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大方但催生无效,新加坡生育率依然跌破了1.0
即便有大额的生育补贴,但新加坡的年轻人似乎并不领情,生育率依然持续下滑,每年新公布数据时,都毫无意外地触及新的低位。
根据新加坡日前公布的数据,2023年新加坡总和生育率初步预估值为0.97,首次跌至1.0以下。总和生育率通常简称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一般认为,如果生育率长期低于2.1,将无法实现人口更替,人口会进入下降通道。对此,精明的新加坡政府早已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应对人口危机,包括设立各种“生娃”补贴,以及引进外来人才填补。
不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周士新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加坡鼓励生育的措施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但效果并不明显。除了养育成本较高之外,现代生活压力大、家庭观念逐渐淡化等方面的原因也越来越明显。

生育率持续下滑
早在十二年前,即2012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警告过,如果不能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新加坡“将会垮掉”。2012年新加坡的生育率为1.29,虽然有李光耀的预警,但依然难挡生育率下降的大趋势。
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日前透露,2023年有2.65万对新加坡居民结婚,新生儿为3.05万人。整体而言,近五年的结婚人数和新生儿数量,都低于前一个五年。
英兰妮还表示,造成新加坡生育率走低的因素,有些是暂时的,比如一些情侣因新冠疫情延后婚期,以致推迟了生育计划。不过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对于这一情况早有预判,推出了疫情“生娃”特别奖励,但如今看来效果并不明显。
在2020年10月新加坡宣布,凡是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出生,符合条件的新加坡籍新生儿,可获得政府3000新加坡元(约合1.62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补贴,以鼓励在疫情期间生育,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在疫情结束后,新加坡在实际操作上保留了3000新加坡元的额外奖励。
如今,在完成出生登记后,新加坡政府向新加坡夫妻生育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分阶段发放每孩1.1万新加坡元(约合5.93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奖励,向第三个以及之后的孩子每个发放1.3万新元(约合7.01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除了一次性补贴外,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种类繁多的育儿补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儿童发展账户(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在父母为新生儿申请一次性生育补贴后,政府会为新生儿自动开通儿童发展账户,并存上第一笔启动资金5000新加坡元,此后只要父母每存上一笔钱,政府就会往账户内存上相同的数额,不过账户金额有一定上限。最重要的是,这笔资金专款专用,父母不能随意提取,只能用于孩子的教育和医疗等指定用途。
然而新加坡政府也明白,虽然提供各类补贴,但依然难解生育率下跌的难题。英兰妮表示,一些夫妻担心养育孩子的开销,对成为好家长感到压力,或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而更多年轻人向往追求其他人生意义,不把婚姻或养儿育女视为重要的人生目标。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穆峥此前也表示:“虽然政府会给补助金,公立教育也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人人力争上游的社会,单靠政府和学校远远不够。新加坡商场里盈利最高的,往往是各种儿童教育机构。”她以自己为例,有两个孩子,小的刚出生,大的上小学,在学钢琴和画画,“家长们都忙得焦头烂额”。

根据统计,新加坡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5小时上下,时长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也把新加坡列为了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
类似的问题也在拉低其他亚洲国家的生育率,其中尤以日韩最为显著。
韩国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去年新生儿数与总和生育率双双创新低,韩国2023年新生儿人数为23万,总和生育率0.72。
少子化严重的日本去年新生儿数量也创历史新低。日本厚生劳动省表示,日本出生人口减少的速度超过预期。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2月27日表示:“日本出生率下降的情况非常危急。到2030年,未来6年左右的时间里,年轻人的数量将迅速减少。”
日本厚生劳动省2月27日发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为758631,较2022年减少5.1%。由此来看,预计2023年日本总和生育率也将低于2022年的1.26,再次创新低。
谨慎的移民政策
解决人口问题,各国政府惯用的策略通常有两个方向,除上述提到的鼓励生育外,加大外来移民也是解决之策,不过新加坡并没有向外国移民“大开门”。
周士新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新加坡确实也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劳工和专业人士来缓解人口问题,不过这也产生了认同和接受度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
英兰妮表示,新加坡将继续以谨慎斟酌和稳定的步伐引进移民,以减缓公民人口结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她说,“支持人民结婚生子,依旧是我国的优先工作”,“谨慎管理的移民政策是重要的辅助措施,来减缓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她透露,2023年有约2.35万人获得新加坡公民权,有3.45万人获得永久居民权。从2019年至今,平均每年获得公民和永久居民权的人数,较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的每年平均人数略高。
新加坡是地区乃至于全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吸引外籍人士到新加坡进行投资或寻找机遇。随着外籍人才的大量涌入,相比其他国家的求贤若渴,新加坡有了不一样的烦恼,必须通过提高移民门槛,来把控节奏。
新加坡在3月4日宣布,外籍人士申请就业准证(Employment Pass)的月薪门槛从明年1月起,将从目前的5000新加坡元(约合2.68万元人民币)提高到5600新元(约合3万元人民币)。就业准证主要是针对外籍专业人士和高管发放的工作签证。
新加坡政府表示,新政策是为了确保外籍雇员素质并为本地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除了针对高收入群体,新加坡4日还出台政策,要求在海事造船业增加雇用新加坡人。
近年来,新加坡已经多次出台政策,限制外籍人士过快涌入。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在去年3月还修改全球投资者计划(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大幅提高新加坡永久居民权的投资门槛。
在新一波涌入新加坡的移民中,较多的是富裕人士与高端人才,引发了当地民众和社会的关注。在疫情后新加坡的房价和房租暴涨。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租金最贵的地方之一。为此在去年4月,新加坡将外国买家的印花税提高了一倍,达到60%,重创了海外买家的兴趣。
通过对移民政策的调整,新加坡试图在人口和人才问题上达成新的平衡。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在去年曾表示,要给新加坡打造更大的舞台,必须全力培养本地人才,并且继续吸引最好的企业和顶尖的人才,外来人才和本地劳动队伍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美联储货币政策与美债规模的扩张
美联储超发美元以及财政部超发国债,其实都是美元特权地位持续演进的客观结果。今年以来市场针对美联储降息的预判之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美国国债历史性突破34万亿美元,遭受多方诟病,正在进行中的美国大选也可能让外界在两件事情上增加更多的敏感性猜测。表面上看,降息也罢,发债亦好,彼此的确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但若将美联储与美财政部、货币政策与债务发行放在一起思考与观察,便可看出些许的微妙与端倪。0000外交部:中方将为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得到全面、公正、持久的解决作出努力
中方将继续支持一切有利于推动对话恢复和平的努力。在今天(23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表示,目前巴以冲突仍在持续升级,加沙局势十分严峻,武装冲突呈现蔓延之势,外溢效应正在扩散。我们赞赏埃及为推动局势降温所作的努力。在当前的紧张局势之下,此次巴勒斯坦问题开罗和平峰会重要及时,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出席了会议,并介绍了中方的立场。0001这份数据,将决定美联储是否按下加息“暂停键
经济企稳需求回暖,机构预测美国4月CPI将维持在5%。作为本周市场最关注的指标,当地时间周三,美国将公布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这也是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首份通胀报告,数据表现将揭示美联储是否进一步抑制了物价上涨。虽然经济数据近期有企稳迹象,但有关紧缩周期下衰退的担忧依然反映在了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定价上,因此通胀路径将成为美联储下一步政策的关键因素。通胀降温或遇阻锤子财富2023-05-09 08:03:050000IPO继续收紧,新股“高开低走”态势依旧|新股观察
上周上市的4只新股中,有3只首日实现翻倍涨幅。9月4日-9月8日当周(下同),沪深两市共有4只新股上市,创业板2家、沪市主板1家、北交所1家,数量与上周相同。当周上市的4只新股无一例外都在首日有较好股价表现。除北交所上市的力王股份(831627.BJ)外,其余3只个股上市首日均股价翻倍。0000聚焦进博会|中外医疗企业密集签约,创新生态建设成趋势
随着药品监管与审批制度的改革,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发展壮大的快车道,推动了合同生产业务的需求持续增加。11月6日,进博会进入第二天。这也是企业合作签约数量最集中的一天。在医疗器械及制药等领域,跨国公司正在拥抱本土创新。生物医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是历届进博会的热点关注领域。近年来,随着药品监管与审批制度的改革,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发展壮大的快车道,推动了合同生产业务的需求持续增加。锤子财富2023-11-06 21:14: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