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8月魔咒”又来?巴菲特等投资“大佬”纷纷唱空美股
美股今年以来走势凛冽,标普500指数已上涨18%,录得1927年来最好同期表现,纳斯达克指数更上涨了34%,道琼斯指数也上涨了6%。但参考过去35年的历史走势,“8月魔咒”一直是美股投资者挥之不去的梦魇。
分析师表示,美股八月通常会表现低迷,尤其是大选年前的8月。包括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在内的华尔街机构,以及巴菲特、约翰赫斯曼等投资大佬也纷纷开始唱空美股。

8月魔咒
根据美股交易者年鉴汇编的数据,过去35年来,8月是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表现第二差的月份,也是道琼斯工业指数表现最差的月份。回溯历史,1990年8月,科威特战争爆发;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蔓延;1998年8月,俄罗斯爆发债务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濒临倒闭;2011年8月,美国债务评级被下调。
历史还显示,如果当年上半年美股表现不错,“8月魔咒”的概率可能会更大。同时,总统选举年前的8月,美股特别容易疲软:2011年、2015年和2019年,标普500指数、纳数和道数在8月均录得全线下跌。
根据LPL Financial汇编的数据,若将交易历史追溯到更早的1950年,标普500指数在8月平均走势为基本持平,涨幅中值仅为0.6%。LPL Financial的首席技术策略师特恩奎斯特(Adam Turnquist)表示,由于2023年迄今为止美股走势良好,且未来的季节性趋势相对较弱,“我们怀疑眼下可能是美股本轮反弹暂停或回调的合理时机”。所谓的季节性趋势较弱,指的是按季节性因素来衡量,美股走势通常只会在9月变得更糟。历史上,9月是美股整体表现最糟糕的一个月。
目前的情况来看,美股进入8月后,确实再遭遇利空因素。上周,国际评级机构调降美国政府信用评级导致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跃升至4.12%,为2023年新高,而美股连续数个交易日走低。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8月来累计下跌约2%,道指下跌约1%。
Allstacharts.com的创始人帕瑞斯(JC Parets)称:“当利率上升时,会给成长股、科技股和通信类股带来压力。所以,不管惠誉如何做,美联储继续加息导致的利率上升都会给美股带来一场完美风暴。”
本轮美股上涨最初主要集中在科技板块(XLK)、通信服务板块(XLC)和非必需消费品板块(XLY)。随后,在道指于6月和7月创下52周新高后,上涨的广度扩大。同期,道数也创下峰值。帕瑞斯质疑道:“如果这些科技股和大盘股面临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美股指数将保持低迷。其他一些板块,例如能源,例如材料和工业,在美股指数中的权重要低得多,它们能承受来自成长股的抛压吗?”
华尔街“大佬”加入唱空阵营
越来越多的华尔街投行近期也加入了唱空美股的行列。
摩根大通的美股策略师科拉诺维奇(Marko Kolanovic)表示,对人工智能的炒作正在美股中制造一个泡沫,而这个泡沫可能很快就会破裂。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这位顶级量化策略师称,标普500指数的股票高度集中,前七名公司占基准指数的25%。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迹象,表明泡沫很容易受到当前宏观环境不利因素的威胁。“我们仍然认为,全球利率冲击的延迟影响、消费者储蓄的稳步侵蚀和新冠疫情后被压抑的需求,以及令人深感不安的全球地缘政治背景,将导致美股下跌和市场波动再现。”他称。
富国银行的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雷恩(Scott Wren)则警示,通胀反弹的风险太大,因此,目前进入美股的风险和回报不均等。在他看来,尽管美国物价比去年大幅下降,但由于经济中挥之不去的压力,比如强劲的劳动力市场,通胀很容易再次升温。雷恩称:“如果通胀的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并随着利率的上升而逆转,我们认为推动此次美股反弹的行业板块应该很容易大幅回调并影响整体股指。” 不过,他预计,标普500指数今年年底将达到4600~4800点,略高于当前水平。
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同样担心通胀的影响,但担心的原因却略有不同。贝莱德近期的报告预计,未来将出现“过山车般的通胀”,而这对股票来说是个坏消息:高通胀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影响了利润。但通胀的下降降低了公司的产品定价,对利润也是负面的。“如果通胀居高不下,我们预计企业利润率会受到挤压,如果通胀率下降,则会受到更大的挤压。”贝莱德称,“因此,像通胀下降这样的消息,对市场来说并不一定是好消息。”
Rosenberg Research的负责人、前美银美林首席北美经济学家罗森博格(David Rosenberg)从道指近期连续13天上涨中看到了风险。他称,这是自1987年以来道指最长的一次连涨。1987年时,道指在13天内上涨了28%,随后在当年稍晚暴跌19%。他将目前美股的上涨趋势视为又一次短暂的“基于害怕错过心态“(FOMO)的反弹。
罗森伯格在客户报告中称:“当年,如同现在一样,市场自满情绪无处不在,空头也被嘲笑了,但看看最终那年美股如何收场,平收。”他警告说,尽管市场为通胀下降而欢呼,但这意味着企业利润下降,这也可能给股市带来压力。通胀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都曾急剧下降,这几次,标普500指数的跌幅分别为8%、26%和30%。
此外,尽管今年美国经济韧性惊人,但罗森博格建议投资者不要排除经济收缩的可能性。“经济衰退很可能已经开始,但还没被注意到。”他称,“就像1990年、2001年和2007年经济衰退开始前的那个季度,市场的论调每次都是‘软着陆’。”
一众投资大佬也纷纷开启警告模式。“股神”巴菲特近期表示,他最喜欢的市场指标闪烁红灯,预示着美股定价过高,有暴跌的风险。
被称为“巴菲特指标”的市场指标近期跃升至171%。巴菲特曾在2001年《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巴菲特指标为100%时,表明美股估值合理,在70%或80%的水平上买入可能会很好,然而,在200%左右购买美股等同于“玩火”。巴菲特曾称赞他的同名指标“可能是衡量任何特定时刻美股估值状况的最佳单一指标”。
传奇投资者、赫斯曼投资信托(Hussman Investment Trust)总裁约翰·赫斯曼(John Hussman)近期也再次发出警告,称美股估值过高,这将打破他所谓的“极端追求收益的投机泡沫”,并预言这个泡沫最终将“以泪收场”,标普500指数需要大跌64%,市场才能恢复到更加平衡的状态。
哈斯曼曾准确预测2000年和2008年股市崩盘。2000年他预测科技股将暴跌83%,而在2000年~2002年期间,纳斯达克100指数不可思议地精确下跌83%。随后,他在2007年警告标普500 指数可能会下跌40%。在2007~2009年的股市暴跌中,该指数最终下跌了55%。“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但我已经习惯了在泡沫达到顶峰时做出看似荒谬的风险估计。”对于此次预测,他如此表示。
前达拉斯联储顾问、QI Research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策略师布斯(Danielle DiMartino Booth)表示,投资者被飙升的美股迷住了,以至于他们忽视了经济方面的多重危险信号,并将目前阶段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7年房地产泡沫进行了比较。
“因为美股仍然在高位,人们很容易忽视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她称,“我们在2000年和2007年也看到了类似程度的自满情绪。但那两次的结局并不好。我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暴风雨前的平静’期。”她所说的美国经济实际情况包括,几个经济部门存在“严重疲软”,公司申请破产的速度是2009年以来最快的,随着贷款机构的撤出,商业地产价值大幅下降,开发商正在努力获得资金。她认为,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银行遭遇硅谷银行式倒闭。
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为何再延续?财政部回应第一财经
财政部表示,初步估算,实行延长政策,2024~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1日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下称《公告》)。锤子财富2023-06-21 11:39:230000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多家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交易商协会表示,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机构,务必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和自律规则要求,合规展业,自觉维护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秩序。记者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了解到,基于监管部门反馈线索,交易商协会已对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涉嫌违规行为、中国进出口银行金融债券发行涉嫌违规行为,以及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销业务涉嫌违规行为开展自律调查。0000明日主题前瞻丨大年初一预售票房破5亿;8部门发文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机构指出,本次春节档头部影片供给丰富,带动预售大盘刷新多项影史记录,影视院线板块迎来催化。①大年初一预售票房破5亿,影视院线板块迎来催化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月26时19时06分,2025年大年初一预售票房破5亿。截至1月26日11时33分,2025年春节档总预售票房突破6亿,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最快破6亿纪录。0000“养老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哪些信号
专家认为,智慧养老是传统养老服务的功能延伸,发展替代人力的智能养老服务,是改变传统“人养人”这种劳动密集型养老模式的途径之一。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的大趋势之下,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谁来为老年人服务”这一难题,政府、企业、社会都在探索以智慧医养来补上人力短板,提升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锤子财富2024-03-11 21:35:300000刘元春:解决消费率过低问题,关键是政府要从投资型转向服务型政府
刘元春认为,目前存货占资本形成的比重在下降,CPI、PPI也在下降。这个双降要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不仅是需求端在收缩,供给端也在收缩。这同时反映的一个情况是,短期疲软可能引发了一些中期结构性问题,也就是潜在增长速度可能也在同步下降,这是最近要关注的。“很多人讲中国人太爱储蓄,是消费率过低的原因,这个观点是错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