经济运行情况、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等听取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
财政部日前也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财政形势,听取专家对做好当前及下一阶段财政工作的政策建议。专家代表李扬、张宇燕、马海涛、朱青、张连起、时建中、郑新业、陈道富在会上作专题发言。
工信部也在积极部署新一轮稳增长,密集调研工业企业,接连召开重点工业大省座谈会、部分工业企业座谈会、重点行业协会座谈会等,细化稳增长举措,在挖掘政策潜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企业培育、加力助企帮扶、强化监测调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业经济运行全面好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加。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鼓实劲、干实事、见实效。切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创造性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使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发布的报告认为,鉴于制造业投资承压增长、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和出口趋势性回落,消费反弹和基建投资将成为后续经济复苏的两大支撑。我国宏观政策有必要继续着力改善预期和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防范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通缩风险。
对此,上述报告给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多措并举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二是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等;三是巩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四是构建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的新发展模式。
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涉及这些细分领域
截至2024年3月底,1926家外资企业获准在华经营电信业务。中国电信领域的对外开放再进一步。工信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下称《通告》)及《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方案》。根据《通告》,我国将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率先开展试点,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等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0000“淘金热”下黄金主题ETF继续起舞,资金却在悄然撤离
大批“淘金者”涌入,黄金赛道是走是留?黄金价格走强并创下历史新高,黄金股涨势良好,带动黄金主题ETF业绩水涨船高。截至3月13日,16只黄金主题ETF年初至今均实现上涨,其中,上涨最多的黄金股ETF(159562),年内涨幅22.26%,最低的上海金ETF(518600)收益率也有4.46%。0000商务部: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领域经贸合作水平
郭婷婷指出,加快推动数字支付、智慧物流等新领域发展,与伙伴国共同提升数字发展能力,共享数字发展机遇。10月10日,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在发布会上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顺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大势,以“丝路电商”为抓手,提升与共建国家数字领域经贸合作水平。0000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徽商银行2022年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2年,是徽商银行改革转型、经营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挑战,该行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在2022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答卷。0000企业年金20年仅覆盖3200万人,业内呼吁向中小企业扩面
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企业年金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作为我国首个实行市场化投资体制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企业年金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