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15

“市场是最稀缺资源”,如何理解外贸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外贸新年展望

锤子财富2024-01-31 19:58:450
"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打造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国际机构普遍预测2024年世界经贸发展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要如何研判2024年中国外贸形势?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1.76万亿元,展现了较强韧性。特别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了30%,出口商品结构在持续优化。

1月26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做好四方面工作:抓紧出台新政策;加快培育新动能;助力开拓新市场以及释放进口新潜力。

“不但要扩大出口,还要扩大进口。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王文涛表示。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优势会更加明显。

“一方面优势明显意味着内需扩大,吸引外资。”崔凡解释道,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最终促使自身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上,产生比较优势。

202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1.76万亿元,展现了较强韧性。(新华社图)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王文涛表示,要释放进口新潜力。

“我们将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发挥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做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他表示,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打造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崔凡解释道,要重视超大规模市场和本地市场效应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关进口,也有关出口。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

崔凡解释道,简单而言,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下,某些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特征,该产业将会到中国集聚,一方面,在集聚过程中,可以更加便利地接触中国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市场,但在超比例集聚/生产后,除了供应中国市场之外,其产能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促发了该产业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言以蔽之,内需大,会促进相关产业占领更多外需。”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就是为何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譬如风能、电池等产品,以及此前的通信设备行业等,能够产生出口优势的重要原因,背后有庞大的内需支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非常努力,产品迭代很快,供应链也跟着发展起来,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消费者逐渐接受等原因,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具备了很好的竞争力。

“同时,由于我们的供应链规模化、系统化、体系化,成本较低,这样非常有利于中国电动车出口。”他解释道。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6万亿元,达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4年的世界经济增速从去年10月预测的2.9%上调至3.1%,2025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则预计为3.2%,2023年为3.1%。

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道,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还在持续增加,在中国经济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保持时间越长越好的情况下,我们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优势就能长期发挥,对制造业,特别是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制造业的优势培育,也可以越来越明显。

崔凡举例称,在全球互联网市值靠前的企业,多为中美企业,并无欧洲企业,其原因就是欧洲没有规模经济,无法发挥,又如印度,虽然内需潜力大,增长速度快,但其整个市场规模为中国的1/5,而日本的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在下降的;美国虽然是大规模市场,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会上升了,“所以真正的具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加内需潜力的就是中国市场”。

比较优势如何养成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外贸方面,货物进出口在高基数基础上以人民币计实现了正增长,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同年,我国中间品进出口占比达到61.1%,保持在历史高位。

王文涛表示,横向看,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7.5%,对比之下,我国外贸表现好于全球整体水平,也好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

崔凡对记者介绍,要关注外贸的韧性,关注外贸占全球份额的比重,关注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近期一系列数据显示,制造业向中国的集聚还在进行,“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去风险’因素受到太多影响,我们的制造业还是在稳健增长,这说明其韧性。”他称。

他介绍道,譬如虽然目前美国在推动其制造业回归,且美国的制造业在过去两年中出现了投资增长,但实际上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幅较快。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为31.4万亿元,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并且,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时隔多年终于实现正增长。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

202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96%。

“在2021年之前,中美的相关数据(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都是下降的,不过彼时中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是上升的。但是2021年时中国企稳了,而且还提升了。”崔凡解释道,在2021年和2022年两年中,中国数据的提升幅度比美国要大,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进一步的集聚并没有停下来,“虽然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出去了,其中包括中国到美国的制造业出口产品,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外投资的一些主动转移,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新的向中高端攀升的增长点,譬如来自汽车和船舶业的订单。”

崔凡并表示,若希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固定成本投入高,最重要的固定成本是研发成本,这是有创新型产业的特征,“我国的产业结构要朝着创新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同时,在有比较优势的同时,就会有比较劣势。他表示,我们仍要在一些环节上进行全球价值链合作,扩大我们的进口质量,不去追求过分顺差,这样的话“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的资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