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变局下,国际金融巨头如何再校准中国战略?
近1~2年来,激进加息导致全球市场剧烈波动,2023年或成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IPO表现最弱的一年。面对高企的中美利差,中国的资本外流压力上升,叠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这也令在华展业的外资机构面临挑战。
不过,海外加息潮临近尾声,中国经济在接连推出的刺激政策下磨底,APEC峰会后市场风险情绪开始回温。11月24日,在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年会期间,行业圆桌便以“全球大变局下,国际金融巨头如何再校准中国战略?”为题展开讨论,圆桌嘉宾包含了几乎所有在华展业的主要外资金融机构类别,分别是: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总经理张兰,摩根士丹利证券总经理钱菁,法巴农银首席营销官朱陈静,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 Samuel Fischer 。

外资公募从0到1打造三大支柱产品
这一轮金融开放以资管行业为最大特点之一,施罗德基金就是从0到1新建的外资公募之一。
张兰表示,公募基金历经四年筹备,即将于12月4日发行第一只债券基金。“在这过程中,我们保持耐心和信心。耐心源于施罗德在中国30年的坚持,积极参与中国A股市场并设立合资基金(交银施罗德);信心则来自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潜力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的各种资源投入和耕耘的承诺。”
她表示,施罗德将打造三大支柱产品,包括:提供稳健回报的债券基金,涵盖中国优质企业的股票型基金,以及多元资产产品,即通过灵活配置各类资产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施罗德还致力于跨境投资,并将海外投资者引入中国市场。
施罗德目前判断中国经济下行周期基本结束、企业盈利企稳。最近的特别国债发行传递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为扭转预期、带动总需求回暖奠定基础。在大类资产中,施罗德看好中国A股,基本面、估值和情绪都处于中长期良好的布局阶段。看好受益于芯片和消费电子周期回暖的科技行业,制造业升级也是重点。
就全球市场来看,张兰亦表示,预期美国经济可能放缓但不至于全面衰退,通胀水平下降为股市提供相对温和的环境。施罗德还偏好日本股市,其受益于宽松利率环境和结构性改革的助力,企业基本面良好。考虑到海外信用利差水平高,买入持有策略具有吸引力。
国际投行预计全球IPO市场明年有望回暖
摩根士丹利证券是上一批金融开放就进入中国布局的外资投行,目前也已经实现94.06%的接近全资控股。普华永道预计2023年全年A股市场IPO数量将达到280-330家,全年融资额达到4500-5000亿元人民币,融资额仍将是全球第一位。
钱菁称,明年摩根士丹利将迎来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为中国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超1.1万亿美元,而摩根士丹利证券也在国内资本市场帮助中国公司实现股权融资超3600亿元人民币、债权融资超1万亿元人民币,这突显了中国市场对国际投行的重要性。
近一年来全球投行业务都面临挑战,IPO数量大幅下降。今年5月开始GDR(全球存托凭证)也开始收紧;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三大法律确立,企业出海更需注意数据出境的合规性;自同年3月31日起,备案制实行,跨境上市流程拉长。
对此,钱菁认为需要客观看待监管,备案制使得红筹公司的境内审批流程加长,但对H股其实相对简化;对于GDR,虽然审批和A股定增流程拉平,但焦点在于募资投向——过去20年,进行融资的大多为从事成熟制造业的大型企业,但如今科创板兴起,进行股权融资的越来越多是来自如芯片、医疗和生物制药行业的新兴公司,在募资用途方面,比如募集资金是否可以用于无形资产,以及在原定研发方向遇到瓶颈时,将所募集资金能否用于新的研发方向而不违反当初呈报的募资用途,针对这些关键问题,她认为,投行等中介机构应该发出更多声音,将市场需求反映给监管部门。
钱菁也预计明年伴随美联储可能进行的降息操作,IPO市场有望回暖。尽管港股市场环境受外围影响相对较大,呈现一定挑战,但摩根士丹利在11月初刚刚为药明合联完成4.7亿美金的发行,成为过去两年在港股市场最大的一单生物医药发行,具有标志性意义,说明即使市况不佳,但只要发行人质素优异,仍将有很多长线的投资基金踊跃认购。
不过,钱菁也表示,前几年私募融资市场估值较高,目前各方仍在期待二级市场当前较为低迷的价格可以有所修复,这将对一级市场产生积极的传导作用。
合资理财致力于打造稳健组合
合资理财公司亦是最新一轮金融开放下的产物。第五家合资理财公司法巴农银理财于今年10月25日起发行首只理财产品,其策略之一就是把握城投债的机遇。在化债的大背景下,市场对这类资产的接受度亦不低,在30小时内25亿元的额度就售罄。
朱陈静表示,对于合资理财公司的定位,“合资”是定语,“理财公司”才是主语。“我们首先是要打造一家符合中国理财市场需求的公司,同时把中法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欧洲对ESG有很高的要求,每一个投资标的都将ESG作为核心标准,我们也将法巴的量化等优势与产品策略有机结合。”
理财公司也经历了市场波动的挑战,去年四季度的债市巨震导致赎回压力激增。不过机构很快就调整了策略,转为发行封闭期的摊余成本计价产品和现金管理类产品等。除了产品本身,比起外资公募,合资理财公司得益于国有大行合作方的渠道支持,似乎当前起步更为平稳。
面对万亿国债以及超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债市一度因债市供给放大的担忧而下挫。朱陈静表示,现在理财公司中95%以上都是固定收益类,信用债占比至少一半以上,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CPI上行压力非常小,因而利率不具备上行的基础,债券收益率攀升之际往往是一个加仓的好机会。例如,今年9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2.75%附近,当时则是建仓的机会,如今收益率又会到2.6%左右。
低利率下外资行把握熊猫债机遇
外资法人银行在中国的布局也近乎走过几十载。德银于2008年在中国注册法人银行,2019年获得了境内银行间市场A类主承销商牌照。今年由于中美利差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外资流出境内股债市场,但硬币的另一面往往被忽略——中国的低利率环境开始推动人民币成为了融资货币,熊猫债又火了,这也为外资行带来机遇。
方中睿表示,今年完成了25笔境内债券发行,其中5笔是熊猫债占20%。中国央行的数据显示,外国企业今年前8个月内在中国发行了价值1060亿元人民币的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同比增长了58%。这一趋势无疑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中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贸走廊加深,各国对人民币需求也将增加。根据国际支付公司SWIFT,今年9月人民币超过欧元,成为了贸易融资的第二大流行货币(占6%)。
在方中睿看来,除了低利率,市场措施配套的优化亦是关键。2022年12月,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完善了熊猫债资金管理要求,统一了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熊猫债账户开立、资金汇兑及使用等管理规则,不强制要求境外机构发债募集资金留存境内使用。
除了熊猫债,德银也协助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为其巴西的项目发放了首单跨境人民币项目贷款,搭配本地交叉货币掉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方中睿认为,外资行在新兴融资模式方面亦不乏机遇。
银行股涨嗨了!板块获主力加仓超71亿元,券商看好中特估催化机会
截至收盘,主力资金净买入银行板块超71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非别获净流入9.44亿元、8.15亿元、7.34亿元。5月8日,银行板块强势爆发,截至收盘,中国银行、中信银行、西安银行3股录得涨停,农业银行涨超7%,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工商银行等纷纷大涨。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近三日沪股通累计买入中国银行5.65亿元并卖出10.74亿元,4家机构累计买入11.37亿元。锤子财富2023-05-08 18:46:410000B股指数重挫4.9%,这次是否还是A股反转信号? | 市场观察
B股指数成交仅5.48亿元指数大跌4.91%,成交只有5.48亿元—8月31日,B股又见大跌。而这样的走势,对A股行情有什么启示?从2016年之后以来,过去近十年间,B股历次单日大跌,都发生在市场整体上涨期间,如2016年10月17日,2017年3月23日,2020年5月12日,都是发生在A股牛市期间。0000上海首个工业企业大规模再生水利用项目启动
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开工、10月底前投产,预计每年将可节约自来水用水60万~70万吨。7月16日,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和再生水利用协议,标志着上海市首个工业企业大规模再生水利用项目正式启动。根据合作协议,上海城投、外高桥造船将在污水资源化利用、危废处置、一般固废收集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0000企业要想黏住客户,最好从客户的视角看问题
企业的视角最容易忽视的是客户对产品的被动绑定。这种黏性来自于企业最基本的经营战略,即什么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局部的垄断或者高的替换成本,而并非营销战略本身。企业要想盈利,收入必须超过成本。其中收入是前提,来自企业外部;成本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生产效率,来自企业内部。因为收入来自客户的付费,所以拥有大量有付费能力、有付费意愿的优质客户,是企业盈利的基本前提。0000双节将至,持币or持股?60家公司三季度业绩预告抢先看
立讯精密暂位三季度业绩预告净利润规模榜首随着中秋国庆“双节”长假脚步临近,A股三季报业绩预告披露也拉开大幕。截至9月24日晚21时,沪深两市共计60家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业绩预告,11家预增、4家续盈、21家略增、1家扭亏、3家预减、5家续亏、1家首亏、4家略减,有10家不确定,业绩预喜率为61.67%。目前更多业绩预告正在陆续披露中。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