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官宣:遭遇“成立以来最大困难”,上半年预亏450-550亿
8月10日,碧桂园控股(02007.HK)突然发布公告,披露公司上半年预计出现较大亏损,未经审计的亏损额度大约介乎约450亿元至550亿元(人民币,下同)。导致亏损原因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销售下行的影响,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物业项目减值增加,以及外汇波动造成预期净汇兑损失所致。
同时,碧桂园还透露,当下公司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受近期销售额与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的影响,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压力。碧桂园表示,“面对行业整体极端困难的局面,公司上下一心,千方百计开展自救,但市场整体尚未回暖,行业绝对规模的下降以及资本市场信心修复均尚需时间,企业整体经营压力有增无减”。(详见一财深度报道:碧桂园流动性压力如何化解?债务重整或将提上日程)

对于经营亏损和流动性困难,碧桂园管理层公开致歉并反省,称虽然对本轮市场调整周期有预判,但对市场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续度估计不足,未能及早做出更有力度的应对措施,未能洞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对三四线及更低线城市投资比例过大、负债率压降速度不够等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化解行动不够及时有力。
目前,碧桂园已成立由董事会主席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将工作重心聚焦于“保交付”、化解流动性压力、保障经营有序三个方面,尽快渡过难关。
数据显示,2023年1-7月,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人民币1408亿元,同比下降35%,较2021年下降61%;7月单月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人民币121亿元,连续第四个月环比下降,同比下降60%,较2021年下降78%。
碧桂园表示,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行业销售和公开市场融资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多城楼市在经历了短暂回暖后快速下滑,尤其5月份以来的萎缩程度超出业内预期。7月份,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504.3亿元,环比下降33.5%,同比亦大降33.1%,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
目前,碧桂园虽然没有公开违约,但已陷入流动性困难局面,公司表示接下来会努力化债,与债权人保持沟通,采取各种债务管理措施,以保障本公司的长远发展,并为债权人保存价值、维护利益。
与此同时,还将全力保交付。2022年该公司交楼量70万套,今年上半年交楼27.8万套,均为行业第一。下半年,即便公司面临着流动性压力,但仍将压实主体责任,保交付、保民生,实现今年交付量与去年持平。
碧桂园还披露,截至2022年底,公司净资产约人民币3096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人民币12083亿元(其中已获取权益可售资源人民币9555亿元)。接下来将尽最大努力做好销售,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并努力盘活酒店、写字楼、商铺等沉淀资产,同时加强内部管控,进一步精简组织、减少行政管理费用开支,改善经营效益,更好保障供应商、合作方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在这轮房地产行业下行的过程中,许多开发商在正式对外宣布流动性困难以前,都先经历了一轮舆论风波。碧桂园亦如是。
7月下旬起,碧桂园境内多笔公司债出现下跌,期间伴随着包括佛山市副市长带工作组进驻、“大小杨”离境、毕马威入驻等一系列传闻,该公司皆予以否认澄清。
但资本市场上,碧桂园股债遭遇双杀,连番下挫。市场如此风声鹤唳,原因在于对碧桂园近期偿债能力感到担忧。企业预警通显示,截至8月上旬,碧桂园存续的境内债券共19只,其中8月10日有一笔13.6亿元的公司债到期;9月2日有一笔58.3亿元的私募债到期,债券剩余为39.04亿;11月20日有一笔价值30亿元的公司债到期,债券剩余价值为9.93亿元。另外,该集团旗下其他融资主体也有少量债务将于未来一个季度内到期。
海外债方面,根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碧桂园的海外存续债券共20只,总额约171亿美元,2023年年内到期的海外债券共一笔,该笔海外债的规模为4亿美元,到期日为2023年10月19日。
据悉,碧桂园已在8月7日偿还了10日到期的13.6亿公司债的全部尾款,但当日需要支付的两笔美元票据的票息却未付息。鉴于这两笔美元票据仍有30天付息宽限期,至此还不能评判碧桂园已经违约。
暑期文旅市场亮点频现,服务消费迎来多重政策利好
当前,服务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最快、热点最多、潜力最大的领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暑假已经结束,国内暑期旅游市场延续了增长势头。小城游延续热度、入境游大幅增长,在重大赛事、热门文化产品等带动下,文旅市场亮点频现。0000千亿益生菌市场变局:从外资独大到国产崛起
过去,我国益生菌产业虽然实现了蓬勃发展,但核心原料菌株缺乏,品牌实力不强,在供应链、消费端环节长期“受制于人”。在外资巨头控制多年的益生菌市场,国产益生菌企业正在依靠科研技术以及品牌塑造崛起。日前,第一财经记者综合梳理发现,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消费市场需求不振、供应链遭挑战,但国内部分益生菌上市公司的业绩却实现增长。0001央行、外汇局:在北京等地试点 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北京、广东、深圳开展试点,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5月19日,据央行网站消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北京、广东、深圳开展试点,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主要内容包括:0000减持终止大军扩容,20余名上市公司老板叫停近40亿减持计划
终止减持公告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约10家上市公司老板自愿承诺一定期限内不减持,呵护投资者信心。减持新规“四件套”威力四射。8月28日晚间以来,剑桥科技(603083.SH)、大智慧(601519.SH)、汇嘉时代(603101.SH)、引力传媒(603598.SH)等18家上市公司相继宣布:应最新监管要求,股东提前终止减持计划。按照公告日收盘价计算,这18家公司终止的减持金额约36亿元。锤子财富2023-08-29 20:28:260000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交通规划: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80%以上
将打造一批交通绿色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促进示范区交通节能降碳由上海市交通委牵头组织,会同江苏省交通厅、浙江省交通厅共同编制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下称《规划》)日前发布。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