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基建投资“似弱实强”稳经济,今年形势如何、重点在哪
为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稳住经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这明显低于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9.4%)。2018年以来中国基建投资增速告别两位数增速后出现连续大幅下滑,2022年首次出现逆势反弹。
从数据来看,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明显低于2022年,是否意味着基建投资力度比2022年弱呢?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第一财经,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增速回落主要源于基建投资统计的是名义值,而2023年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负增长3%,剔除价格因素,基建投资实际增速在9%左右,远高于2022年基建实际增速。
“也就是说,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似弱实强’,有效对冲了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继续在稳增长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王青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6%。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2023年基建投资对于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投资下降的背景下,总体固定资产投资仍能实现3%的增速,成绩来之不易,其中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对此形成了有力支撑。
他表示,2023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长8.2%,低于2022年的11.5%,但这主要受基数效应干扰,2023年广义基建投资的实际力度要强于2022年。2022年11.5%的高增速是建立在2021年0.2%的低增速基础之上,而两年平均增速只有5.7%,这低于2023年8.2%的增速。
2023年基建投资有何特点?
罗志恒表示,具体来看,电力、燃气、铁路运输、水上运输、仓储等行业成为基建投资补短板的重点,增速分别高达27.3%、16.7%、25.2%、22.0%和27.5%,为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增强能源供应和物流仓储等方面的保障。
“2023年基建投资的主要特点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增速回落,而以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基建保持高增长。”王青说。
中债资信企业与机构部负责人孙静媛告诉第一财经,基建投资方面,2023年以来,在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和专项债发行提速背景下,国内经济持续修复,尤其风电和光伏电源投资增速突出,对广义基建投资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一些困难挑战。而稳投资是保持经济增长重要力量,其中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又是一大关键。
对于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专家虽然预测不一致,但普遍认为基建投资依然是明年托底经济的一大关键。
罗志恒表示,基建投资仍是2024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24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或将继续保持8%左右的较高增速。
“2023年年底增发1万亿国债、2024年赤字率或破3%、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都是支撑力量,基建投资将出现开门红。目前增发国债已有两批项目清单、超8000亿元资金下达,灾后恢复重建、高标准农田、城市防洪防涝、水利等工程将迎来快速建设。”罗志恒说。
不久前地方也启动了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预计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超过1.6万亿元,这也将为基建投资注入资金。
从项目来看,为了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振信心,今年1月以来,江苏、广东、山西、安徽、湖南等多地纷纷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涵盖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行业领域。
王青表示,2024年在目标财政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额度上有望上调,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以及2023年增发的1万亿国债中将有5000亿资金于2024年投放使用等因素推动下,2024年基建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有望达5.5%左右。
“这一增速较2023年有小幅回落,主要源于2024年经济运行会进一步向常态化回归,稳增长需求相应回落,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有望收窄,基建投资对冲需求也会随之下降。”王青说。
孙静媛认为,2024年基建投资将继续作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导向下,一方面部分政府债务风险高的省份新建政府投资项目或将受到管控;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对地方政府政府性基金收入影响较大,虽然特别国债及地方债进行一定补充,但受到债务率、赤字率等限制,规模有限,基建资金来源也受到一定制约,预计全年广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为7%~8%。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发力支持“三大工程”相关项目。
王青表示,2024年“三大工程”全面推进,不仅会有效缓解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幅度,也会为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注入新动力。其中,在化债背景下,2024年城投平台新增融资会受到更强约束,但伴随2023年12月PSL(抵押补充贷款)新增放量,2024年“三大工程”将获得中长期低成本资金保障。这也预示着2024年资金来源不会成为基建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的主要掣肘。
罗志恒表示,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将是2024年的重点工作。去年底央行重启PSL,向三大政策性银行投放3500亿元,可能主要用于“三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并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和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孙静媛认为,今年“三大工程”改造等将成为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预计平均每年可带动9000亿元~13000亿元左右投资,对改善民生、提振经济和产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基建投资虽自2022年以来维持较高投资增速,但基建类宏微观数据屡现背离或意味着基建投资资金落地存在堵点,地方优质项目欠缺、项目前期准备不足、财政资本金缺位等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赵伟表示,正是由于房企投资受高库存等压制,基建资金落地需“有的放矢”,因此中央加快推进“三大工程”。中性情景,“三大工程”年均投资或在1.2万亿元左右。目前深圳配售型保障房首批已开工,广州等城中村改造推进较快。
相比于关注2024年基建投资规模,如何进一步提升投资效应更为关键。传统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呈现边际效应下降趋势。
王青表示,当前更好地发挥基建投资稳增长扩内需作用,主要是要提高基建投资效益,尤其是在当前“铁公基”等传统基建项目在一些地区趋于饱和,投资效益不高,而且还可能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问题的背景下。2024年扩大基建投资必须“讲效益”,把钱花在有切实回报、能够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地方。要对“效益”有全面准确理解,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
他认为,目前中国基建投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有效益的基建投资”的关键是要选准投资方向。当前一些地区确实存在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密集、利用率不高等现象。但包括今年暴露出来的部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也是去年底增发1万亿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原因。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投资综合效益。比如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政府投资更多投向打基础、利长远、固根本的能力建设项目,今年将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王青认为,现阶段中国基建投资除了要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外,加力推进“新基建”,重点是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等领域。这方面市场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发展前景明确,能够直接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
“另外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短板较多,要有序推进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防洪排涝以及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公共卫生应急设施等建设。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王青说。
罗志恒建议,在今年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建议考虑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提前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因为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举债受限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中央政府杠杆率和举债成本更低,举债空间和能力也更大。
他表示,建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一方面支持基建,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宏观大盘稳定,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另一方面腾出的财力空间用于保障民生,对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民生服务,促进消费或提高居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会和人心稳定。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林波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林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0002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8%
其中,住宅投资58425亿元,下降8.0%。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6900亿元,同比下降8.8%(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6);其中,住宅投资58425亿元,下降8.0%。0001上海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中秋国庆城市安全保障等工作
全面落实扩大开放战略举措,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筑对外贸易新优势,更好助力贸易强国建设。0000被淘汰的造车新势力:近380万产能闲置,超千亿资金“打水漂”
从“大干快进”到被淘汰,曾经被地方政府奉为座上宾的很多明星造车项目最终只留下“一地鸡毛”。9年多前的2014年,随着特斯拉首批ModelS在中国市场开启交付,国内也迎来了造车新势力的创立潮,蔚来、小鹏、奇点、合众(哪吒)等都在这一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的巅峰时期,企业数量最高时超400家。“狂热”造车潮之下,造车新势力趁势“跑马圈地”扩产能、拉融资的现象屡见不鲜。锤子财富2023-09-18 12:30: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