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发起“抢人”大战,科技团队和“软硬一体化”人才成焦点
今年8月底,长安汽车发布“新汽车 新生态”战略,宣布到2030年累计投入2000亿元,新增1万余人的科技创新团队。此后不久,长安汽车发起密集的抢人攻势。
9月至今,长安汽车先后宣布前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L4级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千挂科技CEO陶吉加入长安汽车,负责长安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前大众集团全球设计负责人克劳斯·齐乔拉(Klaus Zyciora)加入长安汽车,出任长安汽车副总裁,分管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与此同时,长安汽车揭秘原华为公司全球技术服务首席技术官韩三楚在2021年就加入长安汽车,负责SDA架构开发。
近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和总裁王俊,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招揽即将毕业的应届生生源。在校园宣讲会上,王俊表示,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数智汽车新时代,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新汽车时代的入场券。
这一战略背后反映出了汽车产业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人才需求和变革。过去,汽车制造业主要依赖硬件工程师,但如今,随着软件和智能技术的崛起,传统的“撸铁”工程师开始让位于软件人才。
长安汽车人力资源总经理吴涛表示,过去40年里,长安汽车的人才战略经历过3次主要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长安汽车实施“军转民”的转型,实际运营中发现企业最缺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应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所以第一个阶段的人才理念和人才战略更倾向于管理体系、质量体系、制造体系、研发体系的能力建设。
到2000年初,长安汽车开启了从微型车到乘用车的第二次转型,长安汽车的人才战略发生了第二次转变,更多地聚焦于包括NVH、发动机、变速箱等整个产业链条自主研发能力的建设,引进的人才以工程和技术方向为主。
到2017年,长安汽车实施第三次转型时,人才的需求又变化了。“在转型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能力不是原来传统的汽车工程人员能够承担的,更需要的是互联网、ICT等行业的人才。”吴涛表示,2017年之后,长安汽车传统工程人才的引进需求大幅下降,更注重新能源、智能互联网、智能驾驶、数字化领域人才的引进。
除了人才需求的变化,车企与供应商的合作与协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车企通常采用水平分工模式,整车企业只专注于少部分核心技术与系统的开发,大部分的零部件由供应商生产。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新造车公司更强调软件技术、智能技术全栈自研或自控。
王俊表示,智能汽车不单有机械,还有电子、通讯、人工智能,有算力、算法、数据。以前整车企业可能做单点技术突破就够了,现在要做技术群突破,这要求企业必须从上到下垂直整合,但并不意味着全栈自研。
“全栈自研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全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个节点、每一个字、每行代码都是你的,这本身是悖论,包括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内核的那段初始代码的产生都不是一个人的,而是集体的结晶。”王俊表示,从制造业的角度,长安汽车更坚持全栈可控、技术链垂直整合与制造链的水平分工相结合。
王俊表示,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人才需求从传统的机械、车辆等硬件专业向“硬件” “软件”转型,未来的“汽车人”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硬件专业知识,了解汽车结构、工作原理,还应该了解软件、程序、算法等,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受汽车产业的青睐。
需要指出的是,新兴造车企业的高薪策略吸引了不少人才,传统车企必须制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王俊表示,长安内部有一句话,“一切为了人,一切因为人”。长安汽车是国资央企里能够坚持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企业之一。包括对于人才的奖励机制上,长安汽车采用了项目跟投、递延奖金、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等多种机制,确保人才能够引进来,并且留下来。
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三强之争:洛阳襄阳增长乏力,这个城市正悄然逼近
同为“煤都”的榆林和鄂尔多斯,因为产业转型的快慢而呈现不同的发展势头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竞争态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陕西榆林领先优势继续扩大,湖北襄阳和河南洛阳却增长乏力,而新兴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在崛起,大有赶超之势。近期,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陆续发布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榆林继续坐稳第一的位置,但是,洛阳反超襄阳位居第二,鄂尔多斯则以7%的增速位居全国城市增速榜前列,经济总量逼近襄阳。锤子财富2023-11-30 21:39:290000广汽集团:子公司拟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公司向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有限公司专项增资不超过0.75亿美元等额人民币,用于设立专项基金及参与此次投资。锤子财富2023-10-12 18:05:420000广东开年来储能备案项目大增,万亿级市场喜忧参半
广东储能产业是中国正在打造的万亿级储能产业的缩影。作为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大省,广东今年开年以来储能备案项目同比大增。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广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独家查询发现,2024年1月1日至5日,在该平台上备案的储能项目共有16个,而去年同期只有4个,2022年同期则为零。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月份,广东储能备案项目总数量只有12个,2022年1月份则只有7个。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