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无人驾驶重卡加速出海,上海如何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更多上海科技企业在氢能、储能、新能源无人驾驶卡车等领域加大出海步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9月27日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暨2023上海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大会上,上海市市长龚正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地位独特、使命重大,十年来,上海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近300亿美元,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上海将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强化高能级服务支撑,持续拓展高效益项目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当前,中国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走俏海外,出口表现亮眼。同时,围绕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绿色项目合作,也成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点。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包括加强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等合作。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鲁静表示,2022年渣打参与了13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项目总价值超过210亿美元,其中大约40%的项目符合联合国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鲁静说,在“一带一路”1.0阶段,中国企业出海主要是选择能源类和矿业项目;在2.0阶段,中国企业出海主要是参与基础设施的项目。而近几年,“一带一路”已经往3.0阶段发展,更多地深入到服务业、金融业、消费、电商、清洁能源和绿色领域,更扎根当地市场和民生。“我们与客户沟通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一带一路’共建市场做可持续性的项目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当前,上海围绕新能源、储能、CCUS等重点领域布局示范项目,开展“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探索绿色技术创新与对接,推动绿色技术示范引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上海科技创新型企业,也在加快参与“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高,终端电气化水平有待提升,碳减排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不过,其中大部分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为基于氢能的能源合作带来了机遇。
近日发布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预计,未来10年将是全球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到2030年,全球对氢的需求将超过1.5亿吨,氢能产业规模实现翻倍,达到5000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较2022年将增长10倍,氢能产业规模也将超过2.5万亿美元。
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球累计已经建成加氢站达到1089座,其中,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为351座,全球占比达到32.2%,是全球最大的加氢站保有量国家,同时在制储运加方面经验丰富。
“在后续对外合作中,中国可以加强绿氢制备、装备供应、加氢站及跨区域氢气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合作,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强大支撑。”程伟说,上汽集团和捷氢科技将主要从加强技术合作、商业模式拓展和增加海外出口等三个方面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成立于2018年的捷氢科技,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膜电极到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动力系统适配等在内的一体化研发体系,取得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在乘用车领域,捷氢科技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超过95%,金属双极板电堆出货量居全球第三、国内首位。
“我们在上海、内蒙古等地成熟的燃料电池商业化拓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复制或再优化,快速推动当地氢能产业发展。”程伟说,捷氢科技还将依托上汽集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作为国内首家海外销量突破百万辆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已进入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欧洲“10万辆级”,及澳新、美洲、中东、东盟、南亚五个“5万辆级”海外市场。
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为集装箱物流行业提供整体化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以新能源智能无人驾驶卡车Q-Truck、新能源重卡E-Truck、新能源无人驾驶牵引车Q-Tractor等作为主力产品。2020年出海至今,已经覆盖了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客户。“一辆无人驾驶的重卡一年可以为用户减碳50吨。”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黎敏说,通过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技术,不仅助力“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也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有所贡献。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在开展绿色产能合作、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同时,上海也在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通过搭建绿色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资本市场多层级科技金融体系与金融平台, 促进绿色技术与金融的融合,面向地方提供区域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面向企业提供“绿色技术 金融”支撑服务,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促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形成全链条服务支撑能力。
鲁静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出海领域的变化,金融需求也在变化,一是企业对于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对于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有更多需求。
《上海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企业和银行共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中的135个发生跨境人民币资金往来,收支超过12万亿元。“一带一路”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共314家,较2021年新增46家, 其中包括12家直接参与者和302家间接参与者,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 。
今年上半年,渣打集团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业务跨境收入上升44%,而与中国相关业务的增长最为强劲,升幅达59%,其中中国--非洲和中东走廊、中国--东盟走廊按年分别增长76%和82%。“这份成绩单也让我们备受鼓舞,相信助力‘一带一路’多边经贸合作和金融互联互通的价值还将持续凸显。”鲁静说。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也在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船舶、能源等领域的“小而美”项目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及用能节能产业项目承保。2022年实现了寰泰能源哈萨克斯坦光伏电站项目、正泰电气菲律宾马拉维电站改造项目等一批绿色项目承保。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陆栋表示,中国信保以积极承保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过,他同时表示,会通过强化买方限额管理、优化产业链服务、多方共享中国国家信用三项举措,来帮助企业规避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方面的风险。
比如,中国信保会科学评估买方的财务及风险状况,结合新能源行业分析及所在国国家风险分析,帮助企业深入了解买方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合理确定中国出口商与海外买方的赊销交易额度,提出风险管控建议。
同时,依托中国信保专业优势和客户优势,建立新能源产业链研究小组,强化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各类产品、各种风险的分析,及时预警并提出风险管控建议。也会协调国内银行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联合组建银团,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提供信保项下的融资支持,通过“利益捆绑”实现风险共担。
“到今年年底,我们支持的共建‘一带一路’企业数量预计达到1.5万家,提供的授信达100亿美元。整个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大约200亿美元,相较10年前的63亿美元,实现了几倍的增长。”陆栋说,中国信保将积极帮助企业开发“一带一路”新买家,以信保服务支持贸易畅通。
同时,也将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融资增信作用,推动贸易融资,盘活应收账款,促进“一带一路”贸易的资金融通。通过“出口买方信贷”信用保险等产品的优化完善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保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创新合作。
为保障企业出海,上海也在持续提高法律、 商事、仲裁、人力资源、质量认证等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2018年至今,上海国仲共受理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案件168件,争议金额超过40亿元。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表示,上海是全国仲裁机构分布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国仲也将抓紧自身的海外布局,通过设立上海国仲香港中心,担当企业出海风险防范和争议解决的“陪跑者”。
微盘股急跌重演2月“量化危机”?百亿量化私募管理人:这次不一样
经过上一轮危机后,量化管理人有的改了合同、降低止损线,有的降低小微盘暴露风险。危机因子无法形成“合力”。继4月15日急速杀跌后,16日微盘及小市值股票加速跳水。春节前后微盘股崩塌、量化产品遭赎回、管理人或主动或被动卖出形成踩踏,最终导致量化产品净值急速下跌的故事还历历在目。这一次,量化机构将如何应对此次风险?0000经济数据迎来改善,恢复和扩大需求仍是复苏关键
下阶段,房地产投资、销售、市场运行将逐步趋于改善。经历了7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回落之后,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8月份经济数据迎来改善,好于市场预期,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0000涨“疯”了!这些银行罕见涨停,机构纷纷唱多银行股
量、价、质改善,中特估支撑。五一节后,银行板块持续走强,5月8日再迎开门红,港股A股市场双双大涨。周一早盘,A股国有大行股集体大涨,多家银行股价创新高。其中,中国银行盘中直逼涨停,为2015年7月以来首次,最近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22%,股价最高触及4.49元/股,创2015年以来新高。(数据来源:同花顺)锤子财富2023-05-08 13:43:050000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22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626.49亿笔 金额4805.77万亿元
2022年,支付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626.49亿笔,金额4805.77万亿元。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消息,近日,《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3》(以下简称《年报》)正式定稿,并将于近期出版发行。0000一财社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求拓展市场的自由限度
金融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轨迹,标注着市场的自由限度,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二法则就是在不违背自由悖论前提下,拓展市场自由限度,提高市场熵值,因为要让山木皆有用,切忌英雄不自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何未能达到各方预期?资金在金融领域内部循环,为何是市场一大顽疾?金融上市公司股价为何长期破净,以股权为基础的管资本导向,如何真正有效根植于微观运作?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