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政策不断,民营房企融资却乍暖还寒
有市场消息称,华东上市房企中骏集团计划在8月推进一笔中票的发行,发行规模不高于7亿元,由中债增提供全额担保。7月27日,中骏方面向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在努力争取,尚无具体的时间表。
近期,已先后有两家民营房企借助中债增完成了发债。
7月24日,新城控股成功发行了2023年以来的首期中票,发行规模8.5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为4%,由中债增提供担保。6月中旬,新城控股还发行了江苏省首单由中证金融、地方担保公司及证券公司等多家机构以“央地合作”增信新模式的11亿元公司债。
7月中旬,民营房企新湖中宝也发行了一笔规模为7亿元的中票,是该公司近两年来首次成功发行境内债券,也是浙江省首家获得“第二支箭”助力的民营房企。
尽管层对民营房企的发债支持在2022年已开启,在当年11月更是落地了“第二之箭”,以支持包括房企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日前披露,在“第二支箭”框架下,2022年四季度以来,已累计为民营房企约260亿元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其中顺利发债的房企包括碧桂园、新城控股、美的置业、卓越、雅居乐、中骏等,“第二支箭”的支持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7月中旬时,交易商协会再召集部分民企进行融资座谈会,包括新希望、新城控股、碧桂园等在内的部分民营房企也参与其中。座谈会提及表示,将扎实推进“第二支箭”工作开展,持续支持民营房地产和产业类企业债券融资。
此外,7月24-25日的证监会2023年年中工作座谈会也指出,要坚持股债联动,继续保持房企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稳定。
事实上,监管层对房企融资一直都保持着支持的态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营房企的融资渠道仍算不上畅通。
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上半年,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量为2965亿元,同比下降30%。其中,发债企业多为“老面孔”,超过半数的企业为国企、央企,包括厦门国贸、首开及华侨城等,发债规模均达百亿级别;而民企中仅有碧桂园、雅居乐、新希望等少数几家,发债规模超18亿。有民营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坦言,公司的融资环境并未出现太多好转的迹象。
除了对发债融资的直接支持外,7月中旬时,监管层还对“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本次所涉及的两条政策为“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和“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两项内容。
业内认为,2022年11月发布的“金融16条”意味着政策纾困方向已转换至“救项目 救企业”,对房企在融资端形成了较强的支持。其中,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进行合理展期,有助于缓解房企现金流的压力,使其得到更多喘息时间。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以来至7月14日,房企债券展期金额总额1639亿元,较2022年前7月增长62.3%。2022年11月“金融16条”出台后,房企债券展期规模明显提升。
不过,也有多家房企人士向记者反馈,各地方、各银行情况不同,没有统一标准,有许多项目上开发贷展期达成难度仍然较大。
某华东房企人士称,现在几乎没有项目能有新的开发贷进来,而有“金融16条”加持的存量开发贷展期也不好谈。另有一家目前未出险房企内部人士也透露,项目上开发贷展期的推进难度很大,银行方面可能还是对日后的还款有担忧。
这一担忧或许还是来自于当前仍然低迷的销售。在融资渠道基本关闭的情况下,房企的资金流入基本上就全靠销售回款。但7月份至今,楼市表现依旧惨淡。此前某华东房企内部向记者表示,“这个月到目前为止,(销售)极差”。即便是在上海,部分非核心区的项目销售难度也加大,开发商也开始启动分销以推动去化。
收盘丨沪指涨0.09%,四大行股价创历史新高
截至收盘,沪指涨0.09%,深证成指跌0.59%,创业板指跌0.63%。7月15日,三大指数全天弱势震荡,截至收盘,沪指涨0.09%,深证成指跌0.59%,创业板指跌0.63%。据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超4300只个股下跌,两市今日成交额6021亿元。板块方面,猪肉、影视院线、贵金属、煤炭、银行等板块上涨,医疗服务、电网设备、财税数字化、房地产板块下跌。锤子财富2024-07-15 15:39:150000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今天启动
在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推出重大投资项目,7家银行负责为这些重大投资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为了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七家银行启动建立了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0000信雅达:公司未投资Pika,也未与Pika有任何业务往来
Pika开发团队创始人之一郭文景系公司实际控制人郭华强女儿。除上述关系外,公司与Pika无其他关系。信雅达11月30日晚间发布关于媒体报道的澄清公告,近日,公司关注到媒体关于“视频生成应用Pika”的相关报道,为避免相关信息对广大投资者造成误导,现予以澄清说明。0000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累计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达到了6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3亿亩,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9.37亿亩增加到10.44亿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600亿斤。0000