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19

中国已有80多家交响乐团,需要有世界眼光的创作机制

锤子财富2023-11-22 12:18:590
上世纪初,以萧友梅、黄自创作的三部作品正式演出为标志,来自西方的交响乐扎根在中国土壤,迄今已百年。

84岁的指挥家陈燮阳把自己称为“中国交响音乐界的一位老兵”。这位老兵近年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会成为音乐圈话题。

11月18日晚,陈燮阳以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身份,执棒一场致敬已故作曲家朱践耳的音乐会,将作曲家第一、第二交响曲和《交响幻想曲》带上金鸡湖音乐厅舞台。陈燮阳与朱践耳亦师亦友,曾第一个指挥演出并录制作曲家的全部十部交响曲。

“在朱践耳先生面前,我只是一个学生。他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探索,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和西方交响乐进行结合和创新。”在登台演出前,陈燮阳说,这场音乐会是庆祝苏州交响乐团七周年,也宣告“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的闭幕。

上世纪初,以萧友梅、黄自创作的三部作品正式演出为标志,来自西方的交响乐扎根在中国土壤,迄今已百年。

在当天同步举行的2023中国交响乐峰会上,来自全国六十多家院团的团长、指挥家、业内专家与学者济济一堂,以“中国交响乐百年”为主题,回顾中国交响乐的过去,也试图探讨现状与未来。

交响乐在中国,火热与差距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回忆,中国交响乐峰会最初只有30多家乐团,到如今,这个数字变成80多家,“中国交响乐团已经发展到了80多家。”

在中国,很多乐团因城市得名,城市也因乐团而增辉。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小珑常跟朋友聊到一个话题,一个城市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交响乐团?

“我们是为了创造100多个就业机会,还是因为别人有,我们也要有?交响乐团是为了促进文化经济,贡献GDP增长吗?我想都不是,音乐其实是文化使者,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任小珑认为,交响乐是发源于欧洲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共同语言,在这样的时代,音乐从业者应该继承和发展交响乐。

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说,这些年,中国各地城市交响乐团的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他看到一大批中国音乐家在国际主流乐团亮相,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中国也被西方视为古典音乐的新兴市场。

作为交响乐艺术的“国家队”,中国交响乐团是最早实行音乐季制度的职业乐团。周宇说,中国交响乐发展迅猛,但面对的困难也很多,“对标国际一流乐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交响乐团作品还比较少,我们还在一个追赶的阶段。”

今年4月,指挥家李心草携中国交响乐团将交响音乐《沙家浜》搬上了国家大剧院和北京音乐厅舞台。以《沙家浜》为起点,陈燮阳指挥苏州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为终点,全国28家交响乐团、9家民族乐团以及不少于8家管乐团,完成了整个“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全国展演年”,42场中国作品音乐会一定程度上扩大着中国作品的传播度。

要发展中国交响乐,有足够多的乐团还不够,更需要原创作品来支撑,才能发出中国交响乐的声音。

“作品是中国交响乐的立身之本。”周宇说,中国交响音乐季的初衷就是要宣传中国作曲家,一大批原创音乐作品的展演,是为了繁荣中国交响乐事业,“我们就是要给作曲家提供更多的平台,鼓励年轻的创作人才成长。”

每家乐团都在努力发展,每年委约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仍存在问题,“好像还没有找到特别有说服力,能留得下来的优秀作品。”

叶小钢坦言,中国交响乐市场非常好,“什么样的作品都有很多人去看”,在这样的机遇下,作曲家能不能拿出高水平的作品,乐团能不能呈现好的状态,就尤为重要。他认为,要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中国作品,需要建立一个真正有世界眼光的创作机制,才能促进创作繁荣。

全国乐团报团取暖

回想第一届中国交响乐峰会,叶小钢用“抱团取暖、共度难关”来描述,“从当时的30多家乐团,到今天高朋满座,近百家国内院团负责人共同商议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大计。一个艺术行业的重要峰会,连续16年从没间断过,非常不容易。”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还记得,第一届峰会时,所有团长互不认识,对其他乐团在做什么也完全不清楚,大家坐在一起,发言的内容都围绕着“没钱”“不好听”两点。

第二年,基金会组织各家乐团团长自掏腰包赴欧洲探访,除了去奥地利和德国参观作曲家故居、听音乐会,也专程到访柏林爱乐乐团,旁听乐团彩排,与行政总监对话。原本半小时的对谈计划,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所有人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细致提问。

“这次音乐之旅最大的收获是,团长们不仅结成了好朋友,也坐下来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取得各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怎样制定音乐季,怎样管理好乐团,提出很多重要的乐团建设问题。”郭珊说,从那以后,中国的乐团之间在业务上互为支持,乐谱共享,乐手互借,甚至对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交响乐团伸出援手。

这些年,不同城市的交响乐团突破音乐厅、剧场的空间限制,在风景区、网红打卡地演出,开拓观众群。各家交响乐团都在委约各自的作品,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国原创音乐阵营。

不同的交响乐团,常以自己的地缘特色进行委约。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孟海东说,乐团从1977年成立至今已经40多个春秋,委约创作的作品也有30套左右。比如2021年首演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以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相结合,用音乐展开一幅大运河历史画卷。

回望中国交响乐百年历史,周宇提出,中国音乐家发掘借鉴本土音乐素材,以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交响乐队演奏,中西结合,创作演出了大量中国音乐作品,有很多都成为民族经典。

谭盾、郭文景、陈其钢等一代作曲家已经在国际上奠定声誉。但任小珑认为,从更大视野来看,中国原创作品仍处于“量变到质量”的转变过程中,“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不是光靠某一个乐团、某一个作曲家,就能把‘中国原创’这块石头给抬起来的。任何工作缺少行业支撑,肯定很难。”

他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如果中国汽车行业缺乏系统性、生态性的支撑,仅凭某一家汽车公司或某一辆产品,很难成为全球爆款。他认为,中国交响乐要发展,作品是基石,但目前,“中国原创作品很大程度上还游离在世界性的作品委约系统和生态之外。”

他建议,国内乐团在委约新作时,可以与海外合作,与年轻一代作曲家合作,拓宽视野,“不是关门自己玩游戏,而是把中国作品的创作、推广接入到国际平台里,成为整个国际传播生态的一部分。”

上海交响乐团一直在为青年创作者提供舞台,2020年,乐团和余隆工作室联合推出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青鸟计划”,挖掘并助力一大批“00后”音乐家登上自己主导的舞台,自主实施创意、表演、管理。

对这支国内领先的乐团来说,数字互联网转型以及跨界融合,也成为艺术推广策划和运营的方向。去年,上海交响乐团发行第一款NFT藏品——一段2分21秒的音频,来自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唱片,限量发行一万份,几秒内售罄。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去接触更多的听众群体,是上海交响乐团未来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国交响乐在当代更加开阔的前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