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82

2023:23个热词里的中国和世界

锤子财富2023-12-28 21:33:040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了三年前拉响的、国际法规定的最高级别警报。

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了三年前拉响的、国际法规定的最高级别警报。

随着国际交流和国内经济的逐步恢复,11月,民航全行业完成货邮运输量71.9万吨,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2.8%,连续4个月超过疫情前水平,规模创历史新高。

三年疫情也影响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3月,国家卫健委发文称,壮大医疗卫生队伍,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10月,《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提请初审,改进传染病预防监测预警报告制度并强化了个人信息保护;11月,国家疾控局表示,我国已经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今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支持力度;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提出,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吴斯旻)

1月9日,山东济南迎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后首个入境航班 新华社图

一带一路”十周年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壮大,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到经贸规则标准制定的软联通,再到人文交流合作的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十年全面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引领构建了全球互联互通新模式、引领开辟了共同繁荣发展新道路、引领探索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新方案,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潘寅茹)

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祝嫣然)

增发万亿国债

这是一个少见的决定。

2023年10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决定在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随着年底两批次超万个国债具体项目敲定,这笔万亿国债资金正逐步下达,大部分落实到具体项目。

由于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年初的中央财政预算也随之调整,这是25年来的第一次。今年名义上财政赤字率更是提升至3.8%的历史新高点,财政加力明显。

随着万亿国债资金的陆续落地,超万个与灾后重建、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项目正得以推进,这将更好地提升中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除补防灾救灾短板外,提振经济增长、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显然也是增发万亿国债的重要考量因素。此次1万亿国债虽然全部让地方用,但还本付息均由中央财政承担,不增加地方负担。(陈益刊)

万亿特殊债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再出重拳。

2023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较大,部分地方还本付息困难。为了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7月,中央要求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此后在财政部推动下,10月份以来,27个省份发行总额约1.39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存量政府债务。这也被认为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实现展期降息,缓释风险。

此次超万亿特殊债完成发行,不仅时间快、规模大,且向贵州、天津、云南、湖南、内蒙古、辽宁等债务负担较重地区倾斜,叠加金融化债等举措,最终缓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振了社会信心。

财政部要求2024年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专家预计,明年地方还将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来缓释债务风险,但是否再破1万亿,有待观察。(陈益刊)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提振民营经济信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贯穿2023年经济工作的始终。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之后相关部门又出台了多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 N”的政策体系。

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早见效,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1月,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首任局长魏东公开亮相。他表示:“我们是民企的娘家人,是自己人。”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细,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2023年1~10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祝嫣然)

消费复苏

2023年是消费复苏的一年,尤其是一些被积压的消费意愿在一段时间尤其是节假日被集中释放,假日经济快速升温。2023年的旅游、零售、餐饮、文娱、大健康、日化、婴童、奢侈品等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复苏,其中文旅产业在几大假日期间出现“井喷”。

比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消费明显复苏也使得文旅、零售、餐饮等大消费领域的不少上市公司集体扭亏为盈。

与以往相比,2023年,人们更愿意在旅游和观看电影方面进行消费,精神愉悦类消费在崛起。此外,低价也并非促销最重要的因素,高性价比才是如今激发顾客购买的关键。(乐琰)

图为10月1日游人在天津市海河两岸观看灯光秀 新华社图

产业链重构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布其制造业能力,这种趋势日渐明显。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的变化,贸易摩擦等原因促成了这一趋势。

2023年,部分跨国企业寻找中国制造之外的备选方案,一些面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也把部分产能迁移到了国外。纺织服装产业迁移,并在越南、柬埔寨等地发展壮大,手机品牌则早早在印度、越南等地投资设厂,一批家具制造业将墨西哥作为中转站以供应美国市场。

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制造业重心经历了数次重大迁移。新一轮的制造业迁移,对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意味着什么?制造业如何牢牢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这些重要问题还没有清晰答案,中国企业需要在市场化、开放、创新的环境中探索发展的新路。(彭海斌)

楼市起搏

在2023年的楼市松绑浪潮中,一线城市出台“认房不认贷”被视为本轮的标志性政策,此后其他城市轮番跟进,政策星火传导至大江南北。

后续,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有优化空间,一线城市或将精细化调整,譬如限购局部松绑,放宽法拍房、离婚购房限制等;二线城市中,杭州、成都、长沙、西安、苏州、天津政策还有所保留;其余二三线城市住房交易行政限制则基本已解除。

2023年,房地产的另一主题是“保交楼”。今年以来,多部委出台专门措施,支持各地推进“保交楼”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住建部数据显示,保交楼推进一年多来,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孙梦凡)

长三角一体化五周年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三省一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跨域协同提速。最新公布的“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显示,以2015年为基期,2022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29.5,比上年提高1.6,与2015年相比,年均提高4.2。

从“扎实推进”到“深入推进”,长三角用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全国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2018年至2022年间,三省一市GDP年均增速约为5.5%,占全国GDP比重基本保持在24%,呈稳定发展态势。长三角GDP过万亿的城市从6个提升到8个,占全国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

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科技和产业创新是重中之重。

日前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从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会议提出长三角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等。

2022年,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发投入强度达3.23%,提前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发展目标。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长三角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产业优势集群,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约占四成。(金叶子)

金融监管改革

“一行两会”金融监管格局形成5年后,金融监管体系在2023年重塑。

具体而言,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将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本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进一步显露端倪——央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证监会负责资本市场监管,增加企业债券发行审核等职责。历次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宏观金融环境更加稳定运行,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杜川)

全面注册制

2023年2月1日,证监会宣布,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宣告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证监会于2019年1月30日发布了《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此后,资本市场采取试点先行、先增量后存量、逐步推开的改革路径,逐步打开局面。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开市,同步试点注册制。2023年,全面注册制改革基本完成。(杜卿卿)

回购潮

2023年下半年,A股掀起一轮接力式回购潮。半年内宣布回购公司超千家,实施或完成回购公司数量近900家,回购总金额同比增长近30%。

为进一步顺应市场实际和公司需求,增强回购制度包容度和便利性,推动上市公司重视回购、实施回购、规范回购,积极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12月15日,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部分条款予以优化完善。证监会表示,股份回购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证监会最新表态称,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回购工具,积极回报投资者,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杜卿卿)

中特估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他表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既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优势。要深刻认识我国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此后进入到2023年,A股市场掀起一波“中特估”炒作热潮。(杜卿卿)

人口出生率

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是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是自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人口出现负增长、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老年人口占比接近20%,这一系列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资源面临优化布局和调整,部分医院产科面临关闭或调整,不同区域和城市的楼市进一步分化等。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长远发展。2023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人口结构,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林靖)

人工智能

ChatGPT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 让2023年的人工智能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度和影响力。ChatGPT的出色表现标志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不仅提升了人机交互的体验,也为教育、创意、商业等领域带来革新。比尔·盖茨评价,它的出现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英伟达CEO黄仁勋称其为“AI的iPhone时刻”。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科技巨头新一轮AI装备竞赛,创投市场的热情也被点燃,轰轰烈烈的“百模大战”开启。

如同此前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所有行业“重写”一遍,在AI时代,各行各业被重塑只是时间问题,人类如何保持竞争力成为现实挑战。AI引发的安全和伦理问题愈发重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引导AI价值观与人类“对齐”。(刘佳)

图为AI下棋机器人与参展观众对弈 新华社图

数据资产

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近年来,我国正不断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去年底出台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构建了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项制度,创新提出数据产权“三权分置”制度框架。

而由于数据具有规模报酬递增、非竞争性、低成本复用的特点,作用于不同的主体与不同的要素结合,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倍增效应。据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

因此,数据资源对于企业特别是数据相关企业的价值创造等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投资者、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有关各方均在关注数据资源的利用情况。今年8月,财政部制定印发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数据资产入表等相关政策正式走上台前。(金叶子)

医疗反腐

2023年,医药反腐继续进行,此次整治涵盖了医药行业生产、流通、销售、使用、报销全链条;重点聚焦“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尤其是利用医药领域权力寻租、“带金销售”、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年里,有超百名医院院长或书记被调查。医药行业的腐败问题严重稀释了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红利,既掣肘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改革发展,又影响了行业形象,也危害了医药卫生领域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近年来,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纠治难度不断加大,考验监管者智慧。在推进医药反腐过程中,医改的问题再度受到关注,如何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让医院利益和医生利益形成统一,仍有待探索。(林志吟)

加息

在持续的通胀压力下,全球主要央行纷纷在2022年启动了加息周期。此后,在过去的一年,美联储累计加息100个基点,从9月开始停下了脚步。欧洲央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瑞士经济体也在年末选择按下暂停键。新兴经济体加息周期分化,南美多国开始降息,而俄罗斯、土耳其和部分非洲国家仍在通过政策加码以控制物价上行。

在紧缩货币政策效应显现下,需求降温和经济放缓令大部分经济体物价压力有所缓解。欧元区11月CPI降至2.4%,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回落到4%以下。然而,受食品和汇率因素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阿根廷、土耳其等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维持在两位数。(樊志菁)

图为美联储大楼 新华社图

美欧银行业危机

今年3月8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进行紧急融资,引发挤兑,短短两日后因资不抵债被宣布关闭;3月19日,欧洲百年品牌瑞士信贷被瑞银集团收购……今年春季美欧银行连环爆雷,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对金融风险蔓延的担忧,多家银行股价遭遇“血洗”。

主流观点认为,美欧激进加息是本轮银行业危机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银行本身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而加息使得问题暴露。接连不断的风险事件也被认为反映出美欧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迫使监管机构重新审视现有框架。7月底,美国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计划,重点包括实施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优化压力测试和改进紧急融资等事后应急措施等。(胡弋杰)

极端气候

2023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激增。根据世界气象(WMO)组织的数据,2023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厄尔尼诺现象自北半球的春季出现,在夏季迅速发展,全球多地都被前所未见的热浪席卷。加拿大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野火灾害,北美地区数百万人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

WMO还称,全球水文循环系统正在失去平衡,干旱、极端降雨以及积雪和冰川融化威胁着长期的水安全。8月,巴基斯坦发生30年来最大规模的洪水灾害,约3300万人口受灾,经济损失巨大。野火和洪水也相继侵袭欧洲南部。

据联合国最新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高达3870亿美元的资金来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缺口约为3600亿美元。(高雅)

巴以冲突

2023年上半年,在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的带动下,中东多国罕见地走向和解,和平发展的共识逐渐扩大。但在2023年10月,巴以冲突阴云再度笼罩中东。

10月7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的第二天,当天凌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袭击,当天即造成以色列方面超过千人伤亡,成为以色列建国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天。以军随即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并在10月28日派出地面部队进入加沙。虽然此后双方有过7日的短暂停火,交换扣押人员,但时至今日双方均无长久停火的意愿。

此轮巴以冲突已造成加沙地带超2万人死亡,是巴以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轮冲突。(钱小岩)

演唱会

2023年,演出市场火爆,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二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2.44万场,环比增长80.60%;演出票房收入118.13亿元,环比增长137.20%。

“抢不到票”成了2023年演唱会市场最火的关键词。五月天、周杰伦、陈奕迅等乐队或歌手的演唱会门票通常都在几秒之内就会售罄,不少歌迷不得不求助于“黄牛”或者“代抢”。

演唱会火爆的同时也引发了“柱子票”、假唱等风波,既有商机也有挑战。(揭书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