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16

绿色金融核心任务转变,顶层设计再完善

锤子财富2024-04-16 14:38:220
推动中央银行资产配置绿色化,逐步将可持续性纳入外汇储备长期经营管理目标。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央行等七部门日前印发最新指导意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顺利实现“30 60”双碳目标指明方向。

在主要目标上,《意见》制定绿色金融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明确未来五年要建成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同时,《意见》明确,丰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推动中央银行资产配置绿色化,逐步将可持续性纳入外汇储备长期经营管理目标,继续投资绿色债券。

市场专家分析,《意见》明确提出我国绿色金融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为我国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初步构建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旧版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大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制度基础。

7年多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7年间的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3.4万亿元,在过去7年里,新发行绿色债券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表示,旧版指导意见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前瞻性地引导金融系统支撑了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核心任务。

据中金公司测算,过去几年,绿色、基建、制造和普惠等相关贷款大幅增长,占新增贷款比重已从疫情前的30%多上升至2023年初的70%多,绿色金融等政策性金融发力维持了信贷合理增长,缓解了房地产贷款下滑对经济的影响。

绿色金融核心任务转变

进入绿色转型的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核心任务也从注重“量”逐步向提升“质”转变。

从内容来看,《意见》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首先,设立了绿色金融中长期目标,帮助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并据此作出更长期的行动规划。

其次,对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加强研究,逐步扩大适合参与碳市场交易的金融机构范围。在彭文生看来,这将有助于扩展绿色金融产品的边界。

另外,《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对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做出明确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我国转型金融标准研究、产品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为高碳行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在“安全降碳”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占比不断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在《指导意见》的指引下,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将实现深度融合,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王遥表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凝聚多方合力有序减碳。特别是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而言,不仅需要与监管部门政策及各部委出台的绿色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协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也需做好政策对接、责权划分及相互配合。如此,才能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

信息披露质量要求提升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亮眼,但仍存在优化空间。比如,企业主体绿色信息披露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分析识别能力不足,绿色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剧绿色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意见》中对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高度重视,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提升。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在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环境绩效表现和风险管理的同时,将有效引导资产投向绿色低碳项目。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性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

王遥表示,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产品研发及落地,优化资金配置,推进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

彭文生认为,《意见》强调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突出了金融系统开展碳核算对于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重要作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