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反超IPO成风投退出主渠道,科技并购加速“崛起”
受IPO阶段性收紧政策影响,2023年A股IPO大幅收缩。全年来看,除北交所IPO公司数比上年略有减少外,沪深IPO无论数量还是筹资额都有大幅下降,其中沪市IPO筹资额降幅达到46.04%。
与此同时,监管层频频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并完善制度规则。券商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约900宗退出案例中,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案例数量占比已经反超IPO,成为PE/VC(私募/风投)最主要的退出渠道。
“并购市场正在逐步升温,大家对于并购的关注度明显越来越高了。同时,从我们接触的企业来看,上市公司这几年做并购也日趋理性。”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全球并购业务负责人陈洁对第一财经表示,并购市场在2015年、2016年经历过特别火热的阶段,其中不乏“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等乱象。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并购市场生态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并购正在成长为中国并购市场的主赛道。
“资本市场是并购重组的主渠道,并购市场的活跃度与上市公司的实力和意愿息息相关。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后,推动了一大批龙头科技企业上市,为了保持竞争力和领先优势,科技企业普遍会将并购作为最重要的抓手。”陈洁称,特别是硬科技领域,专业壁垒明显,细分领域多,技术的迭代速度也非常快。如果科技企业仅仅依靠自主研发,不仅投入和试错成本高,而且难度也很大,可能会让企业错失发展机遇。
并购“主力军”登场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也是并购重组的重要买方力量。特别是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并购更是不可或缺的成长方式。
“从全球市场来看,大型并购交易中的买方绝大部分是上市公司。”陈洁告诉记者,上市公司相对拥有更好的融资渠道、激励机制、治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并购买方群体。而这之中,科技型龙头企业又是最有潜力的一股力量。
科技行业具有一旦落后一步就可能“失去一代”的风险,新一代技术研发出来,老一代产能很可能原地作废。然而,由于科技壁垒高、细分领域多、研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完全靠自主研发实现技术提升。
“科技企业家一般都要保持很高的敏锐性,时刻关注技术前沿,密切跟踪前沿领域的早期企业,到了一定阶段,就通过并购的方式,快速锁定核心地位。”陈洁说,这也是全球科技龙头的主要打法。
据她观察,2023年以来并购重组方面的政策出台了多项优化举措,如延长财务资料有效期、完善并购重组的支付方式等,已经在实务中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同时,当前科技企业的并购积极性也在快速提升,许多头部科技企业一把手对并购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企业家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性——具有国际视野、理性务实、对技术路线和企业长期发展有深层思考。
根据iFinD数据库统计,并购市场“年轻生力军”已经登场。从2022年数据就能看出,上市时间不足3年的“年轻”上市公司发起的资产收购交易数量明显增多,全年共有887起交易,占交易总量的22%,达成的交易规模约1500亿元,交易数量及规模较2021年呈翻倍式增长。
IPO情结“褪色”
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京沪深三大市场IPO公司总数313家,相较上年同比减少108家。
其中沪市IPO公司数103家,同比减少51家,降幅33.12%;沪市IPO筹资额1936亿,同比减少46.04%。深市IPO公司数133家,同比减少54家,降幅28.88%;深市IPO筹资额1481.57亿,同比减少29.96%。北交所在深改措施推动下,IPO保持了相对平稳的节奏。截至2023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239家,当年上市公司数量77家,相较上一年的80家略有下降。
与此同时,IPO撤否率继续保持高位。2023年共有271家企业终止了IPO进程,2022年这一数字是279家。
陈洁分析称,在成熟市场中,IPO与并购都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基础功能,有的企业更适合IPO,有的企业则能通过被并购整合更好的释放价值和潜力。在IPO节奏调整的情况下,确实会有更多企业开始认真思考适合自己的选择,把并购整合纳入视野范围,这背后也有投资机构退出需求的推动。
从上市公司买方来看,大市值公司或行业龙头公司在产业人脉、融资能力、人才、经验、技术等各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并购选择更多,交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是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并购买家。
从行业维度来看,科技企业天然更具有并购基因。
陈洁告诉记者,一方面,不少科技企业家认同创业文化,对并购退出有较高的接受度,并不坚持对企业的控制权,也不以上市为唯一目标。另一方面,市场生态发生变化,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总体目标下,资源会更加聚向头部公司,而对一些细分赛道的小龙头或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而言,并购整合可能就是企业发展更好的选择。
此外,当前一级市场募资难、退出难突出,赛道扎堆,非常“内卷”,很多投资机构也将会重新调整策略和定位,将并购作为退出的重要途径,从而有利于并购交易的活跃。
并购潮落潮起
在2015年、2016年的并购热潮中,不仅有“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还频频出现“蛇吞象”的并购交易。尽管当时消息公布时,上市公司收获一个又一个涨停板,但是“一地鸡毛”之后,股价也经历大幅回调。
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2022年A股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重大资产收购合计135单,其中市场化交易67单,占比约50%。2023年1~10月,A股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重大资产收购合计92单,其中市场化交易53单,占比约58%。
虽然A股市场按年度区间涨幅排名靠前的牛股中,仍旧存在部分短期并购或借壳重组预期炒作带来的快速上涨,但是,真正落地的借壳重组前后股价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以2022年首次披露的4起借壳上市为例,以停牌前1日至预案披露后10个交易日来衡量短期股价涨跌情况、以预案披露日至2022年最后1个交易日来衡量长期股价涨跌情况,统计发现不论短期或是长期,真借壳的区间股价涨幅非常有限,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下跌。
“一个成熟的市场是不会在你公告并购的那一刻为你买单的。除非到最后,你能真正交付业绩。”陈洁告诉记者,并购达成合作之后,还有审批、交割、整合等众多环节,整合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公告并购距离最后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距离。
以被称为“全球并购整合之王”的丹纳赫为例来看,该公司会依据多年经验,在内部形成非常详细的并购操作指引和具体的收购后的整合计划,例如丹纳赫2015年对Pall(颇尔集团)的收购交易中,就有超过50名丹纳赫员工来执行整合计划的落地,收购完成后第一年内就举行了超过300场活动以对其进行经营改善和优化。
在她看来,整合的成功都是细节堆出来的,很多并购在整合阶段暴露的问题,但其实都是尽调阶段就埋下的“雷”。
“并购是一个串联式的成功,从尽调、方案、谈判到整合,每一步都不能走错。”陈洁说,企业在做并购之前需要先做到两件事。首先要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自己的体量能够消化多大的标的,“蛇吞象”的风险是巨大的,最好量力而行。同时,也要衡量自己的后续整合能力,以及要有专业人才的储备。
晚间公告丨8月6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8月6日晚间,沪深两市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以下是第一财经对一些重要公告的汇总,供投资者参考。【品大事】3连板中央商场提示风险:公司股票或存非理性炒作等情形中央商场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近期公司股票价格短期内涨幅较大,换手率较高,但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等情形,且可能存在股价大幅上涨后回落的风险。宁波方正:调整购买资产方案拟现金收购骏鹏通信40%股权0000紫光展锐1.39亿股权被冻结
北京冠华伟业持股紫光展锐约2.76%,认缴出资额1.39亿余元。6月29日,天眼查App显示,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为北京冠华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冠华伟业”),被冻结股权数额1.39亿余元,冻结期限自2023年6月26日至2026年6月25日。锤子财富2023-06-29 19:20:360000陈吉宁会见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董事长哈立德·哈希姆·阿尔-达巴格
我们将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以工作的高效对接、政策的精准供给、服务的便利优质,让企业安心放心顺心在沪发展。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今天(8月29日)会见了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董事长哈立德·哈希姆·阿尔-达巴格一行。0000上海国资首单保租房REITs获受理,目前市场规模最大
城投保租房REITs的底层资产是上海城投集团旗下城投宽庭品牌经营的保租房资产江湾社区、光华社区,合计为市场供应近3000套租赁住房,截至10月底出租率约93%。11月2日,由上海城投集团作为发起人的国泰君安城投宽庭保障性租赁住房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下称“城投保租房REIT”)获中国证监会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锤子财富2023-11-03 14:13:390000在全球市场变局中练内功,“中国家电之都”如何穿越产业周期|“20年•20城”一线调研
佛山顺德3000多家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在等待全球市场“雨过天晴”的时刻。在当下的“危”中找到并抓住增长的机会,当地家电领域的布局调整并不被动,也不迟滞。9月12日,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性暴雨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街面上已看不出内涝积水的痕迹。唯有当天顺德人朋友圈里刷屏的美丽晚霞,见证着台风过境。然而,作为“中国家电之都”,顺德3000多家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还在等待全球市场“雨过天晴”的时刻。锤子财富2023-10-12 21:21: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