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辟谣意大利建厂:仅是初步接触
针对赴意大利建厂的传闻,东风汽车集团(下称“东风汽车”)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东风汽车和意大利政府只是初步接触,尚未开展实质性接触。
近期市场消息显示,作为支持东风在当地新建工厂的条件,意大利政府要求东风汽车同意在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方面采取措施;此外,意大利要求东风生产的每辆汽车45%的零部件都来自意大利。
但东风汽车方面表示,建厂条件商谈中,如网络安全、数据保护、45%的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等内容,东风汽车均未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今年以来,正大力推进海外布局的东风汽车频频被传将赴欧建厂。4月曾有消息称,东风汽车欧洲业务负责人透露称,东风汽车正考虑在意大利建立一家年产能超过10万辆汽车的工厂,并已与意大利政府开始谈判。当时,东风汽车集团方面对此进行了辟谣。
目前,东风汽车旗下的岚图汽车、猛士科技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已进入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地区市场。
根据规划,东风汽车将向北欧市场导入7款新能源产品,覆盖豪华、高端和主流电动车市场,计划到2025年合作建设34个营销服务网点,实现对北欧市场的全覆盖;东风旗下的高端品牌岚图汽车则计划到2030年,布局世界六大洲,进入全球六十国,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海外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
当前,出海已经成为众多中国车企的共同选择。相较于内卷的国内市场,海外汽车市场目前竞争并不充分,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对更好的利润回报。同时伴随着海外销量的逐步提升,多家车企于近期宣布将在海外建厂或生产,其中东南亚和欧洲成为热门选择。
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奇瑞等接连布局欧洲、日本、澳新等发达国家市场,长安、长城等车企则在东南亚设立工厂,打入这块原本属于日系车的“腹地”,进行本地化生产;上汽、零跑等亦被传出将在欧洲建厂或生产。此外,今年年初,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企业也宣布将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的布局,扩大在欧洲和中东市场的布局。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回顾中国车企出海的历程,多数都走过从产品直接出口到建立本土化生产、销售、研发、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产品直接出口在发展初期能快速切入目标市场,而建立本土化供应链体系能更好地了解目标市场、绕过关税等壁垒、降低运输成本等。
“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出口量和海外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会遇到不同国家之间的需求差异和国别政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国内某车企的海外业务负责人表示,中国产业链公司必须要未雨绸缪,必须要提前到海外做布局,包括生产、研发、本地化等等。”
A股“市值一哥”易主!中国移动市值超越贵州茅台
截至发稿,中国移动涨逾4%,最新市值21925亿元;贵州茅台涨1.19%,最新市值21780亿元。4月17日,中国移动持续拉升,市值超越贵州茅台,成A股市值最大公司。截至发稿,中国移动涨逾4%,最新市值21925亿元;贵州茅台涨1.19%,最新市值21780亿元。同时,港股中国移动股价不断拉升,截至发稿,该股涨1.79元,报68.15港元,最新市值14562亿港元。锤子财富2023-04-17 11:01:180000一份财报让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美团创下三年来低点,原因何在?
机构下调目标价,在于美团认为第四季度餐饮订单和即时订单增速会放缓。11月29日,在发布三季度财报后的第二天,美团港股迎来大幅下跌。至11月29日港股收盘,美团股价下跌12.18%至90.45港元,股价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总市值降至5648亿港元。11月28日发布财报前,美团港股下跌超5%,两天内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锤子财富2023-11-29 17:59:350000发改委等八部门: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0000王毅同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卡梅伦通电话
王毅表示,中国始终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外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卡梅伦通电话。王毅表示,中英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平稳定都负有重要职责。中英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对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也具有战略性、全球性意义。中英互为发展机遇。希望英方树立正确对华认知,把握好中英关系发展的大方向。0000半年盘点|生物医药资本寒冬还未过去,企业并购若隐若现
2023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融资事件以及融资金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23年上半年,市场期盼的医药行业资本市场回暖并未到来,多家生物药企的股价还在深度调整中。这直接影响到行业的融资,2023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融资事件以及融资金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当前,生物药企能实现自我“造血”能力的仍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仍需要借助外部融资来研发。面对资本市场的寒冬,行业的并购若隐若现。融资继续缩水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